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发展现状及策略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9月 第7卷 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Disaster Medicine, Vol.7, No.9, September, 2019 • 综述

531

| REVIEWS •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发展现状及策略

钟 斌1,田剑清2

【摘要】 航空医疗救援具备迅捷安全的优势,未来需求充足,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政府强力的政策扶持下,我国航空医疗救援虽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趋势,但整体发展却有困难,具体表现在市场整体规模、机队规模、专业人员队伍和飞行时间等指标都非常低下,目前面临飞机运营效率低、运输机场医疗航空转运率逐年下降、未形成立体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队伍、未建立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援调度体系等困难。这需要通过国家及各级政府,以及通航企业和保险、金融、医疗等机构和人员,采取继续发扬“放管服”(放出空间、管出安全、真情服务)等政策扶持,利用保险介入报销救援费用和融资购买航空器,充分发挥各类航空器的优势特点,多种救援方式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加快推进立体航空医疗救援网络、立法重资推进基础设施、专业队伍和各项软件建设,大力推动航空医疗救援发展。【关键词】 航空医疗救援;现状;策略

ZHONG Bin1 and TIAN Jianqing2. 1. Shenzhen Airport Medical Emergency Center, Shenzhen 518128, China; 2. Wuhan Tianhe Airport Medical Emergency Center, Wuhan 432202,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TIAN Jianqing, E-mail: dollytjq@sina.com【Abstract】 Aviation medical rescue features speediness and safety, and will be in heavily demand in futur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trong assistance of the government, China's aviation medical rescue has rapidly developed, but it has difficulty in overall development, which is reflected in small market size, fleet size, professional teams and flight time. At present, China's aviation medical rescue is challenged by low aircraft operation efficiency, declined medical air transport, immature medical rescue network, lagge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ack of professional air rescue team, and insufficient air medical rescue dispatch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forward the policy of releasing space, managing safety, and providing sincere services through the efforts of state and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navigation enterprises and insurance, finance, medical and other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 introduce insurance into reimbursement, and finance to purchase aircraft, thus detonating the market. In this way,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types of aircraft can be given full play to, a virtuous circle of overall development promoted through various rescue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rescu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legislation, professional teams and software accelera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medical rescue vigorously promoted.

【Key words】 aviation medical rescue; status; strategy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viation medical rescue in China

航空医疗救援具备迅捷安全的优势,目前发达国家大多建有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民航局的“放、管、服”(放出空间、管出安全、真情服务)政策的强力刺激下,我国通用航空迎来了迅猛发展,航空医疗救援也步入了快车道,但距离规划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笔者根据统计数据,对比分析、阐述与展望航空医疗救援的现状和前景、所面临的瓶颈与采取的策略。

1 极具前景的航空医疗救援

国际医疗统计表明,如重伤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2/3的人会在30 min内死亡。如果在15 min内给予其良好的救护和治疗,80%的人可保住生命。航空医疗救援可有效节约医疗时间、有效提升医疗处理质量[1],各主要发达国家其高效的救援成功率,与其高度发达的航空医疗救援是密切相关的。英国一项研究测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9.09.016

作者单位:1. 518128,广东省深圳市机场急救中心;2. 432202,

湖北省武汉市天河机场医疗急救中心

通信作者:田剑清,E-mail: dollytjq@sina.com

算,1架救护飞机的运营成本是地面救护车成本的8倍,但其相应服务范围是后者的17倍[2]。

在美军“ DustOff”救援行动中,航空器将转运时间压缩到20 min内,伤死率降至1%,有40 000余

532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9月 第7卷 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Disaster Medicine, Vol.7, No.9, September, 2019

名负伤士兵通过直升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护[3,4]。1976年唐山地震,我国用10种型号的运输机和直升机20 d内飞行474架次、空运伤员20 734人,占外运伤员的22%[3]。2008年汶川地震通过99架次空运地震伤员3 482例到全国各地,转运途中零死亡[5]。2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发展现状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早期由军方或政府承担,20世纪90年代民营航空开始了航空医疗转运的业务。近年来,航空医疗救援在我国虽然受到较高关注,但整体行业仍处于起步和初期培育阶段,年飞行量约为1 000 h左右,仅占我国通航飞行量的0.13%,直接运营收入不到1亿元,市场规模小。多方主体正谋划航空医疗救护市场,开始构建航空医疗救援体系[6]。

