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流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鲁教版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感到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本课中人物情感开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文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1.(课前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知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远大志向,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年仅12岁的他有如此的抱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师: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 板书:中华不振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 呢?
请用“——”标画出相关的语句,也可以用简洁的词语写出你的感受:
师巡回指导、了解。
师:谁来,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预设一: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师: 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听出了你心中的愤怒,请你带着愤怒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是: 你们还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预设二: 伯父说的话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师:伯父说这话时,心情怎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