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南省新乡市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1.
化学是“五颜六色”的,下列颜色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刚切开的钠为银白色,迅速变暗 B. 浓硫酸滴在胆矾晶体表面,蓝色变白 C. 小龙虾出锅“着红袍”
D. CCl4加入碘水中,振荡后碘水褪色
2.
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molFe与0.1molCl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
)所含电子数为9NA B. 16g甲基正离子(13CH3
C. 关于反应:C2H2(g)+2.5O2(g)→2CO2(g)+H2O(1)+1300kJ,若CO2中有4NA对共用电子
对生成,则放出热量为1300kJ
D. 0.lmol/LFe2(SO4)3溶液200mL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总数为0.1NA
3.
一些中草药中含有的有机物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①能和碳酸钠反应放出气体 C. ①②④都可以使溴水褪色
4.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B. ②和④互为同分异构体 D. ④与H2加成后可以得到③
A B C D 实验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配制稀硫酸 操作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A. A
5.
B. B C. C D. D
A、B、C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 HAO4>H2BO4>H3CO4,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原子半径 A>B>C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A>H2B>H3C C. 阴离子还原性C3−>B2−>A− D. 非金属性A>B>C
6.
近年来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DEFC),它用磺酸类质子作溶剂,在200℃左右时供C2H5OH+3O2→2CO2+电,乙醇电池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加安全.电池总反应式为:3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mol乙醇被氧化转移6mol电子 B. C2H5OH在电池的负极上参加反应 C.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D.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H++O2+4e−=2H2O
7.
25℃时,下列各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pH=2的醋酸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c(Na+)+c(H+)>c(OH−)+
c(CH3COO−)
−
B. Na2CO3溶液中:2c(Na+)=c(CO2−3)+c(HCO3)+c(H2CO3)
+C. 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恰好呈中性:c(Na+)>c(SO2−4)>c(NH4)>
c(OH−)=c(H+)
D. pH相同的CH3COONa溶液、C6H5ONa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c(CH3COONa)>
c(Na2CO3)>c(C6H5ONa )>c(NaOH )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8.
MgO等杂质)中提取氧化铝的两种工艺流程如下: Fe2O3、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Al3+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2)流程乙加入烧碱后生成SiO2−3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3)验证滤液B含Fe3+,可取少量滤液并加入 ______ (填试剂名称).
(4)滤液E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填化学式),写出该溶液溶质的一种用途 ______ .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9.
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部分装置省略)。
步骤1关闭K2、K3,打开K1,制备NaClO。
步骤2关闭K1、K2,打开K3,通入N2一段时间;关闭K3,打开K2,通入NH3,制备N2H4⋅H2O。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碱石灰的仪器的名称为______。
(2)配制30%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______(填标号)。 A.容量瓶 B.烧杯 C.烧瓶 D.玻璃棒 (3)步骤2中通入N2一段时间的原因是______。 (4)本装置中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NH3与NaClO反应生成N2H4⋅H2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0. 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其中:C、D是金属元素;A
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只有一个;B和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B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推知: (1)写出A、B、C、D、E五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D ______ E 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C、E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过程: ______
(3)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
11. 用KCN处理含Co2+的盐溶液,有红色的Co(CN)2析出,将它溶于过量的KCN溶液后,可生成
紫色的[Co(CN)6]4−
(1)写出K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金属K采用的堆积方式为______,Na和K熔沸点较高的
是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
(2)该配离子中的配位体为______写出与该配位体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结构式______
C和N的氢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 ((3)(CN)2分子中含有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______;
填化学式),原因是______
五、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2. 化合物F是有效的驱虫剂。其合成路线如下:
(1)化合物A的官能团为 ______ 和 ______ (填官能团的名称). (2)反应③的反应类型是 ______ .
(3)在B→C的转化中,加入化合物X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 .
(4)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C10H16O2)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______ . ①分子中含有六元碳环;②分子中含有两个醛基 (5)已知:
化合物是合成抗癌药物白黎芦醇的中间体,请写出以
、
和CH3OH为原料制备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流
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
【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刚切开的钠为银白色,迅速变暗是钠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为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
B.蓝色晶体变白,表现浓硫酸的吸水性,说明晶体失去结晶水,生成了新的物质,故B不符合; C.龙虾被煮熟时,它们壳里面的一种蛋白质−甲壳蛋白会受热扭曲分解,释放出一种类似于胡萝卜素的色素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
D.CCl4加入碘水中,振荡后碘水褪色是碘单质溶解性在是在四氯化碳中溶解性大于在水中溶解性,发生的是萃取,无心物质生成,故D符合; 故选:D。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题目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Fe+3Cl22 3 x 0.1 x=
0.23
点燃
.
