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论——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09年第3卷 Vo1.3.2009 第3期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N O.3 (总66期)JOURNAL OF BEU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General No.66 ・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论* ——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黄焕山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突出职业性、实践、工学结合为特点。工学结合只是高职 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不是其全部内容,还需要“赛学”结合、“研学”结合的两翼配合。 可以说,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是工学结合,亮点是“赛学”结合,难点是“研学”结合。 “一主(工学结合)两翼”(“赛学”结合、“研学”结合)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完整 解释。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为主体;赛学、研学结合为两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25(2009)03—28一O4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 牌”。仅武汉地区,就有51家企业挂有武汉商业服 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湖北省属示范 务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的匾牌,同时,也有近30 性高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形成 家企业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挂有培训基地的匾牌。 了颇具特色的“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 “双基地”有利于“工学”双向结合,双向发展。它 的推广意义。该院是以工学结合为主体,以“赛学” 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职业(岗 结合、“研学”结合为两翼,形成了“工学赛研”结 位群)的能力要求,用以丰富“教”、充实“教”; 合、“产学赛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始终贯彻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到固定的企业基地实训(实 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不能颠倒,主体和两翼都不能离 习),由此获取“员工”身份,拥有企业经验(历), 开凸现学习中工作,工作(大赛、研究)中学习, 在“做”中“学”,掌握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另 学习为了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外,学院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菜单式”培训、“模块 一、“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 式”培训,在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同时,了解 点(主体) 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 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以此推动教学改革,使工学进一步紧密结合,融为 本质区别是前者突出职业性,强调“学”与生产、 一体。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相结合。工学结合是高职 二是形成“双基地”主体结合,充分调动企业 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切入点,是一切高职 和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积极性。校外实训(实习)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点。 基地是“学”走出去到企业建“实践教学基地”,与 (一)“双基地”:工学结合的先导 “工”结合;校内实训(实习)基地是将企业引进学 所谓“双基地”,是把企业和学院直接对接起来 院,建“人才培养基地”或学院自办企业。目前, 形成工学基地 一是企业挂学院实习(实训)基地 企业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校内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 的匾牌,学院挂企业培 II基地的匾牌,形成“双挂 投资已达2000万元。 *基金项目:武汉市属高校科研重点项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8K022)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黄焕山(1946一),男,湖北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科研处教授. 2009年第3卷第3期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双改革”:工学结合的重点 育的发展方向。校企合作、企校合作通过一系列 工学结合,必然带来高职教育一系列革命。“双 “对接机制”保障工学结合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这 基地”建设使“做”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凸 样做的效果,一是实现了专业与市场岗位群的广阔 现,但如何从本质上体现工学结合,仅有“双基地” 性对接。校企对接的关键是专业与岗位群对接,岗 还不够。工学结合的重点是“双改革”,即课程体系 位群的广阔性决定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改革。传统的课程 量。二是实现了课程与职业(岗位群)的过程性对 体系及教学内容必须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设计,体 接。职业(岗位群)岗位是分级别的,对员工的能 现高职教育“三实”(实践、实训、实习)的特征; 力(素质)要求是分层次的。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这 体现高职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体现 种岗位的级别性和能力的层次性,岗位的级别性由 高职生学习与职业的一致性,学习与就业的一致性。 浅入深、由低到高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学与工、教 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 与做“两张皮”的问题。三是实现了名师与名匠的 中心的“三中心”教学过程,变在黑板上讲开机器 技艺性对接。如果说大学是“大师”之谓的话,那 为车间里顶岗操作机器,变单一的“教”为融“教、 么,高职院校就是“名师”与“名匠”之谓也。高 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 职院校既需要专业骨干教师,又需要整体技能水平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尽可能做到 高超的能工巧匠,更需要名师与名匠联手共同培养 课堂和实训、实习、实验地点的一体化。武汉商业 学生。四是实现了评估与用人单位的口碑对接。评 服务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开设的汽车技术服务与汽 价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 车营销专业将汽车实训中心搬进教学楼,使课堂教 市场,是企业,一所高职院校千好万好,不如用人 学和实操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围绕企 单位的口碑好。 