2.1 通航企业航空医疗救护飞机状况 根据民航局运输司2019-04-12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拥有医疗救援飞机的通航企业共15家,总共拥有5架小型固定翼飞机,118架直升机[7]。

2.2 在通航企业中经过专业训练并能参与医疗救护的专业人员 根据民航局运输司2019-04-12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拥有医疗救援飞机的15家通航企业,经过专业训练并能参与航空医疗救援的专业人员为:机长177人、副驾驶183人、随机机务231人、医护人员59人[7]。2.3 通航企业执飞的航空医疗救护飞行状况 根据民航局运输司2019-04-12发布的数据,我国通航企业执行航空医疗救援飞行时间2016年为330.53 h,2017年为954.03 h,2018年为1 787.31 h[7],3年来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

2.4 使用民用机场开展的航空医疗转运情况 根据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医疗救护专业委员会对北京首都等49家机场开展的医疗业务调查显示,49家机场进行的航空医疗救援,2016年为1 026例,2017年为980例,2018年为775例。3年来呈现逐年递减的势头[8]。2.5 联合试点 2019-03-14,国家民航局、卫健委印发了《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选取12省市71家医疗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援联合试点,并对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器械、药品等都提出了标准要求。

3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前景

航空应急医疗救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国家改革政策导向,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成为我国航空和卫生健康领域新阶段发展的重点,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3.1 国家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对航空应急医疗救援相继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2]24号)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医疗救助等新兴通用航空服务;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多处针对性提及对航空医疗救援的支持;国家卫健委在编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中 “启动海陆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工作。2018-04-12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快航空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强化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展现了航空医疗救援在服务民生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2 强大的需求 辽阔的国土面积,巨大的人口基数,漫长的海岸线,频发的地震、洪水、火灾、交通、工业等灾害事故,2.9亿心血管病患者、2.7亿高血压患者所构成的心肌梗死、脑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需求,都需要航空医疗救援[9]。

3.3 广阔的前景 我国按照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其人均航空医疗救援也将与发达国家相接近,整体规模将非常庞大,前景非常广阔,见表1。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国家民航对未来我国航空医疗救援远景做了预估:到2025年,每年将需求飞行器救助30万人次,直升机降落高速路救援将成为常态,直接运营收入达80亿元人民币。如建成中等水平的航空医疗救援覆盖体系,所需要的专业医疗救护固定翼飞机约为150~200架,直升机1 000~1 300架,飞行员队伍将在5 000人左右,空中机务人员将在2 500~3 000人左右,需要3 000人以上的职业空中医护人员,需要800~1 000家左右能够提供航空医疗救援的医院,年市场规模超千亿元[18]。4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面临的挑战

4.1 飞机运营效率低下,通航企业举步维艰 123架飞机,2018年全年1 787.31飞行小时,每架飞机年仅飞行14.53 h,相对于每天飞行时间超过14 h的运输商业航班飞机来说,飞机实际运营效率无疑非常低下。其核心原因还是因为整体市场尚未启动。

4.2 固定翼航空医疗转运逐年下降 固定翼医疗转运方面,从2016年的1 026次下降到2018年的775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可能与我国各地医疗卫生水准的迅速提高(导致改善医疗条件的航空转运明显减少)、翻译软件对语言障碍的克服(导致由于语言交流障碍而返回本国医疗的航空医疗转运明显减少)、医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9月 第7卷 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Disaster Medicine, Vol.7, No.9, September, 2019

533

表1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航空医疗救援状况比较

国家 美国[10,11] 德国[12] 英国[13] 日本[14,15] 瑞士[12,16] 澳大利亚[17] 中国[18]

中国2025年后远景

[9]

GDP人均GDP人口国土面积运输机场通用机场救援飞机救援基年直升机救援年固定翼转(亿美元) (美元) (万) (万平方千米) (个)(个)(架)地(个)架次(次)运(人次)194 854 38 526 29 419 46 015 6 854 14 538123 770197 271

