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效率与公平——收入公平分配的制度创新思考
总22卷第4期 2006年6月 兰州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I ̄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VoL22 No.4 August,2O06 兼顾效率与公平 收入公平分配的制度创新思考。 ● 常向东,王庆 (兰州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捅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居民个人财富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但财富占有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 化。在各个层面上,收入分配不平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从而使我国从一个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比较平等的国 家转变成为世界上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国家之一。这对进一步提高效率,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稳定、 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应当引起人们的正视并通过制度调整加以解决。 关键词:效率与公平;政府调控;市场机制;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465(2006)04.109.04 Balance Eficiency and Equity f——TllinI【ing abou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to 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CHANG Xiang一 ,WANG Q (School of Finance,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After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the national wealth has been increasing,but he sthare on he twealth changes too.The unequal situations of every socil aand economic level becomes more explicit, which ̄ansforms our country from a nation of equal wealth appropri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o a na- tion of unequal wealth appropri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world.Of cour8 ̄,this phenomenon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and he develt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so, we need to vary the unfair siuattion through modifying the relative institutions. Key words:eficifency and equity;state intervention;market mechanism;instiuttional innovations 现阶段我国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的高效率增长 为前提,但如果忽视地区、城乡及个人间的发展机会和收入 和长远意义都不可谓不大。 兼顾效率与公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前 条件下,提高效率仍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必须坚持并为之不 断奋斗的目标,其实现路径就是继续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 革,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做大市场半径,夯实市场根基,提高 市场竞争力;相比效率,公平目标则在价值认同度、问题的形 成机理、解决问题的目标定位、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及对目标 分配公平,从长远看,无论对进一步提高效率,还是对实现经 济社会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都是极具风险和不确定性的。 因此,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促 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理论、现实 ・收稿日期:20o6—04一o2 基金项目:“收入分配如何兼顾社会效率与公平的政策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常向东(1966一),男,甘肃甘谷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10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州商学院学报 绩效的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分歧。本文基于 效率和公平应当而且能够兼顾的判断,着重讨论了兼顾效率 与公平的基础力量、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 一2006年第4期 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格局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力量 也会相应发展和变化,但坚持宪法原则是理解效率与公平关 系所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 (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一)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中市场力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 作用的一整套运行机制、规范或制度等,它既是资源配置最 基本的手段,也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最基本力量。通过市场 在对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就是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同时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充 化取向的改革,既要有利于实现公平,又要有利于促进效率 的提升。为此,在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既要遵循市场化原 则,也要体现规范化要求,利用创新机制发展和完善资本市 场,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尤其应深化国企改革,从总体上形成 一个以效率为基础,并能充分体现机会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市 场运行机制。 (二)政府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表现在:第一,法规作用。政府可 加紧研究制定有关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工资支付等方面的 法律法规,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及加大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 益行为的处理力度提供法律保障;第二,经济作用。政府调 控的经济作用主要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收支达成,这也是二次 分配的主体内容,其核心是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第三, 社会经济政策作用。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公 平的衡量标准及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公共选择机制和以政 府为主体实施的社会经济政策。 (三)非政府公共部门 非政府公共部门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 场部门之外的非政府组织或部门,它在兼顾效率与公平方面 所具有的优势有:第一,创新优势;第二,贴近基层优势;第 三,灵活优势;第四,效率优势。它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 个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中较为薄弱的一 个环节,其在实现效率、促进公平中的作用空间十分广大,亟 待发展。 (四)预警机制 除利用上述力量调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外,还应在全社 会范围内建立起效率与公平状态的监测、预警机制。其重点 是建立公平的预警机制:一方面,要重视收入分配统计工作, 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收入分配统计信息;另一方 面,成立专门从事收入分配数据分析、处理的学术咨询机构, 成员由知名学者、大学教授、研究人员组成,负责定期向社会 发布效率与公平现状、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等信息。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兼顾效率与公平应遵循以 下原则: (一)宪法原则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 一1】0一 分体现出人的价值与生产要素的价值并重。任何企业、组 织,在其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只要涉及收入分配均应遵循公 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共同富裕的原则 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时,首先应考虑如何使更多的人 富裕起来,并逐步形成稳中有升的中高收入阶层,最终实现 共同富裕,这是符合经济效率原则和社会公平目标的正确选 择。但在此进程中,必须同时防止暴富、不正当致富或劫富 济贫等情形发生。 (四)统筹兼顾的原则 在解决效率与公平关系时,要有全局观念,要分清轻重 缓急,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比如我国面对缩小“四大差 距”、实现“五个统筹”等战略任务,但在目前更应该优先解 决较紧迫的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问题。从动态发展要求看,坚 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则应把治标与治本有机统一起来,相对 而言,居民收入差距是标,地区发展差距、城乡“二元结构”、 “五个统筹”是本,长远发展是本。 (五)解围济贫与免伤仁富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全社会都要承认并保护那些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 致富的阶层,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 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是实现效率目标的必要条件。而且, 随着社会治理结构和相关制度的日趋完善成熟,致富阶层可 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缴纳更多的税收,提供更多的捐赠 和援助,是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其次,应理性看待在共同富裕 实现之前存在贫穷人群或人口,甚至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相对 收入差距,但社会以及任何个人都不应当对少数人群的边缘 化现状采取漠视的态度,而应同时关注并解决好济贫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 整体上应把握好基于要素分配与基于收入分配的动态和谐、 均衡及统一,把握好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和谐、均衡及统一。 三、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制度安排 (一)分配制度 1.规范初次分配过程 (1)优化产业结构。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对初次 分配的规范包括:第一,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扶持力度。长期 以来,农业为工业、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牺牲,因此,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该是增加对农业的补助,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常向东,王庆 兼顾效率与公平——收入公平分配的制度创新思考 其要提高农民素质,减轻农业和农民负担,增加对农业的各 项投入,改变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及由此导致的贫困和返贫 问题;第二,加大对二、三产业中垄断行业的监督与管理。要 鼓励在自然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内展开公平竞争,对少 数仍需垄断经营的特殊行业必须强化管理,从政策上引导其 形成合理的价格、工资机制;第三,要制定相应的反垄断法, 清除市场进入壁垒,打破地域、行业垄断和各种形式的保护 主义;第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创 业机会,这将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产生双重 积极功效。 (2)健全市场体系。要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和商品流通 体系改革,使价格能够准确反映供求的变化;要发展生产要 素市场,规范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过程;要大力发展全 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 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3)稳定市场秩序。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发生重 大安全事故;要加强法制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打假联合行动, 打击各经济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守法有序的市场环 境。 (4)体现资劳并重。市场的初次分配存在“重资轻劳” 的倾向,即相对于劳动力而言,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所 占份额更多。因此,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边际报酬,是协调效 率与公平的重要内容。应该认真研究劳动力要素的报酬标 准,研究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劳动 力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2.理顺二次分配关系 二次分配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从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税 收收入和各项政府支出,具体有: (1)税收制度。提高所得税系、资源税系、财产税系在 税制结构中的比重,减少流转税系的比重;相应开征资源税 系和财产税系中的新税种,如遗产税等;完善个人所得税,尽 快推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二元税制模式,并加强征缴管 理;对消费税税目进行改革,加大对高档奢侈品消费的征税 力度;建立针对捐赠或济贫的税收优惠机制;继续深化税费 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减轻政府部门乱收费及其对市 场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双重负面影响。 (2)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制度应体现统一规范,既要 允许不同地区存在工资差别,又要避免地方自行其是;改革 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同一行业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要 规范国有企业工资制度,企业管理层、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 之间的工资收入应保持合理差距,既不能过分拉大,也不能 搞平均主义;对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和自由职业者的工 资,应主要在完善价格制度、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运用税 制进行调控;此外,应建立规范化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并向 基层和艰苦地区倾斜。 (3)教育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投入;加大 调整教育资源内部的分配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均衡分配;大力支持发展农村义务教 育事业,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相应的倾斜;坚决屏弃教育 歧视,取消对重点或示范学校的特殊照顾,取消对其在财政 拨款、师资和招生等方面的优惠及倾斜政策;引导并规范民 办教育的发展,在不影响市场效率的前提下采用规范合理的 收费标准。 (4)医疗制度。