2FeCl3
mol
由此可见是Fe有过剩,所以转移的电子数,利用Cl2来计算,则转移的电子数为2×0.1mol=0.2NA,故A正确;
B、因甲基正离子与甲基,质子总数都是6+3(碳原子+3个氢原子),16g甲基正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16g16g/mol
=1mol,但是甲基不带电,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电子数是9NA,而甲基正离子带1个单
位正电荷,说明电子数比质子数少1,所以电子数是8NA,故B错误;
C、1molCO2中有4mol对共用电子对,C2H2(g)+2.5O2(g)→2CO2(g)+H2O(1)+1300kJ,根据反应:若CO2中有4NA对共用电子对生成,说明有1molCO2生成,则放出热量为
13002
=650KJ,故C错误;
D、不考虑水解时0.lmol/LFe2(SO4)3溶液200mL中阴离子和阳离子总数为0.02mol×(2+3)=0.1NA,但Fe2(SO4)3溶液中Fe3+离子发生水解,则阴离子和阳离子总数不等于0.1NA,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铁与氯气的量判断反应的过量问题,然后在计算转移的电子数; B、先求微粒的质子总数,再根据微粒是否带电荷求电子数; C、首先判断1molCO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再计算反应热; D、要从水解的角度考虑Fe2(SO4)3溶液的阴阳离子总数.
本题考查阿佛加德罗常数的有关知识,做题时注意分析物质存在的条件、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特点以及物质的性质等问题.关于电子数的计算,要记住思维顺序是:先求微粒的质子总数,再根据微粒是否带电荷求电子数.
3.答案:D
解析:解:A.①含有羧基,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其它有机物都含有酯基,与碳酸钠不反应,故A正确;
B.②和④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①②④都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C正确;
D.④、③都含有酯基,但分别由不同的酸、醇酯化反应生成,④与H2加成不能得到③,故D错误. 故选D.
A.①含有羧基,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②和④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C.①②④都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D.④、③都含有酯基,但分别由不同的酸、醇酯化反应生成.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酸、酯性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A
解析:解:A.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然后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A正确;
B.应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倒流进入试管,使试管骤冷炸裂,故B错误;
C.氯气中混有氯化氢和水,饱和食盐水可除去HCl,浓硫酸可除去水,除杂顺序不合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错误;
D.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迅速地扩散,操作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A。
A.萃取后,四氯化碳层在下层,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 B.应先撤导管,防止水槽中水倒流进入试管中; C.浓盐酸易挥发,先选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D.稀释时将密度大的液体注入密度小的液体中。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操作、实验技能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D
解析:解: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B、C三元素,渐增强,同周期的A、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AO4>H2BO4>H3CO4,则非金属性:A>B>C,原子序数:A>B>C,则
A.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序数:A>B>C,则原子半径AB.非金属性:A>B>C,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有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A>H2B>CH3,故B正确;
C.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A>B>C,则有阴离子还原性C3−>B2−>A−,故C正确;
D.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已知酸性强弱顺序HAO4>H2BO4>H3CO4,则有非金属性A>B>C,故D错误. 故选D.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同周期的A、B、C三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HAO4>H2BO4>H3CO4,则非金属性:A>B>C,原子序数:A>B>C,结合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性质的比较角度以及元素周期律的主要递变规律.
6.答案:A
解析:解:A、根据电池反应:C2H5OH+3O2=2CO2+3H2O,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2,所以1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12mol电子转移,故A错误;
B、在燃料电池中,燃料乙醇在负极发生失电子的反应,故B正确;
C、在燃料电池的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和电流的流向相反,故C正确; D、燃料电池中,正极上是氧气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H++O2+4e−=2H2O,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电子的转移; B、在燃料电池中,燃料在负极发生失电子的反应; 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在燃料电池中,正极上是氧气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据此回答.
本题考查学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转移方向、电子转移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知识的考查,难度中等.
