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共艺术概况研究

来源:好兔宠物网
大大 众 文 艺综合学术论坛

2.公共艺术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可极大地带动地区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地位。是一种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象征,是传承城市历史及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纽带,将代表城市文化与精神风貌,并可能成为城市标志性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与重大的战略意义。公共艺术成为某个城市乃至国家的标志象征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说:1997年落成于青岛五四广场的主题雕塑《五月的风》如图1,曾面向全国征集,收到样稿130多份。经市民投票《五月的风》胜出, 深圳市的“拓荒牛”雕塑和“深圳人的一天”雕塑,无不是汇聚了广大公众的审美愿望和精神需求,高度尊重公民的经济、文化权利,不是屈从于某个高级行政官员,或盲从于某个资深权威。而是经过大量公众意见的交流、争论和淘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结晶,比如北京奥林匹克中心雕塑作品体现“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主题。南京地铁壁画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主题。又如2000年落成于北京西客站南广场的《国风》雕塑,采用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作为设计造型的依据,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东方之光》如图2位于上海浦东世纪广场的世纪大道的入口处,以日晷为原

形,以突出跨世纪的时间主题;还有香港金紫荆广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为1997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礼品,成为香港回归祖国的永久标志。这些例子,既是城市奋斗与建设历程的缩影,也是城市不断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的象征。我们应引入新眼光、新思维,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名片与未来公共艺术创作的新起点为看点。历史证明:这些公共艺术,源于对公共文化权利的

《东方之子》图2 尊重和创造性表达,它是一个时代

的产物,具备了历史形态,通过公

共艺术执行与社会文化、社会批判的功能。因此它有社会记忆、历史性道德批评、社会制度的建构等社会政治问题。

3.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是一门解决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组织空间、优化环境整体规划的艺术;整合自然资料、协调生态、公共关系的艺术;是塑造城市文明、精神与物质、体现传统与现代、政府与民众、关系功能与审美,体现大众文化追求的艺术。在公共区域中能得到公众的认同,并在此环境中有归属感的精神产品。虽然艺术家通过之手完成公共艺术作品.但场所精神在公共区域的认同是前提。他对人文精神、社会文化、造型结构、人文活动、心理情感、材质环境、社会发展等均可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内在动力。作为公共场合中的文化与艺术的传播媒介的公共艺术,体现着公共领域的场所精神,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公共空间所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简要地来说,就是形式上具有开放性、表现上具有共享性、设计上具有综合性。要从制度建设上采取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措施,而不是从个案上纠正这些问题。政府应该给艺术家在创作发挥方面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让艺术家把工程当作自己的作品来创作,给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创新模式,给公共艺术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发挥空间。艺术作品就会更加统一。在专家委员会中,可有城市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建筑规划设计、旅游服务、民俗心理研究、历史调查研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权威专家,防止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建立一个集思广益、体现共同参与、汇聚专家、艺术家和市民意见部门。

结语

公共艺术还要有它自己地方特色,有自己的代表性,公共艺术的实践要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宁缺勿滥,不能作简单的拷贝,它有着地方的文化底蕴,城市颜色方面的使用有规定,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制度,在这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文化背景多样化的特点的中国,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上,用于公共艺术的资金之提取比例可以

公共艺术概况研究

罗 欣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将通过公共艺术及现有概况的分析,探讨公共艺术所承载的作用及意义,将它所代表的信息和文化更有效的传达给公众,打破目前公共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和思维定势,拓展公共艺术所传达信息的渠道,提高公共艺术的价值,促进区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发展;公共艺术见解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首先是它的公共性,此空间是指许多的人,是非排他性,能参与融入的空间。它是社会发展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時期,以公共意志为主题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有可能是没有标题的构筑物创作,只作为场所的空间媒介,市民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能得到放松,沟通,学习,互动等各种生活体验,在完成“空间对话”的同时,有一定的独立艺术价值;它既是人们精神与心理安慰的调节剂,又是绿色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真、善、美的代表,公共空间不仅成为市民自由交流、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拥有一定的艺术文化价值,从公民在文化权利的角度看,公共艺术的设计首先是对公共空间和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和服从。所谓公共艺术“发生”的场所,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公众能够参与和融入的公共空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不是俯首帖耳和居高临下,不是教训与被教训的关系,而是交流的、平等的、共享的关系。当公民参与公共艺术的沟通、互动、对话等活动,体现了公共空间秩序共同需要,这种秩序既对于每一个人是责任的制约,同时也是对在公共空间权利享有方面的尊重。由于作品被重视,公众的权利和参与度提高,就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作品的多种功能性,包括传承、审美、环境、愉悦、共享等,强调了公共艺术对于公民的文化服务性。在观念上表现为公共艺术家对人们的关怀,体现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二、公共艺术的发展