业转,使理论与实际合一,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 二、 “学赛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零对接”。 亮点 (三)“双考核”:工学结合的保障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学中做、做中学,是学习中 所谓“双考核”是指校方的专业知识考核和企 工作、工作中学习,“学赛结合”充分体现了工学结 业方的职业素养及操作考核(工作经历或工作经验 合的本质。“学赛结合”就是学习与职业技能竞赛相 凭证)。高职生应具备“双身份”,即不仅具有学生 结合,而不是“以赛代学”和“为赛而学”。职业技 身份,而且还应具有员工(工人)身份,成为企业 能竞赛,特别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技能 的一员。“双身份”既可解除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 大赛,对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对高职教育 期问“工伤事故”的后顾之忧,又可使学生融人企 “学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筑了美好的前景和 业,承担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悟企业文化的熏陶, 平台。 真正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同时还可以使实习生有一 (--)“学赛结合”:高职教育展示的舞台 定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三得。如烹饪工艺与营养 高职教育展示的舞台与职业技能大赛的规模、 专业通过《企业实习(实训)管理卡》对学生进行 范围、规格成正比。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从如下 企业方考核收效显著。企业方考核实质上是企业对 几个方面展示高职教育:一是展示高职教育的社会 实习(实训)学生岗位能力的综合评价,是企业对 价值。高职教育截止2007年已有1168所,虽已占 实习(实训)学生岗位(岗位群)胜任能力的综合 普通高校比重的60 以上,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 描述,是企业对实习(实训)学生工作中学、学中 中仍处于边缘化地位,各校只有专科层次,处于高 工作表现的综合鉴定,也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工作经 等学历教育的末端;政府投入不足,招生更是最后 历的“门票”。 批次录取。加之社会对高职教育尚存偏见,认为高 (四)“双对接”: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职不如大学,高职生是高考的“末等生”,高职生 “双对接”一方面是高职教育与企业对接,实 “不是读书的料”等,高职的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社 行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不与企业对接就失去了职业 会的广泛认可。因此,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回归” 教育的类型特征;另一方面是企业渗透到高职教 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漫长的,如果高等职业教育通 育,与高职教育对接,实行企校合作,引导高职教 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特别是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充 ・30・ 黄焕山:高职教育“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论 ・职业教育・ 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从而形成“技能大赛冲击波”、 师”数量,外聘“名匠”的数量和从事实践教学连 “高职教育强磁场”,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 续工作的时间,更要强调每个专业教学团队都应有 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社会认知度、社会信誉度。 “名师”、“名匠”。可见,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 2007年11月23日,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烹饪技能大 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 赛在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召开,该院以团队总分第一 更高的要求。夺得金奖,并成就220余名烹饪学子为奥运掌勺, (三)学赛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 职业技能大赛,特别是一年一次的全国职业院 众多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使武汉商业服务学 院频现电视台和报纸。所以大赛的效应和社会影响 校技能大赛,全国各职业院校学生选手及指导教师 很难用语言形容、金钱衡量。二是展示大赛选手的 聚集一堂,相互切磋,交流技艺与心得,开阔眼界, 自我价值。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技能精英的对擂。 增长见识。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加强了全国各职业 作为一名能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就已经是一 院校的信息交流,促进各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 种荣耀、荣光,特别是当一名选手被赋予代表其省、 技能大赛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 市高职院校身份的时候,更是一种荣幸、荣誉。职 职业教育之中。职业技能大赛既然是“赛”,就含有 业技能大赛通过对选手全方位的考察,既展示了选 “赛”的必然结果,如赛出一、二、三名及相应的奖 手的自我价值,又展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 励。这种职业技能大赛过程的竞争性、结果的奖励 模式及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 (二)“学赛结合”:高职教育创新的先导 性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其激励效应是一种较为久远 的动力,有利于职教的发展。 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技能的高与新,设备的先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种“动手”大赛,是“做” 进与兼容,评判标准注重手脑并举、基础与创新兼 的大赛,在“做”中反映选手的聪明才智,体现选 顾,选手的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和团队的合作力以 手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知识力、沟通合作能力,及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与办学实力。如2008年6 而这些正是高职教育要解决的基本功,正是高职教 月27日至30日,教育部、天津市政府等11家单 育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SLSL实实 位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场有 解决的问题。 别以往“技能竞赛”的“职教大事”,在涉及高职 方向,其引领作用十分明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 三、 “学研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 目前,高职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难免会引出 组比赛的四个项目中,都充分体现了高职专业建设 难点 赛制度化、固定化(每年一赛)后,将会成为职教 高职教育无“研究”的误解,使高职教育出现“研 的风向标,起到某种引领职教的示范作用。