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色彩
民间美术色彩 的写生练习
执教学校 郑州师范学院 执教系部 美 术 教育系 执教班级 B15美术学1班 执教教师 姜 霞 教师职称 副教授 教学时间 2015—16上学期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色彩语言探索》
——民间美术色彩的写生练习
任课教师:姜霞 美课题名称 民间美术色彩的写生练习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前修课程 教材目录 专业必修 120340156 素描语言探索 学时 2 学分 第七周 B15美术学1班 25人 2 学科 术 学制 4 教 学 周 任教班级 学生人数 1、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色彩观念。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力。 3、训练学生运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色彩语言。 教学重点 19世纪、20世纪的色彩观念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20世纪的色彩观念 图片展示法、讲授法 用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和造型观念去完成一组静物 构图饱满、造型平面化、色彩对比强烈。 作业命题 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批改教师 考核 方式 考核 教师 作业要求 考核内容 成绩分析 姜霞 考查 姜霞
教学过程: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
我们在第一周学习了色彩的历史,了解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的色彩观是表现宗教、神话的色彩象征主义,我们今天学习的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和它们完全不同,中国人认为色彩本身是形成宇宙的重要因素。它是以黑白为主,外加蓝色、黄色和红色。“五色观”:黑、白、赤、黄、青。它们和中国人的宇宙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末期,已经被完善了的“阴阳五行说”是这种宇宙观的根本。所谓“五行观”就是以:金、水、木、火、土 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并根据这五种元素的盛衰循环使宇宙得以发展变化的思想。这种思想首先由战国时期的邹衍倡导。他提出“五德终始说”即:虞(舜所建的朝代名)是土德之王,夏是木德之王,殷(商代迁都与殷后改用的称号)是金德之王,周是火德之王等。夏取代虞,被认为是木克土。殷取代夏,被认为是金克木;周代取代商,被认为是火克金;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秦代崇尚黑色,我们在电视剧《芈月传》中看到秦王穿的都是黑色衣服。
五色还与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等相对应,并具有相生相克的循环顺序。例如:季节与色彩的关系:春是青色,夏是红色,三伏天是黄色 ,秋是白色,冬是黑色,至今还流传有青春、赤夏、
白秋、玄冬之说。这些词都是出自阴阳五行说。特别是青与春的关联,像一些青春、青年表示人生早年的语言也是出自阴阳五行说。 人体五脏与大自然的五色有着密切的关联。《黄帝内经》中说:绿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胃、白色润肺,黑色补肾。 1、黑 色
中国人把位于北面的黑色视为天帝之色。这是因为他们把太阳系之外的全部天体作为围绕太阳系运行的真正天顶,即天的北极。这种天顶的北极在充满太阳光辉的白天是看不见的,只能在星星运行的黑夜才能辨认。《易经》中也有天玄地黄之说。黑色与五时中冬,这种对应关系体现的是人的心理感受和生活体验,冬天给人的感觉是阴冷的、孤独的。黑色可以用来表达人们不愉快的心情。民间画诀:“断国孝、三蓝墨”。意思是 国丧,天下不准见红的,人人都得挂孝。男人不准剃头,女人不准穿红衣服,不准擦红粉,连头绳儿都得换蓝的。 2、白色
白色与五时中的秋,五方中的西,五态中的忧,五声中的哭相对应,人们从白色而联想到自然中的落日、落叶;情绪中的忧伤、忧虑;声音中的哀鸣、嚎啕等特征。白色常被使用在丧葬习俗之中,把葬礼称为“白事”。被冠以白字的语句是不吉祥的象征,如:白痴、白读、白眼等。
白色是金白热化时的颜色,被当作一种能放射所有色彩颜色。中国古人深信“白立而五色成”的色彩系统性。 3、红色
红色是吉祥之色,红色与“五行”中“火” 、“五方”中“南”、“五态”中“喜”、“五声”中“笑”相对应。人们从红色而联想到火红、热烈、喜悦、欢笑、礼庆等感情特征。在各种各样的吉庆喜事中广泛使用。 4、黄色
黄色为大地的颜色,黄土、黄河象征的是中国。人们把大地之色作为至高无上的色彩。天地玄黄,黄是配地的,地也就是“天下”,五方五正色中,唯黄色位配中央,苍天之下,地之中央,黄色成为天子的象征,是帝王的专用色。
5、青色是万物生长的色彩。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下层人的专用色彩,成为老百姓最普遍的生活用色。
青色在古代中国有着较广泛的色域,例如:青发和黑发,青云和白云,青眼和黒眼,青马和黑马,青房和绿房等等。总之,青色是一种可以理解成包含着黑、白、绿的色彩。
青色也是一种吉祥之色,青龙是一种吉兆,中国刀也曾被称为青龙刀。青天白日意味着晴朗无云。 二、民间色彩的搭配原则:
