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与传

来源:好兔宠物网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的传播

①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

的直线叫做光线。

③应用及现象: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2、光的速度

真空或空气中c=3×108m/s=3×105km/s。

水中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为真空中的2/3。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分类:

⑴ 镜面反射——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⑵ 漫反射——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水、空气、玻璃三种介质相比较,传播速度较快的介质中的角较大)。

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物体的颜色:

①透明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②不透明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透镜

1、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老花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 2、 名词: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二、生活中的的透镜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三、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及光路图:

物距 倒正 放缩 虚实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f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无像

u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①两个分界点: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两倍焦距处

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虚像不断变大。

③实像与虚像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物距大于物镜焦距并小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2、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课本中讲到的): 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重合。物距大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在物镜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

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凹透镜做目镜。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对眼睛的视角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②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像: ③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凝固放热。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凝固图像:

三、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②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液化放热。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1、电荷

①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③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④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应用:验电器 ⑤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 ,任何带电体的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2、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3、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表示,单位:安培(A)、mA 、μA 1A=1000mA 、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 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 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