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武术文化蔡李佛拳

来源:好兔宠物网


武术文化蔡李佛拳

新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有梁启超,武有蔡李佛。

蔡李佛拳是由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字典英、号达亭)于1836年所创立。

陈享是晚清时期岭南武术界的传奇式领袖人物。他七岁开始随族叔陈远护习技。十五岁时(1823年),经启蒙师傅推荐拜广东李家拳创始人李友山为师。四年后,又经第二位师傅推荐,前往广东罗浮山拜还俗和尚蔡福为师,学艺十年。他刚下山,便在广东省增城县只身冲陷七阵,解救了百多名被土匪围困的乡勇及村民,受到朝廷赐号为“达亭”。他根本无意仕途,回到新会县城设馆行医。同时将自己多年所学,编写出教材式分初、中、高三级的武术拳谱,为感谢和纪念三位师傅的栽培,将之命名为“蔡李佛拳谱”。

1836年间,适逢新会县衙推行乡村防匪自保的“攻匪保良策”,允许各乡村自行设立治保组织。陈享应乡中父老之邀,回京梅村收徒传艺,标志蔡李佛拳正式面世。

随后,来粤“禁烟”的林则徐极力推广新会的“攻匪保良策”,陈享也受聘成为了总督府的幕僚,协助训练广州等地区的“禁烟”水勇,蔡李佛拳开始于广东的中心城市发展。

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被贬谪。陈享率众弟子返回家乡,提出“以武强族”的口号,广收门徒、悉心培养。两年后,经与同村陈尊三等人的精心策划,同时派出百多名男女弟子于广东、广西各地开设四十四间“洪圣武馆”,再衍生的“分馆”便难以统计。由于客观上打破了当时“文穷武富”和“重内轻外、重男轻女”等门派小范围的狭窄传承传统,包容创新地形成了相对有组织的传承模式,开辟了平民化的发展道路,蔡李佛拳也很快取代

1

了广东原来“洪、刘、蔡、李、莫”五大流派的地位,成为了岭南的最大流派。

不久,蔡李佛武术组织又成为太平天国初期的主要军事力量。农民运动爆发,陈享为躲避曾国藩的游说征用,云游四方,最后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府中当幕僚。太平天国“内讧”,陈享重回新会,后受到清廷追捕被迫出逃,先后在香港、南洋(东南亚)、美洲地等以行医授拳为生。蔡李佛拳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武术最早走出国门传播的流派。陈享在海外为维护华侨利益拳折外国恶霸基利士,赤手击毙美洲虎等故事流传后世,至今在国外的许多华人社团里尚能找到蔡李佛当年的痕迹。

陈享晚年重返故里,一边指派弟子四处设馆,重振雄风,一边总结历年实践经验,著书以传后世。光绪元年病逝于京梅,终年70岁。

上世纪初,国内外众多蔡李佛弟子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形中促使了蔡李佛武术在广东各地的传播又达一个高峰。民国时期,蔡李佛在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港澳等大小中心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象国民十九路军等一些粤桂军队,在抗日战场还展现过蔡李佛武术在冷兵器搏斗方面的实战威力。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国内的蔡李佛拳基本停止了公开传播长达三十年之久

(1949-1980),但它在海外却有着无以可比的深厚历史渊源。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中国功夫热的兴起,蔡李佛拳的传播不但得以复苏延续,而且发展极其迅速,遍及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五十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一定规模的蔡李佛民间武术组织,学习者估计在千万人数以上。所以,国际上有“北是太极,南是蔡李佛”之说。

蔡李佛集众家之长,武术训练体系相当完善,训练组合套路分高、中、初三级,合共193套,步、桥、槌、掌、身、腿等技法丰富,经过近代冷兵器战场的检验,实用性非常

2

强。

拳理是以《孙子兵法》为基,要求拳路气势如“漂石之水”,动作细节如“折毁之鸷”, 实战运用讲求“防之必然、攻之无意”,招式组合按照“以迂为直”的理念设计。

外帘技法概括有十法,即穿、挠、挂、捎、插、抛、级、标、顶、撞;内帘技法着重虚实、刚柔、趋避、进溜及连环。拳法讲求刚而不僵,柔而生刚,后发先至为用拳理念。

蔡李佛以武术的形式,承载儒、道、佛等多种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显著的中国岭南文化特征。

2008年6月,蔡李佛拳经国务院批准,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