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线
建筑基线
建筑基线是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基准线,即在建筑场地布置一条或几条轴线。它适用于建筑设计总平面图布置比较简单的小型建筑场地。
建筑基线的布设形式
建筑基线的布设形式,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施工场地地形等因素来确定。常用的布设形式有“一”字形、“L”形、“十”字形和“T”形,如左图所示。
建筑基线的布设要求
1)建筑基线应尽可能靠近拟建的主要建筑物,并与其主要轴线平行,以便使用比较简单的直角坐标法进行建筑物的定位。
2)建筑基线上的基线点应不少于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3)建筑基线应尽可能与施工场地的建筑红线相连系。
4)基线点位应选在通视良好和不易被破坏的地方,为能长期保存,要埋设永久性的混
凝土桩。
建筑基线的测设方法
根据施工场地的条件不同,建筑基线的测设方法有以下两种:
1)根据建筑红线测设建筑基线 由城市测绘部门测定的建筑用地界定基准线,称为建筑红线。在城市建设区,建筑红线可用作建筑基线测设的依据。如右图所示,AB、AC为建筑红线,1、2、3为建筑基线点,利用建筑红线测设建筑基线的方法如下:
首先,从A点沿AB方向量取D2定出P点,沿AC方向量取D1定出Q点。
然后,过B点作AB的垂线,沿垂线量取D1定出2点,作出标志;过C点作AC的垂线,沿垂线量取D2定出3点,作出标志;用细线拉出直线P3和Q2,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1点,作出标志。
最后,在1点安置经纬仪,精确观测∠213,其与90˚的差值应小于±20″。
根据附近已有控制点测设建筑基线 在新建筑区,可以利用建筑基线的设计坐标和附近已有控制点的坐标,用极坐标法测设建筑基线。如下图所示,A、B为附近已有控制点,1、2、3为选定的建筑基线点。测设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已知控制点和建筑基线点的坐标,计算出测设数据Β1、D1、Β2、D2、Β3、
D3。然后,用极坐标法测设1、2、3点。
§10.1 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测设
一、测设工作的概念
1、定义
测设,又称放样,是测绘的逆过程。根据待建建、构筑物各特征点与控制点之间的距离、角度、高差等测设数据,以控制点为根据,将各特征点在实地桩定出来。
2、测设的基本工作
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
3、测设的方法——分直接法和归化法。
归化法定义——为提高精度,先用直接法放样一个点,作为过渡点,接着测量过渡点与已知点之间的关系(边长、角度、高差等),把测算值与设计值比较得差数,最后从过渡点出发,修正这一差数,把点归化到更精确的位置上去。这种比较精确的放样方法叫归化法。
二、水平距离的测设
1、直接法
从起点 A 直接用钢尺或测距仪在给定方向上,丈量待放样的水平距离,得 B 点。
2、归化法
用直接法测设出 B 点——精密丈量其距离——根据差值,实地改正。
三、水平角的测设
1、正倒镜分中法——较精确的直接法。
2、归化法。步骤如下:
(1)用直接法放样出角值,在实地标定过渡点 P 。
(2) 精确实测 2)从 P 出发,在OP的垂直方向上量取 值,得 P终 。 四、高程的测设 1、高程点放样的方法 在已知点 BM 和待放样高程点 P 中间位置附近架仪,后视 BM 点,读后视读数 a ——得视线高 Hi =HBM +a ——上、下移动水准尺,使前视读数 b=Hi -HP ,并沿尺底画线,得 P 点。 2、楼层高程的传递方法 设 HA 为楼底层 ± 0.000m 的室内地坪高程,则楼层 B 点的高程为: 3、水平线 50 线的概念及测设:在室内墙上测设一条比地面高 50cm 的水平线。 § 10.2 点平面位置的测设 一、正拨、反拨的概念 水平角正拨——顺时针测设; 水平角反拨——逆时针测设 二、点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 (一)直角坐标法 1、适用:有彼此垂直的主轴线时。 2、方法: 在 O 点架仪,瞄准A,量取 y ,定出过渡点C;C点架仪,瞄准 A ,反拨 90°,量取 x ,得 M 点;量取( x+MN ),得 N 点;同样的方法,测设 Q 、 P 点。 3、检核:四角是否等于90°,MQ 、PN 长度是否符合要求。 (二)极坐标法 1、适用:无彼此垂直的主轴线且便于量距时。 2、方法: (1)计算测设元素 、 、 、 。 