7.答案:C
解析:解:A.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论溶液显示酸性、中性还是碱性,一定满足电荷守恒:c(Na+)+c(H+)=c(OH−)+c(CH3COO−),故A错误;
−B.Na2CO3溶液中一定满足物料守恒,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Na+)=2c(CO2−3)+2c(HCO3)+
2c(H2CO3),故B错误;
C.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恰好呈中性,当硫酸氢铵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生成硫酸铵和硫酸钠,溶液显示酸性,则加入的氢氧化钠应该稍稍过量,则:c(Na+)>c(SO2−4),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SO2−4)>c(NH4)>c(OH)=c(H),故C正确;
D.pH相同的CH3COONa溶液、C6H5ONa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氢氧化钠为强碱溶液,则其浓度最小;水解程度大小为:Na2CO3>C6H5ONa>CH3COONa,则pH相同时溶液浓度大小为:Na2CO3 A.混合液中一定满足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判断; B.碳酸钠溶液中满足物料守恒,根据碳酸钠溶液中的物料守恒判断; C.硫酸氢铵与氢氧化钠按照物质的量1:1反应时生成硫酸铵、硫酸钠溶液,混合液显示酸性,则需要加入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大于硫酸氢铵; D.pH相同,碱溶液的浓度最小,水解程度越小的盐溶液浓度越大,根据盐的水解及其影响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了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溶液中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知识的含义,明确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方法,试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l2O3+6H+=2Al3++3H2O;SiO2+2OH−=SiO2−3+H2O;硫氰化钾;NaHCO3;制纯碱 或做发酵粉等 解析:解:由工艺流程甲可知,铝土矿与盐酸反应得固体A为滤液B,则固体A为SiO2,滤液B含有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镁等,滤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可推知沉淀C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镁,滤液D含有偏铝酸钠、氯化钠NaOH,所以向滤液D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碳酸氢钠,沉淀F为Al(OH)3,滤液E中含有NaCl、NaHCO3; 根据工艺流程乙可知,铝土矿中的Al2O3、Si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可知固体X为Fe2O3、MgO等,滤液Y为硅酸钠、偏铝酸钠,滤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沉淀Z为Al(OH)3、硅酸,滤液K中含有NaHCO3, (1)Al2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氧化物不能拆,离子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故答案为:Al2O3+6H+=2Al3++3H2O; (2)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二氧化硅不能拆,故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iO2+ 2−−2OH−=SiO2−3+H2O,故答案为:SiO2+2OH=SiO3+H2O; (3)Fe3+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使溶液变红色,检验滤液B中是否含Fe3+离子的方法为:取少量滤液B,向其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滤液中含Fe3+,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滤液中不含Fe3+, 故答案为:硫氰化钾; (4)根据工艺流程甲可知,固体A为SiO2,滤液B含有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镁等,沉淀C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镁,滤液D含有偏铝酸钠、氯化钠,所以向滤液D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碳酸氢钠,则滤液E中溶质为NaHCO3,碳酸氢钠可用于制纯碱或做发酵粉等, 故答案为:NaHCO3;制纯碱或做发酵粉等. 由工艺流程甲可知,铝土矿与盐酸反应得固体A为滤液B,则固体A为SiO2,滤液B含有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镁等,滤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可推知沉淀C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镁,滤液D含有偏铝酸钠、氯化钠、NaOH,所以向滤液D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碳酸氢钠,沉淀F为Al(OH)3,滤液E中含有NaCl、NaHCO3; 根据工艺流程乙可知,铝土矿中的Al2O3、Si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可知固体X为Fe2O3、MgO等,滤液Y为硅酸钠、偏铝酸钠,滤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沉淀Z为Al(OH)3、硅酸,滤液K中含有NaHCO3,以此来解答. 本题以氧化铝提取工艺流程为载体考查混合物分离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频考点,涉及无机物推断、元素化合物性质及相互转化、除杂的方法、离子方程式等,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9.答案:(1)球形干燥管 (2)BD (3)排除空气及多余氯气 △ (4)Ca(OH)2+2NH4Cl − CaCl2+2NH3↑+2H2O (5)2NH3+NaClO=N2H4⋅H2O+NaCl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制备原理、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1)盛放碱石灰的仪器的名称为球形干燥管,故答案为:球形干燥管; (2)配制30%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除量筒外还有烧杯、玻璃棒,故答案为:BD; (3)步骤2中通入N2一段时间的原因是排除空气及多余氯气,故答案为:排除空气及多余氯气; (4)本装置中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2NH4ClCa(OH)2+2NH4Cl △ △ − CaCl2+2NH3↑+2H2O,故答案为: − CaCl2+2NH3↑+2H2O; (5)NH3与NaClO反应生成N2H4⋅H2O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NaClO=N2H4⋅H2O+NaCl,故答案为:2NH3+NaClO=N2H4⋅H2O+NaCl。 