其一, 究”的盲点。在这一背景下,“学研结合”就成为高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范 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难点。 式。大赛所有项目的设备都由企业赞助,体现了企 化;大赛项目的选择、内容和要求的规定直至大赛 (一)学研结合:消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认 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业对职教的关心;评委体现了“双师”结构的一体 识盲区 的流程都体现了工学结合,反映了高职教育以就业 之路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但 为导向,与企业对接。其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 是,高职院校不能忽视“研究”,高职院校必须将 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职业技能大赛不是 “研究”置于产学结合之中、工学结合之中,高职院 笔头上的“文比赛”,而是一种实践能力的“武比 校不能将“研究”从学习过程中挤掉,高职院校的 赛”,这正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议、课程改革、教学 教学过程必须有“研究”,“研究”不能成为高职院 内容和教学过程改革的方向。其三,职业技能大赛 校的盲区。 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了标杆。名师出高 高职院校区别于研究(学术)型大学,不在于 徒,只有“双名师”(名专业教师即名师、名兼职 有无“研究”,而在于“研究”的内容不同,“研究” 教师即名匠)才能培养出职业技能大赛高手。高职 的对象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不仅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泛泛地停留在“双师”结构 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高职毕 和“双师型”教师资格上,而是要强调自己的“名 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社 2009年第3卷第3期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31・ 会又好又快发展。贺贤土院士认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新和技术改造,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参与新科技、 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项目,高职院校着重解决当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四是在教学团队上组建专业 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研究企业大量具体“双带头人”(学校的名师、企业的名匠为带头人) 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问题。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不团队。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机电工程系、应用艺术 能取代高职院校的研究,当然高职院校的研究也不系都已引进“楚天技能名师”等名匠作为专业带头 是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失去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人,使专业建设能适应市场变化,使工学结合、产 会使一个国家出现研究的盲区,使一个国家的综合学结合更紧密。 实力受到影响。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高职要注入 综上所述,学与工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 研究的活力、研究的动力。 式的核心,各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都体现了 (二)学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要求 以此为基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观点已在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院校扎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工学结 “高素质技能型”有“显技能”和“潜技能”之分。合为“主体”的同时,不要忽略“两翼”,即不要忽 “显技能”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视“赛学结合”、“研学结合”。要看到“赛学结合” 摸得着、看得见的技能,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技能,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或兴奋点,“研学结 是一种已经开发出来的技能。“潜技能”是一种潜在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助推点。高职教育 的、后发技能,是在职业(岗位)中需要开发的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组合是学与“工、赛、研”结 能,如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能力。“显技能”通过工合,工学结合是基点,是“主体”,工学结合添上学 学结合、产学结合可以培养出来,“潜技能”则需要赛、学研结合的两翼才能飞得更远、更高,更好、 在产学、工学结合中注人“研”的元素开发。高职更快。 教育发展的动力或生命力、高职生在职业(岗位) 中待发展的动力与岗位(职业)变换适应力,在很参考文献: 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研究与企业结合的程度,取决 [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赛结合的教 研究与工等合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研究与大[程度,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工学赛研 2] 丢 教育文摘周报.2008—区企业 无缝对接 机制[12—24(5)N].转引自 ,见中国教育报,2oo8—11—28. 一体。 [3] 杨福家院士:我们的政策导向仍看不起高职[N].转引自每 高职教育产学研中的“研”是与生产、建设、 周文摘,2008—07—01(2),见中国青年报,2008—06—26.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息息相关的研究,是与职业(岗 [47 发展职教需要突破观念束缚[N]・转引自教育文摘周报, 竺 翌釜 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科学萼 现 几=!= 要:二墨嘲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 : 。嘉一07~-02….“自教育文摘 一~……” 料、新产品,特别是渗透带有趋势性、前瞻性的新 [63 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和价值[N].中国教育 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与企 报,2008—06—25(9). 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或建立服务企业研发中心[73 专家评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IN].转引自教育文摘周报, 工程系承担了武汉市餐饮企业菜品更新试验,通过 : 粤 墨耄 与 苎嘲李200兰8玉-09、项目合作开发,推出了一批深受消费者和餐饮企业 :- .吾 , 。; ~一一“: 院校不能忽视研 (责任编辑.寇金和)…… … … 欢迎的菜品。三是在教学过程上参与企业的技术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