54 629.547 627.445 603.336 194.484 733.061 887.0 8 826.014 121.6

31 886 8 180 6 45112 713 819 2 349139 008138 000

937.00 35.70 24.41 37.80 4.13761.80963.40963.40

5 194 110 123 146 21 92 235 370

8 319 160 232 189 42 163 81 500

>3 000 300 40 1 000 21 71 123 1 500

>2 000 75 36 27 13 23不详>2 000

>40万 >4万 ≈3万 2.5万15 093 1.2万1 787>30万

10~15万>1万7 0004 0004 00014万775>3万

注:GD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为2017年数据;中国栏其他数据为2018年数据疗保险报销定点局限性的突破(导致因医疗费用而返回当地治疗的航空医疗转运明显下降)等诸多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高铁医疗转运(1 000 km以内高铁相对航空具备总体时间比较优势)的兴起、通用航空尤其是直升机医疗救援的崛起竞争,以及人体器官绿色通道建设的推广(使得因器官移植原因的航空医疗转运大幅度下降)有关。

4.3 立体救援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空中-地面-水域一体化的立体医疗救援体系尚未形成[19],各救援体系间未能形成合力,相反形成了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空医疗救援的发展步伐:(1)高铁医疗转运:我国有着并将继续迅猛发展的高速铁路网络,加强安检、候机、出入机场等因素,目前1 000 km以内高铁对航空在总体时效性上具有比较优势;(2)强大的公路运输网络:随着“村村通”工作的推进和乡镇卫生院救护车的普及,每一个乡镇卫生院都拥有了自己的救护车,绝大部分在0.5 h内可开进服务区域的每一个家庭,医疗急救8 min应答在诸多城市城区已落地;(3)医疗水准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以前的卫生院一越成为三甲医院的现象并非孤例,绝大部分省、自治区内省会城市和一般地市,以及县城的医疗差距逐步缩小,省级行政区域内的航空医疗救援,特别是转运已经处于逐渐萎缩状态;(4)医疗技术全域推广:伴随多点执业的推进和县级行政区域医疗设备设施硬件的提高,医疗技术性转移投送也逐步提高,原本仅极少数医院开展的高难精准手术等治疗手段现逐步全域性推广普及。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整体规模较小,未能与其他救援方式构成空中-地面-水域立体化救援网络。

4.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截止2017-12-31,我国已取证的通用机场仅有81个,未取证的通用机场有220个,在建的通用机场有60个,规划建设的通用机场有377个[20]。部分城市道路狭窄、空中电缆纵横、树木浓密、高楼楼顶造型怪异,直升机无法停靠;绝大多数高楼电梯都没有直接通往楼顶平台;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没有直升机起降点,这些都制约了航空医疗救援效率的发挥。4.5 缺乏专业的空中救援队伍 仅59支专业的空中医护人员队伍,如何能够满足14亿人口的航空医疗救援需求?而全年仅1 787.31飞行小时的飞行时间则直接导致了绝大部分航空医疗救援所需医护人员的临时性。虽然临时登机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却缺乏专业性的航空医学知识,也没有充足的空中急救实践经验,无法达到理想的救援效果。4.6 未建立完善的空中医疗救援调度体系 由于整体机队规模较小、且未出现行业领军企业,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域地面交通发达、航空器起降点匮乏,而西北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区域无力支付昂贵的航空医疗转运费用等实际情况,直接导致了空中救援调度体系的建成难度[21]。

4.7 未形成切实有效的航空医疗救援费用支付体系 我国的社会和绝大部分医保体系未将其纳入报销范畴,直升机每个小时的低空转运费用都达到2~5万元不等,固定翼飞机的使用费用则在8~15万元/飞行小时以上,高昂的使用费用直接抑制了市场爆发。5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发展策略

根据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现状,借鉴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建议需要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突破瓶颈,大力促进航空医疗救援发展。5.1 推行政府扶持下航空医疗救援保险,引爆市场 目前,金汇通公司通过推行航空医疗救援保险的方式,其航空医疗救援飞行由2016年的22.7 h增长到2018年的1 395 h [7],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市场需要培育,离

534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9月 第7卷 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Disaster Medicine, Vol.7, No.9, September, 2019

不开政府的扶持,如政府能够积极协助保险公司进行“航空医疗救援保险”的推广,将目前的企业自筹资金购买航空器、居民支付救援费用运营模式转变为“政府担保,居民购买保险,保险公司支付救援费用,通航企业提供航空医疗救援服务”的保险经营模式,和“保险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给飞机租赁公司向飞机制造商购买航空器提供给通航企业、通航企业支付租金”的航空器租赁模式,将大大缓解目前的资金困难[21]。

