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探讨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43卷第6期 2017年6月 油气开采 on and Gas Production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探讨 孟丽娜 ,刘 盈 ,韩志付 ,刘思远 (1.吉林油田英台采油厂工艺所,吉林白城137317;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松原 138000) 摘要:油田注水开发是为油层补充能量的方式,通过水驱油的作用,提高油井的产能,达到油田开发的目标.因此有必 要研究油田注水开发的工艺技术措施,达到最佳的水驱开发效果,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不断提高油田的产能,为油田开发创 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6490(2017)06-0056-02 Discussion 0n Development Technology 0f Oilifeld Water Injection MengLi Na,Liu Hng,HnnZhi-fu,LiuSi-yuan Abstract:Oilfield waterflooding is the way to supplement the energy of the oil layer.Through the action of water flooding,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oil well iS improved and the target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is achieved.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oilield watferflooding development,to achieve the best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e日’ect,to meet the needs of oilfield development,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oil field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to create he tbest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oil ifeld;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process technology;discussion 1油田注水概述 的设计和作业,保证井下注水工具的正常运行,封隔器的安 为了解决油田开发的矛盾,通过注水开发,人为补充能 装位置符合分层注水的需要。应用定位仪器,保证井下管柱 量的方式,提高油井的产能,达到油田开发的目标。大部分 的安装符合施工设计,有效地解决分层的问题。3出砂油层的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措施 油田经过注水开发,提高油田的产油量。但是随着注水开发 2.时间的延续,需要合理控制注水压力和注水量,防止高渗透 为了防止油层出砂,对水驱开发的影响。采取防返吐分 层过早地见水或者被水淹。保证油井的含水率得到控制,避 层注水管柱,当注水井停注或者封隔器解封时,通过防返吐 免高含水,增加油田生产的动力消耗。 封隔器的作用,运用定压洗井阀,控制油套管环形空间的水 注水是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可以改善油田开发的效果, 进入油管,影响到后续油层的注水。防止地层的返吐出砂, 及时有效地为油层补充能量。注水的方式可以是将整个水井 可以实施测试调剖,调整注水剖面,达到分层注水的效果。 作为一个油层的注水模式,就是笼统注水,也可以实施分层定 由于出砂的影响,地层发生返吐的现象,应用单流阀的 量注水,达到分层开采的效果。笼统注水的管柱结构比较简单, 设计,防止注入井内的液体返吐到油管,影响正常分层注水 由油管、工作筒和喇叭口组成,不能分层,实现全井统一注 的效果。分层注水管柱采用偏心式的配水器,防止液体的倒 水的状态。分层注水的工艺技术措施,是利用封隔器和配水器, 流和堵塞,可以有效地控制液体的流动状态,即使在停注的 状态下,也能够保证管柱的正常,为重新注入奠定基础,有 将井下的油层部位分成若干个层位实施分层注水。 2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 效地防止油层出砂影响注水效果。 4分层注水测试配套技术措施 注水开发油田,为了达到最佳的水驱效果,需要研究各 2.种注水开发的工艺技术措施。应用先进的注水工艺技术措施, 分层注水井的注水效果,通过测试调剖技术措施的应用, 如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的应用,提高水驱的开发效果,促进油 不断提高注水井的监测水平,使其达到最佳的分层注水效果。田增产,提高油田的最终开采效果。 引进多参数水井测试仪器,提高注水井测试的精确度和效率。 2.1注水井多功能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措施 测试仪器一次下井测试,能够测试各个层段的吸水指数,保 利用高压多层的注水工艺技术,通过流量计的分层测试, 证分层注水量,达到油田配注的要求,实施分层定量注水。 应用封隔器在线验封技术措施,保证封隔器的密封作用, 达到验封的目的。可以应用同心集成分层注水工艺或者偏心 细分注水工艺、测调联动注水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达到分 实现分层的效果,保证分层注水管柱的封隔效果,避免由于 封隔器的密封效果不理想,而形成层间的串通和干扰的现象。 层注水的效果。 注水井多功能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更换死 强化测调一体化技术措施,实现测试和调剖技术的应用,应 嘴的投捞次数,不需要更换水嘴,达到封隔的效果。通过分 用流量测控仪进行分层注水量的测试,通过万向联轴器实现 层流量计的测试,获取分层的封隔效果,达到不动管柱就能 井下的对接,自动调节水嘴的开启度,实施分层注水量的调节, 达到最佳的分层注水效果。 分层坐封,节约了生产费用,达到最佳的分层注水效果。 2.5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2.2优化设计分层注水的井下工具 为了达到油田开发的需要,实施强化注水的方式,不断 为了达到分层注水的效果,对井下分层工具进行优化设 计。通过压缩式和扩张式封隔器的使用,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提高油田的开采效果。为了延长水井的免修期,降低注水井 实现分层注水。应用防蠕动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措施,设计补 施工作业的成本,提高注水开发的效率。分层注水工艺技术 偿式分层注水管柱和锚定式的分层注水管柱,达到最佳的分 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水平井注水开发的效果,保持水线的均 匀推进,解决油层的非均质性问题,实现均匀的水驱效果。 层注水效果。 应用桥式分层偏心式的注水管柱系统,对动用程度差的 进行水平井均匀注水工艺技术研究,并结合水平井分层测试 低渗透薄差油层进行水驱开发,达到最佳的开采剩余油的方 调剖技术措施,提高水平井注水的效果。3结束语 式,提高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收率。 通过对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的探讨,实现水驱的开发 注水井井下管柱的机械定位技术的应用,解决井下管柱 效果,提高油井的产能,完成油田开发的任务。合理调控注 收稿日期:2017_o6—10 水压力和注水量,达到二次采油的增产目标。 作者简介:孟丽娜(1980一),女,吉林松原人,助理工程师,主要 从事工艺所注水组工作。 ・56・ 参考文献 化工设计通讯 油气开采 Oil and Gas Production 第43卷第6期 2017年6月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大幅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 张俊清,张 磊,吕二鹏,刘金铭,马 林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陕西榆林718600) 摘要:针对石油采收管理的具体要求,以及油气工程管理的现象,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采收和管理工作。