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存式自身输血标准操作规程
安吉县人民医院贮存式自身输血标准操作规程
1.原理或目的:
术(产)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术中、产前或产时输用。这样既可以保留输血的优点,又可以避免输异体血引起的感染和溶血反应的危险,癌症患者可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的机率。 2.适应症:
2.1患者或产妇身体一般情况好,体重45kg(产妇体重55kg)及以上;体温正常,血压:90-140/60-90mmHg,脉差大于30 mmHg;心、肺、肝、肾功能正常;血红蛋≥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血小板计数≥100×10/L,长期血小板低下且无任何出血倾向者可放宽至血小板>80×10/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2.2估计术中、产前、产时出血较多有可能输血者,如恶性肿瘤、巨大肿块、广泛粘连、前置胎盘、前次剖宫产、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肌瘤手术史、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有产后出血史等; 2.3稀有血型;
2.4.既往多次同种输血,或既往有严重同种输血反应者; 2.5.因宗教信仰或其它原因不愿接受同种输血者。 3.禁忌症:
3.1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 3.2发热、菌血症(ANH不受此限制)。
3.3高血压病 、脑血管病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瓣狭窄。 3.4黄疸病人。
3.5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3.6 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膜早破≥24小时。 4.临床医生操作程序
4.1医生估计将来可能失血量,决定采血量、采血方式和采血时机。 4.2采血方式、量和时机:每次采血量应掌握在8mL/kg左右。
(1)单纯式采血 适用于预计出血量和需要备血量较小的患者。仅采400ml者,提前3~5天;采800ml~1200ml者需提前14~21天。
(2)蛙跳式采血 适用于预计出血量和需要备血量较大者。
(3)转换式采血 提前30天采血400mL,间隔7天后采800mL,同时回输上次采血量,
9
9
第3次采血1200mL,同时回输第2次全部采血量,以此类推。
4.3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者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4.4做好自身采血前相关检测,并与患者签署自身输血同意书,填写自身采血申请单。在电脑中打入电子医嘱(代码:CZTX)与自身输血营养用药方案。
4.4.1门诊病人 医生做好采血前相关准备,病人持采血申请单到输血科,输血科预约采血时间,病人在专用采血室采血;
4.4.2住院病人 确定采血时间后,输血科通知病区,由病区护士将病人送到输血科专用采血室,做好交接班工作,由输血科专业人员实施采血,抽血完毕后输血科再通知病区,由病区护士将病人接回病房。
4.4.3产科病人采血前,输血科通知产科医生,采血开始后由产科医生负责胎心监护,监护到抽血完毕或适当延长。 5、 输血科操作程序 5.1采血前准备
采血环境、设备应严格定期清洁、消毒,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Ⅲ类环境标准执行,每个采血工作位应有独立的采血、留样、记录、贴标签的操作设施和缜密流程。 5.1.1 配备处理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与器材,并定期检查,保证在有效期内。
5.1.1.1 基本急救药品包括:强心、升压、呼吸兴奋、抗过敏、镇静、扩容等药品。 5.1.1.2 基本急救器材包括:开口器、氧气瓶、输氧套管(面罩)、一次性无菌静脉输液器及输液针头、无菌注射器及针头。
5.1.2 检查一次性采血袋,确保外包装严密、无破损、无霉变,在有效期内使用。 5.1.3 开启、检查、校正采血仪(秤)。
5.1.4 开启、检查高频热合机,调整合适的热合强度。 5.1.5 做好采血物品准备。
5.1.5.1 有效消毒剂:2%的碘酒、75%的酒精或其它有效消毒剂。
5.1.5.2 基本采血物品包括: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采血椅(床)、一次性垫巾(纸)、止血带、消毒棉签(棉球)、敷料﹑止血钳(止血夹)﹑剪刀、标本管(架)、血液与标本运输箱、一次性利器盒、专用医疗废弃物品箱(袋、桶)。开展成分献血应准备血液成分采集设备(血细胞分离机)及相关物料。
5.1.6 向献血者提供咨询和护理;献血者需要清洗肘部献血部位时予以指导。