5.2 以立法为依据,以规划为引导,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拉动航空医疗救援飞行环境 除继续推进目前的“放管服”政策支持和简化航线审批和航线管制外,需加强资金投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给直升机提供更多的起降点,建议立法规定,高速公路服务区、二级以上医院,以及边远地区乡镇中心卫生院、1 000人以上学校、2 000人以上容量体育场、城市核心商务区、100 m以上的高层建筑、重点交通枢纽节点等,必须设立直升机起降点,并将其列入硬件设施建设的必选项,有力硬性拉动航空医疗救援飞行环境,助推航空医疗救援发展。

5.3 强化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培训航空医疗救援专业化人才 一方面应加强航空医疗救援程序、救援设施设备[22]、人员配置[23]等的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加强病情诊断、处置、护理[24]、交接等医疗救援上的标准化。通过专家共识、指南、国家和行业标准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完善其标准化建设。应在备选的专业医护人员中加强航空医学知识培训,在备勤的机组成员中加强医疗救援的培训[25],使其达到合格标准,确保每次航空医疗救援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的[26]。

5.4 充分发挥各类航空器的优势特点,构建多种救援方式细分协同发展格局 和高铁比较,民用运输航空的固定翼飞机在1 000 km以上相对高铁具备速度优势,而通用航空的直升机则具有起降地点和时刻灵活等优势,可迅速直达灾害事故现场开展航空医疗救援,可有效做到与救护车门对门对接,形成无缝转运。而由于民用运输机场中的国际机场中具备口岸通关能力,患者可在机场过关出入境,这是普通高铁所无法具备的独特优势,在跨国(关)境航空医疗救援中具备独特优势。航空医疗救援应找准细分市场,突出差异化,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形成合力做大市场。可与高铁联合,在病情稳定的转运中,可将线路重合的医疗转运部分交付高铁,避免同质化竞争,而在差异性的远程转运和国际间医疗转运中发挥更大作用。可有效利用地面救护车等其他救援方式延伸其救援范围,与地面救护车、铁路,以及水面医疗救援构成立体救援网络,各交通方式间形成有效补充,将救援总体时间压缩到极限,并实现救援范围无死角,构建无缝式绿色救援体系[27],将形成多种医疗救援方式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28]。5.5 建立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援调度体系,加快推进立体医疗救援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在航空医疗救护事业发展中在各大区域设定为据点并编配,构建了中央统一调用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实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航空医疗救援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因此,在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事业的发展中,需结合实际的国情和地区实际情况, 在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实现航空医疗救援的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29],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大数据手段、仿真系统[30]等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国家级航空医疗救援协调中心[31],公布统一的航空医疗救援申请电话、(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建立统一的航空医疗救援网,对航空医疗救援工作的实际开展进行统一的调度指挥;在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甲医院设立直通手术室和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区域医疗救治中心[32],进而打造由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融合的航空医疗救援机队,和地面医疗急救系统形成合力,构建“中央统一调用,区域化管理”的空中-地面医疗救援立体体系[33,34]。[1]

David G, David J R. Ernsting's Aviation and Space Medicine 5E [M]. UK: CRC Press is an imprint of Taylor Francis Group, an Informa business, 2016: 659-669.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13: 978-1-4441-7994-1 (Pack- Book and Ebook).

[2]

Bruhn J D, Williams K A, Aghababian R. True costs of air medical versus ground ambulances system [J]. Air Med J, 1993, 12(8): 262-268. DOI: 10.1016/S1067-991X(05)80311-6.

[3]

Austin, Tony K. Aeromedical evacuation-the first 100 years [J]. ADF Health J, 2002, 3(1): 43-46.

[4]《航空医学》

编委会. 航空医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 910-929.

[5]

姚 容, 杨 旻, 何 庆“.5.12”汶川地震伤员的大规模空中转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8): 794-796. DOI: 10.3760/j.issn:1671-0282.2008.08.003.

[6]

刘 兵, 邢春利, 彭明强. 国内航空医疗救援现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 11(4): 413-416. DOI: 10.3969/j.issn.1673-6966.2016.04.027.

【参考文献】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9月 第7卷 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Disaster Medicine, Vol.7, No.9, September, 2019

535

[7]国内最新通航企业航空医疗救护飞行情况汇总表[EB/OL]. (2019-04-11)[2019-06-15]. http://www.ga.cn/2019/0411/7469.html.

