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
83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的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正确答案:B 解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体现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知识模块:中学教学
2.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 )。
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对而言,内部动机比较稳定,会随着目标的实现而增强;而外部动机则是不稳定的,往往会因目标的实现而减弱。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性动机则是与较长远的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因此,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属于外在近景动机。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
3.“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正确答案:D 解析:川页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是一种顺向正迁移。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
4.在学习的认知策略中,记忆术等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正确答案:B
解析:记忆术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知识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
5.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
A.主体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正确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知识模块:中学生发展心理
6.小强高考落榜了,他经过认真总结,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决定继续努力,明年再考。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A.情绪宣泄 B.精神升华 C.行为补偿 D.认知改变
正确答案:B
解析:A、B、C、D都是应对挫折的方式。精神升华是指奋发图强去取得学习、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将痛苦、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小强对待挫折的方式正是精神升华法。
7.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每个人都应掌握一切有用的知识,同时要求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赞可夫
正确答案:C
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知识模块: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8.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C
解析:这是人身心发展互补性的典型例证。知识模块: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9.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从教育目的的理论角度来说,属于( )。
A.社会本位论 B.科学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正确答案:A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题干描述都是为了培养符合政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属于社会本位论。知识模块: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10.问题解决的第一个阶段是()。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正确答案:C
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故本题选C。
11.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正确答案: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形成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2.ABC理论认为改变学生不良情绪的关键是()。 A.运用强化手段 B.疏导宣泄
C.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D.树立合理的观念
正确答案:D
解析: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取决于事件的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或他对自己所说的话所致,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因此,改变学生不良情绪的关键是树立合理的观念。
13.《学记》提出课内和课外要相结合,且课外要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下列说法与这一观点相同的是( )。
A.教学相长 B.预时孙摩 C.长善救失 D.臧息相辅
正确答案:D 解析:“臧”指掌握获得的知识,“息”是指下课后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臧息相辅”的意思是指课内要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与题干相符,本题选D。知识模块:中学教学
14.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 A.他律 B.自律 C.内省 D.慎独
正确答案:B
解析: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正是教师的自律行为。
15.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是由()提出的。
A.罗杰斯 B.布鲁纳 C.班杜拉 D.斯金纳
正确答案:A 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学习过程应始终以
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
16.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这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盲人视觉受损,其触觉和听觉超常发展,体现了互补性。故本题选C。
17.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 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中”时教必有正业”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体现的是科学性教学原则。B项强调的是启发学生。C项比喻讲解教育原则.不能死记硬背,教师的讲解要与个人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的原则。D项指的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故选D。知识模块:中学教学
18.()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A.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B.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C.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正确答案:D
19.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正确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认为这是实现人的令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此教师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阶段。 A.关注发展 B.关注学生 C.关注情境 D.关注生存
正确答案:D 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么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21.“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正确答案:D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题干所述即为陶冶教育法。故本题选D。
22.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D
解析: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了人格的( )的特点。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功能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格的特点。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人格的独特性。知识模块:中学生发展心理
24.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这符合中学德育( )的原则。
A.知行统一 B.因材施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正确答案:A 解析:知行统一原则也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结合题干本题选A。知识模块:中学德育
25.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志的反映,下列不属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级成员的作用的是( )。
A.约束作用 B.激励作用 C.感染作用 D.协同作用
正确答案:D 解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和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知识模块: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