5.2 采血操作
5.2.1 采血人员应着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整洁、卫生;不得佩带饰物,如戒指、手镯(链);操作前用消毒剂消毒双手,每接待一位献血者后用消毒剂消毒双手或更换乳胶手套,并更换止血带和一次性垫巾(纸)。
5 .2.2 采血前核对献血者有效身份证件、献血适宜性评估结论、唱读确认献血者姓名和献血量。
5.2.3 采血前检查确认采血袋无渗漏、无破损、无霉变、管路无折叠,保存液无混浊和异物,护针帽无脱落,并在有效期内。
5.2.4 查看双肘,无新鲜穿刺痕迹。选择肘部充盈饱满、弹性好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 5.2.5 在穿刺部位上方4 - 10厘米处用止血带系紧(或血压计袖带加压),以能阻断静脉回流而不阻断动脉血流为宜。
5.2.6 选好静脉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消毒剂采取自内向外螺旋式的方式消毒皮肤,切忌往返涂拭。消毒面积不得小于6厘米×8厘米,待干,以保证消毒剂有效作用时间,消毒后的部位若再次接触(被污染),应重新消毒。
5.2.7 穿刺前再次检查采血袋确保无异常,并采取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如用止血钳、止血夹等),取下护针帽,检查针头无弯曲、无倒钩。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静脉穿刺。
5.2.8 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落差并启动采血仪(秤)保证采血全过程血液和保存液充分混匀。保持针头位置稳定,血流通畅,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好穿刺点。
5.2.9 嘱献血者间断做松手、握拳动作,以保持血流畅通。对血流不畅者,应及时调整针头位置,以防采血中断。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并注意血液与保养液充分混匀。
5.2.10 做好献血者护理,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面色、表情,及时发现并处置献血不良反应。
5.2.11 一次只能对一份献血记录、血袋和标本管贴签。经核对后,将惟一性标识牢固粘贴采血袋、血袋导管、标本管上。
5.2.12 当血量达到要求时,嘱献血者松拳,松开止血带,用止血钳(夹)夹住针柄后导管,用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上方,拨除针头,按压片刻至无出血,。
5.2.13 嘱献血者用手指压迫穿刺点10分钟并抬高手臂,或用弹力绷带包扎穿刺点1小时,避免出血或形成血肿。
5.2.14 如需第二次穿刺,须征得献血者同意并更换手臂,使用新的采血袋重新穿刺采血。
5.2.15 若采集200ml血液的时间大于5分钟或采集400ml的血液大于10分钟,确保血袋中血液与保养液充分混匀,防止血液凝块,该血液应特殊标识。
5.2.16 采血结束后,在患者采血记录上记录采血开始结束时间及血液采集量,及病人基本情况。
5.2.17 血袋标签、热合、留样、及血型复检
5.2.18血液采集后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住院号及身份证号。血袋标签应标有患者姓名、年龄、血型、身份证号、采血人及采血日期和失效日期、及自体输血标识。两者核对后把标签贴于血袋上。
5.2.19将已采好血的血袋进行热合,同时将采血导管内的血液移入血型核对试管。 6.采血记录 输血科医生记录采血时病人情况,并记录在案。采血完后病人签字确认情况后移交。
7.注意事项、保障条件及措施: 自体输血仅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
7.1医生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掌握适应证及其它指标,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手术类型,病人能在短期内献几次血,采血次数一般每周不得超过1次,最好采至术前1周,一般允许采4~5 单位血。如果手术延期,可采取“蛙跳法”即回输患者保存最久的血然后再采血,还要考虑患者住家与医院间的距离。
7.2应让患者了解自体输血并非没有风险,尤其是标记和记录,输错血的可能性虽极小,但确有可能。
7.3医生应让患者知道除需自体血外,紧急意外时还有可能要输异体血及血制品,主治医生在采血期间应召之即来,并承担采血监护责任。
7.4采血平卧休息数小时,口服糖盐水500-1000ml,有明显不适表现者应静滴平衡盐液或生理盐水,输液量一般为采血量的2-3倍。 7.5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核对制度。 8.相关记录:
自体输血知情同意书 自身采血告知预约单 自体采血记录 自体输血出入库登记 自身采血申请单
自身输血申请流程
1. 临床医生事先电话联络输血科。输血科电话:82211456.