1.公共艺术于当今社会发展状况,

在艺术与生活质量的需求增长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公共艺术对人们思想的需要,可是中国的艺术市场还不健全,走纯艺术作品的市场还有限。因此,公共艺术应该让艺术与市场结合,但是公共艺术只要成为一个市政工程艺术,就会面临甲方与乙方这样的雇佣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常常根据投资方的要求作为此次艺术目标导向,从而让更多的艺术方方面的自由度有所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艺术家容易把个人创作和甲方要求区别对待,在“行活”与 “纯艺术”双重标准要求下就容易会给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我个人认为,公共艺术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与甲方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不是雇佣呼喝的关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换位思考角度去创作作品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这样工作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一个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的艺术作品和雕塑作品在许多城市公共空间中,却丝毫体现不出公共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性。从程序与效果的检验上、资金的使用效率上,都存在很大的漏洞。任凭长

官意志与行政指令去摆放确定城雕的未来命运。有的城市以拥有

某个大师的权威作品作为公共艺术为荣,而对于这个城市自己的地域文化是什么,它要往那条路走,它的市民最想要什么,它的城市文化传统是什么,怎样收集和汇聚市民的意见,常常变得无人问津,成了本末倒置。这实际上是对公共资源非常大的浪费和

《五月的风》图1 对公民文化权利的藐视。

284综合学术论坛大 众 文 艺同的府邸后被称为载卓辅国公的卓公府。

二、瑞亲王时期

随后,果亲王府改为清仁宗嘉庆帝第四子瑞亲王绵忻的府邸,即瑞亲王府。绵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受封瑞亲王,成为第一代瑞亲王。第二年,嘉庆帝在热河行宫突然驾崩。他生前极喜爱第四子绵忻,曾有意将王位传给他。但是,绵忻的生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为了避嫌,传懿旨立较年长的皇帝第二子绵宁为帝。因此,绵忻也就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道光八年(1828年)绵忻卒,谥号为怀。

就在这一年,绵忻之子奕约刚满周岁,就继袭瑞郡王,改名奕誌,予以半俸。道光帝命定亲王奕绍代之管理家政。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誌卒,无子,谥号为敏。后来,咸丰帝赐绵忻福晋,给郡王半俸。咸丰三年(1853年)福晋薨逝,再賜奕誌福晋,给郡王半俸。

三、端郡王时期

至咸丰十年(1860年),因奕誌无子,咸丰帝以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之次子载漪过继给奕誌为嗣子,袭封为贝勒,光绪十四年(1888年)加郡王爵,二十年(1894年)晋升为端郡王。

关于为何载漪出继给端亲王绵忻的原因,载漪的孙子毓运在《“废黜出宫”以后的大阿哥》一文中说,因西太后看到载漪自幼好武,率领八族子弟组建神机营英武能干。西太后为了培养一个掌握兵权的贵族心腹,想早点把载漪封王。但由于载漪之父惇亲王奕誴仍在世,不能在一个王府封两个王爷。而此时适值瑞怀亲王绵忻之子瑞敏郡王奕誌卒后无嗣,西太后遂降旨让载漪过继给奕誌为子,并晋封端郡王。

而为何改瑞亲王府为端郡王府,有两种说法。《清史稿》中记载:“更名端者,述旨误,遂因之”,即载漪受封端郡王时,皇帝的懿旨因笔误而将瑞写成端,于是将错就错而改为端郡王府;《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也记载说:“闻系当时笔误也。”而在《清稗类钞》中则说是读错音而造成。

因载漪的福晋为慈禧太后的侄女,及承恩公桂祥之女。因此,载漪成为当时地位显赫的政要。其子溥儁被西太后立为穆宗皇帝的继嗣“大阿哥(皇储)”,成为慈禧太后欲废德宗的替代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载漪力主利用义和团抗击洋人,以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名义而兼任义和团统帅,从而使端郡王府成为义和团总坛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将瑞亲王府完全焚毁,并要求对载漪法办,慈禧只得将载漪革爵发配新疆,永远监禁。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归宗。

