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议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 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越来越进步,世界正逐渐走向一体化,在这大趋势的感召下,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能否走像医生、法官、律师等职业专业化的道路,如何走专业化的道路,这是本文即将说明的问题。
关键词 教师 专业化 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探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教师专业化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趋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职业才能发展;只有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只有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一、专业的界定
专业一词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原始的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与之相对的是行业,包含着中世纪手工行会所保留的、对其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控制,即只传授给本门派的人的神秘色彩。汉语中的专业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和专门的学问”。
卡·桑德斯首次提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能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
近代西方哲学家A·N·怀特海认为:专业是一种行业,其活动有理论的依据、有科学的研究,可以验证,并且能从理论分析与科学验证中积累知识来促进这个行业的活动。
日本学者石村善助把专业理解为: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一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体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我们认为,专业是指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识、特殊技能和责任感而异于其它职业而言的,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服务,专业有如下特征:
(一)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终身献身该职业的志向;
(二)拥有选择工作范围的自主权;
(三)必须经过长期(通常4—5年)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四)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
(五)依据专业知识和特点而订立的行业规范;
(六)专业成员组成的自我管理组织;
(七)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的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二、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基础,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但更多的是一个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三、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个途径: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2.通过研究其它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师的学习应该是一种高级的发现式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学习,是在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和验证知识,不断吸收各种新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即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二)继续制定和落实教师法律、法规,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教育法制化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仅有几项法律、法规并不能解决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全部问题,重要的是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配
套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制定和颁布专门的教师教育法律、法规。
(三)提高教师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师的高学历化。教师并非一般性的社会职业,而是需要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受过较长时间专门训练的职业。由于社会经济、教育水平以及发展战略上的原因,我国教师资格要求还相当低。例如,我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小学教师应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初中教师应为大学专科毕业,高中教师应为大学本科毕业。”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从60年代就由四年制本科院校培养,只有把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到从没有过的水平,才会使教师和正在选择职业的年轻人感觉到,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四)增加教师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这是教师专业化的物质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收入不高、工作环境不佳以及教学专业上缺乏挑战性所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视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了,但收效并不明显,这虽然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仍应继续加大力度,保证教师在经济地位上的提高。
(五)倡导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于终身教育的明确规定,这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师资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思想,有利于建立与完善能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师资培养培训体制,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六)完善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主要是由三大方面构成的: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170学分左右。当前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有政治思想品德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社会主义建设、国际政治与经济)、教育学科类(含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50学分左右,教育学科类为8个学分;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共80学分左右,实习为6个学分;选修课程40学分左右。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共计14学分左右,不足总学分的10%。从课程结构上看,没有把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单独列出;从学分比重看,教育学科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比例太少。可见,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不明显,主要是仿照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模式建立的,有师范教育之名,无师范教育之实。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考虑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的性质,把普通文化知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合理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以及所占的比重,并逐步把定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开放型课程模式。
(七)重视学习国外教师教育的经验。欧美等先进国家的师资队伍建设有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以不同教育形式使师资培养更为多样化、灵活化和科学化;二是师资培养趋向综合化大学,力图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放化;三是有系统地综合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从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我国应该改变教师教育体制培养师资的做法,加强未来
教师和在职教师多种形式和渠道的交流,不断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与发展,创立既适合时代要求而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培养、任用、进修)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刘微.什么是教师专业化[N].中国教育报,2002-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