以现有项目 为例,为了提升石油采购率。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以提升石油采收率作为基础,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以石油 采收作为基础,对如何提升石油采收率进行分析。 关键词:石油采收;管理要求;基础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6490(2017)06-0057--01 Basic study in Signiicantfly Improving the Oil Recovery ZhangJun—qing,ZhangLei,LvEr-peng,LiuJin—ming,MaLin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peciifc requirements of oil harvesting management,in he tcoupe of practice,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oil harvesting management work, and in view of he phenomenon tof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we need to do well in the process of purchasing and managemen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il procurement rate,to the process of he tneed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as a basis,to create a hug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In his study,oitl recovery as a basis for how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analysis. Key words:oil harvesting;management requirement;basic analysis 1提升石油采收率的内涵 石油在全球能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现有的能源结构 作为基础,是仅次于煤的第二大能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 国防有一定的影响。经济不断发展后,对石油需求量随之提升, 如果存在管理不当或者其他问题,则需要提升石油采收管理 指标,通过对资源进行分析后,调整工序矛盾,满足当前管 理要求。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匮乏,人均占有石油资源量比较低,投 入开采的油田进入到后期开发阶段,注水开发主体技术无法 满足油田需求,剩余可采存储量不足,无法满足其需求,甚 至存在稳定程度低的现象,以现有采收管理作为基础,如果 存在油田采收管理不合理或者其他现象,则会导致现有的技 术开发利用率比较低,无法满足开采需要。 提升采收率是关键所在,如果存在基础研究不足或者其 他现象,控制难度增加,应用效果不明显,则会导致过程难 以控制。针对应用方式和技术的具体要求,要合理应用技术, 2.1驱动化学剂分子设计 针对石油资源应用的具体要求,在实施阶段需要最大程 度提升采收率,以石油项目采集作为基础,需要对分子结构 和性能关系等进行调整,以化学驱动作为基础,需要做好分 子设计和合成工作,研制出高效、廉价以及对环境无污染的 化学剂和驱动体系,以超分子结构以及界面性质作为基础, 要阐明低界面张力的形成要求,以配合原油性性质以及抄底 界面张力作为基础,以协同性效应为基础,结合不同原油的 特点和油藏条件落实,进而获得最佳的驱动体系。 2.2驱动体系与油藏物理化学环境分析 对过程进行控制。实践证明当前有些方式是比较成熟的,但 是由于地质情况比较复杂,或者成本比较高,很难进行采利用, 因此需要做好资源采收工作,按照要求实施。以超分子结构 作为基础,如果基础研究不够,或者存在机理不完善的现象, 很难进行控制,甚至会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即使有些方 式和技术成熟,如果地质比较复杂,或者成本比较高,都成 为采收管理的重要问题,需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大幅度提 升采收率,合理应用新技术。 该项目从国家经济的需求入手,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此 外以关键科学问题作为基础,以油藏作为基础,深入分析高效 和廉价无污染的化学剂,会明确分子设计和合成,根据油藏 地质基础以及渗流物理基础的具体要求,在后续分析过程中 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对项目资源的利用率进行分析后, 要按照石油产量以及利用率等进行有效分析,最大程度提升 采收效果,提升其整体利用率。以界面胶体化学技术为基础, 考虑到地质学、渗流力学以及数学模型等学科的发展,只有 做好采收工作,才能满足采收基础要求,实现其合理化应用。 以高效驱油体系和油藏相互作用机制为例,要掌握非线性渗 流理论,提高采收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率,按照基础要求实施。 2如何提升石油采收率 收稿日期:2017—0 25 作者简介:张俊清(1987一),男,陕西榆林人,技术员,主要研究 方向为资源勘察工程、油井采收数据分析,技改方案制定。 [1】李成.吴起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 2013. 根据驱油体系的要求可知,在油层在吸附过程中,要做 好色谱分离工作,寻找降低化学剂的方式,开展驱油体系和 油藏岩油膜的作用分析。以油藏石油形成的管理机制作为基 础,需要掌握岩驱动处理的机理,开展新相生成动力学和油 层伤害预测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3提升石油采收率基础的重要性 以复合驱的机理作为基础,考虑到物化现象以及其他因 素等,需要对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做好基础检查工作,提前 对各类问题进行解决。以工业化应用机制作为基础,按照驱 动体系的要求进行实施。通过对各类项目进行分析后,对油 藏地点、驱动体系以及物质基础等进行分析,以地质基础以 及驱动理论为例,以提升采收率作为基础,按照复合驱动形 成的力度要求实施,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利用,进而提升采收 效率。根据全自动物理模拟系统的具体要求可知,做好模拟 实验检查工作,观察孔道或者渗漏区域的实际情况,能改变 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的方向,实现有效管理。在复合驱数值模 拟方面分析给出了复合化学驱主要驱油机理,特别是给出了 需要改进和新增的重要物化现象及其描述。 4结束语 以石油项目采集作为基础,要做好项目体系的分析工作, 以超分子效应理论为例,按照管理属性和要求实施,根据地 质基础、驱动机理和物理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要求,为 了提升其依据和科学基础,要对其进行大规模应用,提升采 收率,进而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平平.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一1999年立项,2004 年科技部验收,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油田 生产实践中也取得良好效果[J].世界石油工业,2005(4):26.31. [2】刘玉亭.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2): 179.】8O. [2】韩刚.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5,(17):104.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