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生活微视频,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时俱进
关注社会生活微视频,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与时俱进
任玉葵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六小学
摘
要
广东·广州510800)
社会生活微视频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的新型生活信息传播形式,将其应用到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程教学中,能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与时俱进的对课程教学活动加以改革创新,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突出教学成效。本文将社会生活微视频作为切入点,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加以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推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深化发展。
关键词社会生活微视频《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
G623.15A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全新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新时期在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他们接触现实生活,结合社会生活内容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微视频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中,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兴趣,进而有效发挥课程教学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1社会生活微视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价值社会生活微视频是新时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的全新生活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其蕴含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辅助。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全新发展方向,所以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将社会生活微视频纳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体系中,能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内容对所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成长。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此时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观看社会生活微视频中的相关案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在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下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学生将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有机整合在一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将社会生活微视频应用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中,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能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对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可见社会生活微视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价值,值得对此进行更为系统的探究。
2社会生活微视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社会生活微视频的重要价值,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真正探索社会生活微视频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彰显社会生活微视频的优势和价值,提高小学《品德与
社会》综合教学效果,为小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创
造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下面就对社会生活微视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具体分析,系统解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2.1社会生活微视频在课程导入环节的应用课程导入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只有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学习和讨论活动中,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突出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方面,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社会生活微视频导入到课堂中,借助丰富的课堂导入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探索,进而逐步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在组织学生对《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社会生活微视频中与我国各地区开展英雄纪念碑扫墓活动、红色革命根据地游览活动等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导入资源,插入到课程导入环节中,一方面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人民为了人民解放和救国强国做出的革命斗争形成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通过参与观看社会生活微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课程内容,能使学生将社会生活微视频中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明显的提高,并且在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也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对这部分课程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在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
2.2社会生活微视频在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很多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紧密的联系,需要教师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的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辅助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针对这一情况,在构建社会生活微视频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针对课程内容从社会生活微视频体系中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确保在社会生活微视频的辅助下课程教学活动能达到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目标,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强化。
如在《“四大件”的变迁》课程教学活动中,(下转第116页)
113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3期/5月(上)—
课|程|教|学
生活中,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4.2利用生活资源,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探索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注重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现代初中物理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之间的实践应用能力,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认知,毋庸置疑就是提升教学的实践性、生活性,让知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在开展初中物理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个人学习特点,设计巧妙的生活资源利用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指导初中物理教育发展。比如说,讲解“浮力”章节内容的时候,其中的“阿基米德原理”与学生息息相关,而且学生从小就有直观的感受,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找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且延伸教学,找到“阿基米德原理”的具体应用空间。
4.3创设生活资源,探索发挥情景教学作用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生活资源利用的效率,通过模拟初中物理知识的现实生活应用场景,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体系中。从知识内容来看,初中物理知识相对较为枯燥,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此外,现代初中物理教育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模拟实践应用场景,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根本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探索发挥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恰如其分的场景中得到锻炼,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探索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提升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科学性。
4.4融入生活资源,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创新,让
学生融入到生活化教学当中。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和知识特点
来看,与学生的工作、生活实践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生活化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物理学习场景,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在互动交流中提升物理知识学习效果,而且在实践模拟过程中,也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让学生随时解决互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初中物理生活教学的丰富程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真正得到锻炼,达到生活性教学的目的。比如说,在讲解“信息的传递”相关,其中关于电话、电磁波、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等,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接关联,但是学生往往却忽视了对其中物理原理的探寻,这些知识也是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结合点。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物理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融入生活资源,提升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作为现代初中教育的引领者,要不断摸索新型教育理念,将生活资源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更好的指引学生开展学习,提升综合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下一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创新教学思维,探索科学模式,提升综合教育实效性。参考文献
[1][2][3][4]
冯寿东.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J].新课程导学,2018(29):26.鲁传能.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7):16.
陈军.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02).
莫翠英.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0):98.
(上接第113页)教师针对学生对“四大件”的变迁不够了解的情况,可以选择对“四大件”的变迁历史进行介绍的社会生活微视频,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直观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民生活情况,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解析社会变化对人们物质需求变化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今社会的“四大件”。如此,就能增强课程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可见在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方面,应用社会生活微视频能够彰显出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从社会生活微视频的角度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借助有效的改革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
2.3社会生活微视频在社会实践体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而言,社会实践教学是较为重要的构成元素,只有按照课程内容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创设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价值,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应用社会生活微视频创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社会生活微视频与社会实践体验教学进行结合,并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体验环境,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有效锻炼。
例如在针对《说说零用钱》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116
中,教师可以选取近几年反映我国青少年群体零用钱情况的
主题视频,一方面向学生展示当前青少年群体拥有零用钱和花费零用钱的情况,适当渗透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和消费观教育。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请用你的零用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社会实践任务的引导下,学生尝试将零用钱用在流浪小动物安置工作、为孤儿院的孩子购买礼物、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为爸爸妈妈买礼物等方面,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实体验如此花费零用钱过程中的特殊情感。这样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后,能对金钱的价值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合理消费的能力也会明显的增强。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过程中,借助对社会生活微视频的合理应用,能创造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的提高,并且教师从生活中捕捉教育资源,能增强学生应用《品德与社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小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参考文献
[1]
张继刚.谈用PPT及微视频搞活小学思品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17):51-52.
[2]李永丽,孔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运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
术装备,2015(19):39-40.[3]
陈翠秋.基于微视频的初中思想品德微课教学应用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277-278.
[4]毛丽.差异合作教学模式下思品课微视频推广的策略探究[J].扬州大学学
报(高教研究版),2015(s1):42-44.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3期/5月(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