整顿药品流通领域,尤其是医院的药品 采购和药品定价机制;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对公共医疗机构的 投入,扭转“以药养医”机制;鼓励私立医院发展,使公立医 院侧重于满足大众医疗需求;把建立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作为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举 措来抓。 (5)社保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保障 安全网没有漏洞;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 重;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 券、国有资产有偿出让、扩大彩票发行规模、开征遗产税等办 法,解决养老保险支付缺口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窄等问题;完 善就业和再就业的经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失业救济制度。 3.明确分配职责,整顿分配秩序 (1)法规作用。政府应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工资 法》、《最低工资法》、《社会保障法》、《济贫法》等相关法律, 依法调节各种收入分配行为,鼓励合法收入,抑制垄断收入 和非法收入,打击暴利收入。 (2)明确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职责。落实各级政府 及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改变收入分配中的多头管理,减少因 政府间或部门间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效率损失,减少公共权力 不恰当介入资源配置对效率和公平带来的双重负面效应。 (3)增加收入分配透明度。加大监督力度,杜绝拖欠、 克扣劳动者工资的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国有资产 和税收的流失;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充分提高政府 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增强公共收入分配透明度。 (4)制定和实施必要的倾斜政策。要继续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尽快实 现地区经济较协调发展;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 服务质量,改善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从源头上解决贫困根源; 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创造收入稳定提高的经 济基础条件,继续推进经济增长,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稳 定创造基本条件。 (5)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包括资金筹集、救助标准测 算、评估依据和实施程序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医疗救 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减灾救助等具体制度,最终形成政 府负责、功能较强的综合型社会救助机制,保障社会经济的 稳定。 此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预警机制。 (二)外部环境 1.社会结构 一11】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从社会结构上看,和谐社会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 榄型”社会。一方面,中间阶层在经济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 扩大社会购买力,刺激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中间阶层具有对 社会贫富分化较强的调节功能,和对社会利益冲突较强的缓 冲功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橄榄型”是相对合 理、开放的现代社会结构模型。 2.捐赠制度 在市场经济社会,居民个人面对收入分配通常具有两种 选择:一是通过“税收一财政支出”的途径将自己的一部分 收入用于发展公共事业;二是通过“社会捐赠一慈善基金” 的途径将自己的收入用于发展公共事业。其中,捐赠制度不 仅是补充一、二次分配的“三次分配”,更重要的是,这种制 度发展了非政府力量,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起到制 约政府权力的作用。目前捐赠制度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很大 发展,如美国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捐赠 约有6 7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相比而言,我国 的捐赠制度几近空白,年捐赠量只有5O亿元,仅占我国GDP 的O.05%,因此,推进我国捐赠制度发展非常必要和迫切。 基本的发展思路是:制定专门法律使捐赠制度步入法制化、 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设立专门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基金,用 于资助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提高捐款透明度;健全税收优 惠机制,使富裕个体捐赠变得既能省钱又能做善事,既有利 于公平,也富有效率。 3.社会流动机制 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层现象是人们社会经济利益差别的 具体体现。这种差异的积累会导致社会隔阂甚至摩擦,化解 摩擦的重要途径就是推动社会成员自由流动。社会流动程 度越高,就越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社会的 阶层结构也越有弹性,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越容易实现。在 当前的中国,主要是打破城乡、地域户籍变动及个人职业转 换等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促进社会流动。 4.利益协调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市场经济制度和社 会结构共有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既能保 一112一 护先富群体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活力,又能给后富群体发展提 供必要的机会;既能促使既有的获益者承诺和兑现对社会的 责任,又能使利益受损者得到社会给予的合理补偿,从而为 不同利益双方及整个经济社会创造稳定、持续、和谐的发展 环境。利益协调机制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建立,比如契约双 方之间的协商机制、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信息公开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效率和公平具有长期的一致性,从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出发,在当前处理效率 与公平的关系时,尤其应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平等和正 义,把公平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需要指出的是,强 调公平并不是要牺牲效率,更不是退回到“平均主义”,而是 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健全公共财政 体系以及发展非政府公共部门等制度创新,为实现收入公平 分配创造较好的体制和制度环境。由此,注重以收入分配公 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本质上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实现更加广泛、持续、理性和 稳定的效率目标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2]郭伟和.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o01. [3]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o05. [4]金喜在.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沈阳: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蒋学模,史正富.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3.7. [6]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北京:中 国物资出版社,1998. [7]周文兴.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oo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