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师版)
愚公移山
【课文信息】年 级:九年级 课 型: 新授课 总课时:二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王文辰 实施人:____实施时间:_____审核人______ 【学生信息】班 别: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熟练翻译句子;3、理解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4、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5、把握愚公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熟练翻译句子。 【时间分配】
1、解读目标(1分钟);2、独学(1分钟); 3、对子交流(2分钟);4、小组交流(3分钟);5、展示(3分钟);6、点评(25分钟);7、小结(5分钟);8、提升(5分钟)。 【知识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自主学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高万仞(rèn)2、冀州之南( jì )3、出入之迂( yū )4、指通豫南....( zhí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éng)6、遂率子孙荷担者(hè)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jī)(běn)8、始龀(chèn)9、河曲智叟(sǒu)10、...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11、河曲智叟亡以应(wú)12、一厝朔东(cuò)...13、惩山北之塞(sè) .【合作探究】
一、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年且九十(将近)2、面山而居(面对着)3、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4、出入之迂(曲折、绕远)5、聚室而谋曰(家人)(谋划,商量办...法)6、吾与汝毕力平险(尽、全)7、杂然相许(赞同)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竟、却,文中可译为“连„„都„„”)(削减)9、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10、且焉置土石(况且)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1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孤儿)13、始龀,跳....往助之(换牙)(蹦蹦跳跳)14、寒暑易节(变换)1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通,指思想改变)1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1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18、何苦而不平(担心)19、惧其不已也.....(害怕)(停止)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
2、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愚公)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7、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小结提升】
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5、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二、解释多义词: 1、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惧其不已...也(他,指愚公)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有子存焉(语气助词,呢)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示修饰)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但是)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
1
愚公移山
【课文信息】年 级:九年级 课 型: 新授课 总课时:二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王文辰 实施人:____ 实施时间:_____审核人______ 【学生信息】班 别: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熟练翻译句子;3、理解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4、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5、把握愚公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2、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3、把握愚公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分配】
1、解读目标(1分钟);2、独学(1分钟); 3、对子交流(2分钟);4、小组交流(3分钟);5、展示(3分钟);6、点评(25分钟);7、小结(5分钟);8、提升(5分钟)。 【知识链接】
《列子》: 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早就散失了。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文学价值颇高。 1945年毛泽东在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曾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自主学习】
一、列子是战国时期(朝代)道家思想的的代表人物,本文的体裁是寓言。 二、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汝甚不惠矣) 【合作探究】
一、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标各是什么? 答: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二、愚公要移山,困难重重,难在何处(至少说出三点)?
答: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高山大,工程艰巨) 2、“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始龀”、(愚公年纪大,老老小小加起来劳动力只有五人)
3、“其妻献疑的理由”(移山困难之多)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劳动工具落后)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三、面对艰难的移山任务,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分别是什么态度?
答:妻子:提出疑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关心,担心,但不反对)
子孙、遗男:“杂然相许”、“跳往助之”(支持并参与)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笑、反对)
四、面对移山,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多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五、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 答: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七、作者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愚”和“智”反过来使用,有何好处? 答: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答:用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时照应故事的开端。
九、叫愚公的并不\"愚\",叫智叟的并不“智”,课文要告诉人们什道理? 答: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 终会取得成功。 十、有人说愚公笨,这种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答: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小结提升】
一、.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
答: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我的收获: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