10.答案:(1)H;O;Na;Al;S; (2) (3)Al(OH)3+OH−=AlO−2+2H2O。 解析: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元素的推断是解答的关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电子式的书写,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解: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B和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者处于同主族,且B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则B原子L层电子数为6,则B为氧元素、E为硫元素; ; C、D是金属元素,A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只有一个,二者处于ⅠA族,结合原子序数可知,C为Na元素、A为氢元素; D原子序数大于Na元素,处于第三周期,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D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3,则D为Al元素,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H,B为O,C为Na,D为Al,E为S, 故答案为:H;O;Na;Al;S; (2)C、E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2S,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 , 故答案为:; (3)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Al(OH)3,与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故答案为:Al(OH)3+OH−=AlO−2+2H2O. 1s22s22p63s23p64s1或[Ar]4s1 体心立方堆积 Na 价电子数相同,但K的原子半径大,11.答案: 金属键弱 CN− N≡N或C≡O等 3:4 NH3 NH3分子与H2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NH3能与H2O反应;NH3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水 (1)K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解析:解:根据构造原理知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1;金属K是碱金属,堆积方式与Na相似,均为体心立方堆积;Na和K位于IA族,价电子数相同,但K的原子半径大,所以Na的金属键强,熔沸点高,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4s1或[Ar]4s1;体心立方堆积;价电子数相同,但K的原子半径大,金属键弱; (2)配离子[Co(CN)6]4−中,中心离子为Co2+,CN−是配位体,原子总数为2,价电子总数为10,所以与CN−等电子体的分子有CO、N2等,CO、N2的结构式为C≡O、N≡N, 故答案为:CN−;N≡N或C≡O等; (3)(CN)2分子结构式为N≡C−C≡N,含有3个σ键和4个π键,所以(CN)2分子中含有σ键和π键的个数比为3:4;H2O分子是V形的极性分子,CH4是正四面体形的非极性分子,NH3是三角锥形的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CH4不溶于水,NH3易溶于水,同时NH3分子与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NH3能与H2O反应生成NH3⋅H2O,均能使NH3的溶解度增大, 故答案为:3:4;NH3;NH3分子与H2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NH3能与H2O反应;NH3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水。 (1)K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金属K是碱金属,堆积方式与Na相似,Na和K位于IA族,结合金属键的强弱分析Na和K熔沸点高低:金属键越强,金属的熔沸点越高; (2)配离子[Co(CN)6]4−中,中心离子为Co2+,CN−是配位体,原子总数为2,价电子总数为10,根据等电子体概念分析解答; (3)(CN)2分子结构式为N≡C−C≡N,单键均为σ键,一个C≡N中含有1个σ键和两个π键;N的电负性大于C,NH3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是极性分子,CH4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是非极性分子,H2O分子空间构型为V形,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和氢键规律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式、金属键及其应用、化学键类型和氢键、分子构型和分子性质、等电子体和金属堆积方式等综合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覆盖内容广泛,但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基础,难度不大,把握基础规律即可解答。 12.答案:(1)碳碳双键;醛基; (2)加成反应; (3)CH3OH; (4) (或其他合理答案) (5) 解析: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注意根据合成流程中的物质结构分析解答,(5)中注意利用转化关系中隐含的信息进行设计,侧重学生对信息的应用及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1)由A的结构简式可知,A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和醛基,故答案为:碳碳双键、醛基; (2)对比C、D的结构可知,反应③中C=C键与HBr发生了加成反应,故答案为:加成反应; C的结构可知,B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3)由于B、可知X为甲醇,结构简式为CH3OH,故答案为:CH3OH; (4)E(C10H16O2)的不饱和度为3,E的一种同分异构体满足:Ⅰ.分子中含有六元碳环;Ⅱ.分子中含 有两个醛基,则还可能含有2个甲基,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可以改变 取代基的位置,或者为一个乙基与两个醛基),故答案为:; (5)先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再在LiAlH4条件下还原得 到,与HBr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再结合反应信息,与 反应得到目标物质,合成路线流程图为 故答案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