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不局限于现象的描述,而是讲求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视觉心理效果就是它的搭配原则。民间流传很多画诀,来体现色彩的搭配原则。
(1)、在色彩配置上有“软靠硬,色不楞”的画诀
民间艺人将品红、佛青、深绿、紫色、黑色等低明度的色称为硬
色,将淡黄、淡绿、淡兰、淡红等高明度的色称软色。在色彩配置上有“软靠硬,色不楞”的画诀。意思是说,软色和硬色相碰,画面易于调和,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如果两个硬色相碰,比如蓝色和紫色配置在一起,由于明度十分接近,两个颜色必然拉不开,产生颜色相互“打架”的现象,因而产生“不透气”和“发闷”的感觉。如果在蓝色和紫色之间安排一块软色将其隔开,色彩之间就会明显拉开距离,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画面显得有变化、有起伏,显示出一种活跃、生动的韵律感。(出示图例) (2).要想俏,带点孝
在历史小说故事画中,人物衣装五颜六色,有时画面繁闹,分不出重要主角时,可将重要人物改成一件灰袍或灰色衣甲,这样就使重要人物俏然突出。这个画诀在提醒怎样用灰色去协调多彩色画面。(出示图例)
(3)、要想精,加点靑
画妇女或书生多用软色以显清丽,但是缺乏硬色又好像没有对比,衬托不出软色的特点,故需要在人物的衣领、底襟、袖口等处,加一点深色边,这样就托出粉面娇嫩之感,也显得人物精神。这个画诀在强调色彩的对比。
(4)、红靠黄,亮晃晃。红间黄,喜煞娘。 (5)红搭绿,一块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 (6)、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 (7)、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 。
民间美术用色是靠物的比附描述出来的,感觉是准确的;而西方有一套完善的色彩理论,通过分析,判断是准确的,殊途同归。
三、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 1、西方的造型观念:写实
在西方造型观念下,要研究鱼的生理特征、结构解剖,它的固有色和条件色,它的质感、量感和所占有的特定空间。把鱼从水里打上来放在盘子里,做惟妙惟肖的模仿。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 2、中国文人画的造型观念:写意
看到鱼在水中游,自由自在,以己喻鱼,以鱼喻己,如鱼得水的言志和鱼游戏于水中的抒情意境,以及表现它的笔墨气韵的统一。 3、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象征、隐喻
民间美术中的鱼则是阴阳鱼,作者不是反映生活的自然现象,而是阴阳相合化生万物的隐语符号。 四、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 1、自我参与画面造型法
在你所描绘的景物中,要有你的位置,而物象的造型是由你所在的位置决定的,我们要进入自己的画面之中。
(1)、作画者被置于描绘的物像中间,极目四望,把上下左右所看到的形象描绘下来。作画者的视点改变,构图也跟着改变。 (2)、不把表现对象的中心部位作为自己的位置,而是绕行在它的周围。虽然没有在表现对象的中心设定自己的位置,我们的视觉却
一直被画面的中心点紧紧抓住。
(3)、你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位置,这就出现了“可居可游”的画面。
2、时间与运动造型法
(1)、我们可以处于一个静观的状态,但我们的对象却是运动着的。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某种运动的全过程。
(2)、民间艺人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某种运动的全过程。 3、全方位空间造型
民间艺人在静态的画面上呈现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艺术效果。
(1)、要求对物象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民间艺术家对于视觉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在,可凭借主观经验推断呈现。直接反映被表象遮挡下的物象实质和客观必然。 4、 联想与幻象造型法
联想是在意识中两件或更多的事物形成的联系,这种联想发生在造型中形成的形象。
参考书目:
1、《造型原本》,吕胜中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
2、《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左汉中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民间美术》,靳之林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4、《安塞民间绘画精品》,安塞县文化文物馆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民间美术教学大全》,中国民间美术教学大全编委会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民间美术概论》,杨学芹、安琪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