2. 输血科人员通知本科主管自身输血人员。临床主管医生告知医生姓名及联络电话。 3. 主管自身输血人员同意后,执行以下程序:
4. 临床医生在输血科领取《武汉市中心医院自身输血治疗申请单》、《武汉市中心医院自身输血治疗同意书》、《武汉市中心医院自体采血须知》;
5. 与患者签署《武汉市中心医院自身输血治疗同意书》,医生开具相关项目化验单(包括输血前筛查、全血细胞计数、血型等),病人在输血科抽血检查; 6. 检验结果出来后,医生填写《武汉市中心医院自身输血治疗申请单》;
7. 与输血科共同制定采血方案,计算好择期手术时间。捐血日期、捐血量记录于申请单上。
8. 最多采4-5单位,由主治医生决定。
9. 每次捐血前,检验结果单上Hb >110g/L,且无急性感染(白细胞数目在正常范围)。 10. 输血科检验患者血型,并记录结果,签字确认。
11. 患者先口服铁剂(300qd)五天。采一个单位全血(200ml)(五十公斤以上可采二单位),每隔5天再采一个单位。一般做法是在第1、7、14天各采一或二个单位,然后在第18天手术,如果患者只有一周时间,可以采血及口服铁剂同时开始,最后一次采血,在手术前三天完成即可。持续服用铁剂至手术后一个月。 12. 依捐血程序采血,并完成上述资料及表单记录。 13. 将血袋置于血库专用冰箱中“自身输血”处保存。
14. 最后一次捐血需于手术前三日完成,完成最后一次捐血后,将《取血卡》交护理部保管。
15. 护理部于手术前送《取血卡》至输血科。
16. 输血科收到《取血卡》后,按正常备血流程将血发给临床。
17. 备注:“自身输血”的血袋,保存血到失效日期,若仍未输用,过期后统一由输血科报废处理。
自身输血 ----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输血方式
一、自身输血概念及分类:
自身输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经保存和处理后,当患者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时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疗法。
自身输血的优点:避免传染病传播;减少输血反应节约血液;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输血前检查工作(定型、配血);少量手术前采血,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生成;特殊群体(如稀有血型患者、宗教信仰而拒绝使用他人血液的患者、血液供应困难地区的患者等)。 根据血液来源和保存方法主要可分为:贮存式自身输血;稀释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身输血;自身成分输血。贮存式自身输血就是将自己的血液预先贮存起来,以备术中或将来自己需要时应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术前预存自己的血液,以备在择期手术时使用。
二、贮存式自身输血适应症:
AABB标准:术前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0.34的患者均可应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自身输血指南》要求为:术前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0.33的患者均可应用。
贮存式自身输血开展情况:澳大利亚 60%已实现;日本 88%-90%备血800-1200mL;美国自身输血计划要求择期手术患者用血80%-90%源于自身。
我国《献血法》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 。
适用于全身状况良好,准备行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输血者。常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血管外科手术、心脏外科手术或胸外科手术;无年龄及体重限制, 无并发症的孕妇亦可应用; 对同种异体输血有不良反应者;避免分娩或剖腹产时输异体血的孕妇;稀有血型者及因宗教信仰不接受同种输血的患者;既往有严重输血反应者。
三、自身输血的禁忌证
有脓毒症,或并发细菌感染及存在菌血症,血液已被污染的患者;血液可能受肿瘤细胞污染;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已有严重贫血;胸、腹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或血液在体腔中存留过久;主动脉狭窄者、不稳定型心绞痛者;重度高血压患者;既往有严重献血反应者;造血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异常者。
四、血液采集方法
分为:蛙跳式采血(适用于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大);转换式采血;单纯式采血(适用于预计出血量和需要备血量较小的患者)。目前输血科常用单纯式采血:在患者手术前采血400~1200mL,每次采血400mL(或自身血含量的10%),间隔7天, 不少于3天,手术前三天完成血液采集,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过程中或术后需要时进行分批回输。
自身输血是(autologous transfusion)是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时需要的一种输血方法[1].自身输血早在1886年首次报道过,至1921年Grant报告择期手术前采血以备手术中所有的经验够,自身输血才成为临床上可以接受的输血技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输血相关疾病,特别是输血后肝炎和 AIDS的关注,自身输血已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国197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报道了血液稀释和自身输血例,1979年天津市.上海市血液中心,先后发表了同类告,1989年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报告了心血管外科手术血液稀释与自身输血100例.