就在光绪二十八年,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的第六子载洵过继给奕誌为嗣,袭封贝勒,迁府至西单北东槐里胡同路北,称为洵贝勒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郡王爵。

综上所述,端郡王府共经历了果亲王府时期的府主6人,瑞亲王府时期的府主2人,端郡王府时期的府主1人。其他一些搬离该府之后承袭王爵的王爷就不计算入其中了。

参考文献:

[1]柯劭忞、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圣祖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王梓.王府[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冯其利.寻访京城清王府[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春青(1974-10)女,汉,山东胶南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遗产保护。社,2006年12月.

[4]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江苏科学技术.2006年12月.[5]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罗欣(1979-),女,四川泸州人,西南交通大学统招研究生,主攻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端郡王府府主考

李春青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摘要:北京清代王府集中位于北京内城,是北京特色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凝结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古都北京独特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本文研究了已经在城市历史发展中消失不存的端郡王府的府主更替,梳理归纳出几个主要的历史时期——果亲王时期、瑞亲王时期和端郡王时期,以期对整个北京王府建筑保护与利用有所助益。

主题词:清代王府;端郡王府;府主更替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2010年特色教育资源库(编号30090510002)、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中国明清王府建筑与文化研究”(编号09YJC770002)资助。

清代端郡王府原位于北京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府址横跨平安里西大街43与47号两个单位大院,其中43号是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47号是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地点。该府前身是清圣祖第十七子允礼的果亲王府,后改为嘉庆帝第四子绵忻的瑞亲王府,1894年成为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之次子载漪的端郡王府。王府的变迁包含了王府主人起伏跌宕的人生历程,凝结出丰富的王府文化。下面就端郡王府府主进行梳理与归纳。

一、果亲王时期

清圣祖第十七子允礼于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为果郡王,雍正六年(1728年)晋封果亲王,其府邸即端郡王府的前身果亲王府。雍正帝曾称赞允礼有“实心为国操守清廉”的忠心,因此当他病危时,下遗诏让允礼辅政。乾隆帝即位后,命其总理事务,赐亲王双俸,免宴见叩拜。

果亲王允礼平生喜吟诗、绘画、作书,寄情于佛学禅理,才华非凡。据《八旗通志》(初集)卷七十一《艺文志》中记载,允礼曾为康熙帝作祝寿诗一首:“鲤庭闻礼复闻诗,自愧冲龄鲜所知。提命时时烦睿虑,生成日日荷天慈。典漠垂训千秋宝,云汉为章万世师。夙夜祗遵勤砥砺,承欢常喜傍龙挥。”这首七言诗朗朗上口,蕴涵丰富,显示了允礼出众的诗词才华。另外,允礼的书法艺术也非常高超。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冬,果亲王奉旨赴泰宁,送六世达赖喇嘛还西藏,于次年回京,途经成都时留下不少书法墨迹。例如,他为成都文殊院题书的一道横匾“开甘露门”四字,与元代楷书大家赵孟頫的书法几可乱真。乾隆三年(1738年)允礼薨,谥号为毅。

允礼薨逝后,无子,庄亲王允禄等请求皇帝以雍正帝第六子弘瞻为其后。乾隆三年,弘瞻袭果郡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发生火灾,弘瞻到达后与诸皇子谈笑而引乾隆帝反感,将他降为贝勒,罢一切差使。两年后,复封为果郡王,不久而卒,谥号为恭。

乾隆三十年,弘瞻第一子永瑹袭果郡王,五十四年(1789年)卒,谥号为简。五十五年(1790年)永瑹第一子绵从袭贝勒,第二年卒。于是,弘瞻第二子永璨之第一子绵律,作为永瑹的嗣子而袭承贝勒,嘉庆十一年(1806年)革退。

当年,永璨之第二子绵侗袭贝子,后来因瑞亲王分府时选中了果亲王府,所以绵侗只好迁居孟端胡同居住。之后果亲王府这一支分别由奕湘、载卓、溥闳承袭镇国公、辅国公,因此孟端胡有不同的构成,使之真正成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一种公共文化投资。

参考文献:

[1]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2]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3]徐岱.《艺术新概念一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

2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