距离: 角度: , 其中,坐标方位角 、 、 、 由坐标反算公式计算。 (2)拨角,量边。 在点 2 架仪,瞄准点 3 ,反拨 ,并在此方向上量取 D1 ,得 A 点;搬仪至点 4, 瞄准点 3 ,正拨 ,量取 D2 ,得 B 点。 3、检核 丈量 AB 间距离,与设计长度相比,误差符合要求;若应用全站仪,输入控制点及待测设点的坐标后,即可。 (三)角度交会法(方向线交会法) 1、适用:不便量距时 2、方法: 计算测设元素 、 、 、 —— 拨水平角。 (四)距离交会 1、适用:距离较短,便于量距时。 2、方法: 计算测设元素 D1 、 D2 ——量取 D1 、 D2 ,得待测设点。 § 10.3 建筑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建筑施工测量的原则:先在施工建筑场地建立统一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测设出各个建筑物。 一、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1、布设形式 (1)建筑基线——地势平坦的小型建筑场地 (2)建筑方格网——地势平坦、建筑物分布较规则的场地。 (3)导线——建筑物分布不规则的场地。 2、建筑基线的形式及要求 (1)布设形式有:“一”字形、“ L ”形、“十”字形、“ T ”形。 (2)要求:主轴线方向应与主要建筑物的轴线平行,主轴点不应少于 3 个。 3、建筑基线的测设方法 (1)根据建筑红线测设 (2)由建筑红线 123,直角坐标法放样建筑基线 ABC。 A 点安仪,测得角值与 90°之差应满足要求。(如: 化法调整。 、 等);否则按角度归 (3)根据测量控制点测设。(见极坐标放样法) (4)施工坐标系与测图坐标系的换算 即: 方法: a、由控制点 1 、2 、3 ,极坐标法放样建筑基线 AOB b、O' 点架仪,测角值与 180°之差 ,应满足要求(如: 公式进行调整: 、 );否则按下列 c、 用拨角 90°的方法测设短轴线。 4、建筑方格网的测设 (1)按建筑基线测设的方法,先确定主轴线。 (2) 采用拨角 90°的方法加密形成方格网。 二、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高程控制网可分为首级网和加密网。相应水准点分别称基本水准点和施工水准点。 1、基本水准点 一般建筑场地埋设 3 个,按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将其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其位置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之处。 2、施工水准点 靠近建筑物,可用来直接测设建筑物的高程。通常设在建筑方格网桩点上。 § 10.4 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一、测设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图纸。 2、总平面图——建筑物总体位置定位的依据。 3、建筑平面图、基础平面图、基础详细图——施工放线的依据。 4、立面图、剖面图——高程测设的依据。 5、现场踏勘,校核平面、高程控制点。 6、制订测设方案,绘制测设略图,计算测设数据。 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 1、定义 将建筑物的外廓(墙)轴线交点(简称角桩)测设到地面上。为建筑物的放线及细部放样提供依据。 2、定位方法 (1)直角坐标法或极坐标法定位——有建筑基线、建筑方格网或导线时。 (2)根据已有建筑物定位——无控制网时。 从已建建筑物引出 ab ——延长 ab 得建筑基线 cd ——拨角、量边得角桩——检查角度和边长,以满足要求(如:1/5000,1' )。 注意:测设时,要考虑待建的建筑物墙的厚度。 三、民用建筑物的放线 1、内容: (1)根据定位出的角桩,来详细测设建筑物各轴线的交点桩(中心桩)。 (2)延长轴线,撒出基槽开挖白灰线。 2、延长轴线的方法 (1)龙门板法——适用小型民用建筑。 (2)引桩法——适用大型民用建筑。 四、基础施工的测量工作 控制基槽开挖深度,不得超挖基底。 当基槽挖到离槽底 0.3-0.5m 时,用高程放样的方法在槽壁上钉水平控制桩。 五、墙体各部位标高控制 在墙体砌筑施工中,墙身上各部位的标高通常是用皮数杆来控制和传递的。皮数杆应根据建筑物剖面图画有每块砖和灰缝的厚度,并注明墙体上窗台、门窗洞口、过梁、雨蓬、圈梁、楼板等构件高度位置。在墙体施工中,用皮数杆可以控制墙身各部位构件的准确位置,并保证每批转灰缝厚度均匀,每批砖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皮数杆一般都立在建筑物拐角和隔墙处。 