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生物学习中,通过紧扣定义、知识转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联系生活等形式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给予培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小组合作;能力培养
科技创新,科教兴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尤为重要。下面针对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拙见。 一、紧扣定义,加强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充分理解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更好地应用定义剖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生物(上)中关于动物行为的定义: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中心词是活动的表现,而动物的活动表现很多,是否都属于动物行为呢?此时紧扣定义中“内外刺激”这一修饰词举例说明: 1.小明受到狗的惊吓而尖叫。( ) 2.小红肚疼得满头大汗。( ) 3.老王睡觉时胸部一起一伏。( ) 4.鲸鱼喷水。( )
通过典型题目的解答,增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二、善于转变知识,引领学生拓展、创新
北师大版生物教材活动很多,对学生期望值很高。在班额较大、实验器材相对不齐全的条件下,要想将某些活动开展下去,就必须将知识转变。如“研究细胞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这一建议活
动中用到酚酞琼脂、氢氧化钠等,这些实验材料学生自己实验时不易弄到,且具有腐蚀性,具有不安全性,并且还要有一点化学知识做铺垫,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合适的,而将实验材料改为萝卜和墨水后活动一下变得简洁、便捷,又同样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这样,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不再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减少许多迷茫,增加许多自信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其敢于创新、勇于拓展的学习品质。
三、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科研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先不要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认知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知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分析思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搞科研的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如讲“腐肉生蛆”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的四五名学生,以共同的课题为研究内容,组内的同学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
小组内共享学习资源,将学习活动建立于合作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走进生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知识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联系实际走进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教育的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仅靠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开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题的多种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国民素质及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均有深远影响,我们应想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卫辉市教师进修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