[8]田剑清, 刘兆棋, 张凤岭. 49家机场2017年度医疗应急救护工作分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8(1): 13-18. DOI: 10.13919/j.issn.2095-6274.2019.01.004.

[9]李艳华. 空中应急救援: 通航发展的刚需点[N]. 中国民航报, 2019, 4(15): 8.

[10]

Christoph K.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otivation for focused research [J]. CEAS Aeronaut J, 2015(3): 337-394.

[11]周开园, 袁家乐, 张建杰, 等. 国外直升机医疗救援体系发展现状及启示[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8, 25(7): 674-678. DOI: 16770/J.cnki.1008-9985.2018.07.023.[12]张 兵, 李其中, 马国嗣. 瑞士与德国航空医疗救护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民用航空, 2017(9): 18-21.[13]

英国的空中医疗紧急救援[EB/OL].(2017-11-14)[2019-03-05]. http://www.cannews.com.cn/2017/1114/168097.shtml.

[14]Kunihiro M, Hisashi M, Yoshiaki H. Realising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HEMS in Japan [J]. Air Rescue Mag, 2013, 3(2): 124-126.

[15]看看日本如何发展直升机医疗救援[EB/OL].(2017-08-06)[2019-06-20]. http://www.sohu.com/a/162669612_288274.

[16]航空救援七雄-瑞士REGA, 从滑雪救助走向专业航空救援[EB/OL].(2018-03-28)[2019-05-25]. http://we-media.ifeng.com/54138196/wemedia.shtml.

[17]Australian Royal Flying Doctor[EB/OL].(2017-09-24)[2019-07-08]. https://www.flyingdoctor.org.au/.

[18]

目前国内有多少个通用航空机场?[EB/OL].(2018-04-04)[2019-03-05].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4994590/.

[19]魏彦芳, 王 蕊, 黄立锋, 等. “999”航空医疗救援运行启示[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8, 4(4): 239-240.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8.04.010.

[20]于 一. 航空医疗救护:回望、问题与任务[J]. 中国民用航空, 2017(9): 10.

[21]

刘庆健. 中国推行“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保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8(6): 45-50. DOI: 10.3969/j.issn.1673-291X.2018.06.016.

[22]张进军, 姜保国.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的专家共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7(4): 186-189. DOI: 10.1319/j.issn.2095-6274.2019.04.002.

[23]张进军, 姜保国. 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配置的专家共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7(4): 181-185. DOI: 10.1319/j.issn.2095-6274.2019.04.001.

[24]周 荣, 蔡文智, 詹斌等. 1例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航空转运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8, 53(11): 1399-140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8.11.025.

[25]

魏建民, 魏彦芳, 朱倩雪.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护士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7, 17(10): 1372-1374.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7.10.018.

[26]田剑清. 危重患者的航空救援医疗护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7(3): 175-180. DOI: 10.1319/j.issn.2095-6274.2019.03.016.

[27]

丁慧颖, 张新蕾, 宋 娟, 等. 空中救援无缝式绿色通道的建立与实施[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11): 1084-1086. DOI: 10.3969/j.issn.1673-6966.2015.11.023.

[28]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国家肺移植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 中国肺移植供体标准及获取转运指南[J]. 器官移植, 2015, 9(5): 325-333.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8.05.001.

[29]李 伟. 航空医疗救护运行安全管理的思路和方法[J]. 国际航空, 2017(10): 66-67.

[30]

占艳丽, 王 鹏, 郭勇陈, 等. 基于SD-ABMS方法的航空应急医疗转运任务仿真系统[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 14(12): 54-60. DOI: 10.11731/j.issn.1673-193x.2018.12.008.

[31]

李 航.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新思考[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7): 135-136. DOI: 10.3969/j.issn.2095-2945.2019.07.053.

[32]

胥 郁. 基于行业自律组织的省级航空医疗救援协同模式探析[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 6(12): 700-703. DOI: 10.13919/j.issn.2095-6274.2018.12.010.

[33]武秀昆. 构建空中医疗急救网的有关问题[J].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9): 769-772. DOI: 10.3969/j.issn.1002-1949.2016.09.001.

[34]徐婉瑛, 陈尔真, 朱立峰. 现代航空医疗救援全信息化指挥系统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 13(5): 420-422.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8.05.011.

(2019-05-14收稿 2019-06-20修回)

(本文编辑 郭雪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