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行漫记·雁门关

来源:好兔宠物网


北行漫记·雁门关

雁门关距代县县城约20公里,是万里长城最著名的关隘之一,以雄险著称。雁门关是一个有故事的名胜古迹,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包括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胡服骑射”;宋代杨家将在此大战辽兵;清末慈禧太后躲避八国联军从这里出逃;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此与日军鏖战。历代文人墨客也曾讴歌雁门关,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最为著名:“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去雁门关有多条路径可选,游客无论是跟团还是自驾,基本上是走G55大运高速转G208国道,虽然路途多11公里,但平坦快捷。另一条是不上高速,走G208国道,只有20公里,但道路非常险峻,要翻越“雁门十八弯”。我们走的是这条路。 这些年我驾车走过的险路可谓多矣,“雁门十八弯”险峻程度只能算中等。不过,驾车的危险程度却是非常高的。因为全程都有载重长挂车的车队,几乎首尾相接,并且来自我的对向。这些重型长车在U型弯必须借用对向车道才能过弯,加之坡度很陡,车速又快,耳旁不停地响着它们尖利的刹车声。让人担心这些长车失控。好在经常跑这段路的大车司机安全意识强,有时在过弯时会主动停下让我先通过。虽然景色雄奇险峻,但没有拍照的机会。很少走山路的自驾游司机,建议还是不要走这条路。 雁门关是国家4A级景区,正在申报5A级。当地为了重塑这张名片还是蛮拼的,用了三年时间,把一个残缺颓败的遗址打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景区,修复了城楼,重修了十几公里的长城,还建了一些配套工程。梁思成是最害怕重修名胜古迹的,他曾说:“我们在探访古建的习惯中,多对‘名胜’怀疑:因为最是‘名胜’容易遭‘重修’的大毁坏,原有建筑故最难得保存!”当然,古迹的重修很多时候又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诉求、什么理念、什么心态来重修。我以为重修古迹,最重要的原则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战后欧洲几乎变成一片废墟,而现在去欧洲的人却以为看到的是古老沧桑的城镇,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战后重建的。他们的重建实质上是恢复。所有建筑材料——一砖一瓦一石,均采自原产地;所有的建筑数据——一米一尺一寸,均严格比

照原样(好在他们有完整的城市建筑档案)。而我们的重修重建,没有不走样的。我们的重修重建不是为了复原文化,而是为了打造景点。因此,成本的考量——工期、建材、工艺、回报收益等成为可行性的核心要素。再加上好大喜功的政绩心态,这就必然“山寨”出伪景点。从黄鹤楼到滕王阁,再到鹳雀楼,无不如此。用的是假砖假瓦、假栏假柱,基址、体量、尺度全都不对。 从这一点来看,雁门关的重修还有可赞之处。一是原有城楼没有拆迁重建,原有的楼基础石和地面铺装遗存得到保留,重修的长城基本利用了原有墙址;二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游线节点,既可有效分散游客,又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观景视角。 当然,重修重建的败笔也不少。一是拆除了原有小村(村民多是宋明时期戍边官兵的后裔)和兵盘遗址,用仿造方式建成了“边贸集市”,实际上就是贩卖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的市场,严重妨碍了游客对历史的想象;二是在北端雁塔下建了几排“雁门关诗词碑林”,黑色大理石的,看上去太像公墓的墓碑,显得十分不靠谱,也不知是谁的馊主意;三是景区大门外路边建有杨家将人物雕塑长廊,数十个人马,超过真人真马两倍以上的比例,汉白玉的,写实风格,十分扎眼,同时还在对面路边建有巨型浮雕墙,把一切跟雁门关扯得上的历代名人头像罗列于上。我觉得,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有,但放在游客中心就行,为什么要摆在景区大门口呢? 禁止公款旅游后,雁门关“门前冷落车马稀”,卖纪念品和土特产的商铺基本都关了门。景区已经裁减了三分之一的员工。强制乘坐的景区观光车也由以前的10辆减少至2辆,我们离开景区乘坐的观光车就成了我们的专车,开车的司机说:“现在不行了,没有客人了”。他说,进入秋天,这里很冷,游客更少,他会去别的地方找点活儿干。 梁朝的简文帝曾写作一首《雁门太守行》:“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显然,他是秋天来到雁门关的,从诗中看,秋天到雁门关或许更有感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