立皮数杆时,先在地面上打一木桩,用水准仪测出± 0. 000 标高位置,并画一横线作为标志;然后,把皮数杆上的± 0. 000 线与木桩上± 0. 000 对齐,钉牢。皮数杆钉好后要用水准仪进行检测,并用垂球来校正皮数杆的垂直。 为了施工方便,采用里脚手架砌砖时,皮数杆应立在墙外侧,如采用外脚手架时,皮数杆应立在墙内侧,如系框架或钢筋砼柱间墙时,每层皮数杆可直接画在构件上,而不立皮数杆。 § 10.5 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 一、高层建筑物轴线的投测 关键:控制竖向偏差,即:精确向上引测轴线。 要求:竖向误差在本层内不得超过 5mm ,全楼累积不得超过 20mm 。 1、经纬仪投测法 (1)选择中心轴线(主轴线)。 在距高楼较远处钉出轴线控制桩。基础完工后,将其投测到楼底部,并标定,如 a 、a' 、b 、b' 四点。 (2)向上投测中心轴线。 分别照准 a 、 a' 、 b 、 b' 四点,用盘左盘右取平均的方法,向楼房各层投测中心轴线点。 (3)轴线引桩 为避免投测时仰角过大而影响测设精度,须把轴线再延长到距建筑物更远处或附近大楼的屋顶上。 注意:经纬仪要经过严格检校,特别是照准部水准管、横轴要与竖轴垂直。 2、激光铅垂仪投测法 每条轴线至少要两个投测点,投测点距轴线 500mm-800mm 为宜,且在每层投测点处要预留洞(300mm×300mm )。 3、吊线坠投测法 ——受风力影响大,要设档风板。 二、高层建筑的高程传递 常用方法有:用钢尺沿墙身直接丈量、用钢尺和水准仪的吊钢尺法 拨角放线法是交点测设的一种方法。先在地形图上量出纸上定线的交点坐标,反算相邻交点间的直线长度、坐标方位角及转角,然后在野外将仪器置于路线中线起点或已确定的交点上,拨出转角,测设直线长度,依次定出各交点位置。这种方法放样交点有误差积累,因此放样的交点应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使交点位置符合纸上定线的要求。 施工测与此同时地形测量相反,是将设计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由图上标定在施工作业面上,但它同样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 测设的基本工作是距离、角度和高程。 点的平面位置测设的方法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适用于施工场地布设有相互垂直的矩形方格网或主轴线,以及量距较为方便时。极坐标法适用于待测点离控制点较近,距离较短且便于量距,或具备电子全站仪时。角度交会法适用于待测点离控制点较远或不便于量距的情况下。距离交会法适用于施工场地平坦,量距方便且控制点离测设点不超过一尺段时。 建筑基线常设计成三点“一”字形、三点“L”形,四点“T”字形和五点“十”字形。基线最少不少于三个点 建筑场地平面控制网常用的布网形式有建筑基线和建筑方格网两种,建筑基线常用于建筑场地面积较小,平面布置相对简单,地势较为平坦而狭长的建筑场地。建筑方格网常用于地形较平坦的大、中型建筑场地,且主要建筑物、道路及管线常按互相平行或垂直关系进行布置。 建筑基线是在建筑场地内布置一条或几条基准线,作为施工测量的平面控制,称为建筑基线。建筑方格网时根据建筑场地内主要建筑物、道路及管线的方向,布置成由正方形或矩形格网,作为施工平面控制网,利用其定位放线时,可按直角坐标进行,测设数据易求,测设精度高,称为建筑方格网。 首先选定方格网的纵、横主轴线,它是方格网扩展的基础础,主轴线选定时遵循以下原则:主轴线应尽量选在整个场地的中部,方向与主要建筑物的基本轴线平行;纵横主轴线要严格正交成90º;主轴线的长度以能控制整个建筑场地为宜;主轴线的定位点称为主点,一条主轴线不能少于三个主点,其中一个必是纵、横主轴线交点;主点间距离不宜过小,一般300m~500m以保证主轴线的定向精度,主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便于施测的位置。主轴线拟定以后,可进行方格网的布置。方格网线要与相应的主轴线成正交,网线交点应能通视;网格的大小视建筑物平面尺寸和分布而定,正方形方格网边长多取100m~200m,矩形格网边长尽可能取50m或其倍数。 设计建筑基线设计时应注意:①建筑基线应平行或垂直于主要建筑物的轴线;②建筑基线主点间应相互通视,边长为100m~400m;③主点在不受挖土损坏的条件下,应尽量靠近主要建筑物;④建筑基线的测设精度应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⑤基线点应不少于三个,以便检测建筑基线点有无变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