我国自身输血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医院久已开展,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特别是我国98.10.1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五条“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自身输血受到空前重视.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有预贮式(predeposited)、稀释式(hemodiluted)和回收式(savlaged autotransfusion)三种,各种自身输血方式各有其特点,可按病情、技术水平等情况适当选择.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自身输血安全、可靠.本文就这3种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自体输血 临床应用 血液 血液
1 开展自体输血的理由
1.1 同种异体可导致免疫功能抑制、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1.1 输血引起免疫抑制 人类及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输血对受血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包括减低细胞毒性T 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增加抑制性T细胞、抑制性单核细胞活性,以及产生抗T细胞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等[2,3].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原本已经低下,如在输入同种异体血,将使其免疫功能受抑制情况更加恶化
1.1.2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报道2例免疫缺陷儿童输注富含血细胞血浆及全血引起抑制物抗宿主(graft-versus-host diseases,GVHD)且导致死亡[4]后,输血所致GVHD,即输血相关GVHD(transfu sion-
associatedgraft-versus-host diseases )已有许多报[5]道,且视为输血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免疫系统有严重缺陷的患者.Greenbaum等总结文献报道TA-GVHD131例中,原有各种实体恶性肿瘤及白血病放疗和/或化疗期、自体骨髓移植、新生儿溶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严重免疫抑制的患者84人(64.9%),原法病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32例,多树病例预后不良,虽经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治疗,存活者仍甚少,平均死亡率达80%,且多在起病后一个月内死亡.
1.2 输血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据一些资料报道,我国输血后乙型肝炎发生率为0.3%~1.7%,[6]输血后丙型肝炎发生率为2.1%[7].具同济医院的统计,患输血后肝炎的患者有61.56%转变为慢性肝炎,有的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着表明输血后的肝炎治疗异常困难,预后不佳[8].20世纪80年代以来,爱滋病在全球蔓延,这种可怕的致命性疾病给输血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公民感染爱滋病病毒者已达100万
1.14 人,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经发现爱滋病者,而且发展迅速,不易控制.着均必将给输同种异体血的患者带来很大风险. 1.3 输自体血的优点
自体血液会输最大的优点是能即刻提供完全相容的,常温的专门型的血液,缓解血源紧张问题,降低异体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危险[9],绝了异体输血的或输血后出现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溶血反应;回输的血液通常不需要转运、配型、组织相溶性疾病检验,因此避免了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的技术错误;同种输血可使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抑制细胞激活,引起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抑制,而同种输血减少癌症患者输异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导致手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增高的可能性[10];反复的自身采血,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加红细胞生成,使患者手术后造血比手术前快;稀释式自身输血可减低患者血液粘稠度并改善微循环,取得对组织的最佳送氧效果;对少数罕见血型或配血有困难的患者,自身输血解决了输血上的困难;自身输血节约了同种血,如果自身血液没有使用或未用完,自身血又符合血液质量管理标准还可作为额外的同种血液转让给其他需要此血的患者,并且扩大血源,减少患者经济开支,提供安全用血;因此说自身输血是一种最合理、经济、科学、有效的输血[11].
2 临床应用自体输血的的进展 !
2.1 自体输血的历史沿革 自体输血在1886年受次报道,直至1921年才成为临床上可接受的输血.到20世纪30年代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1~2周采集自体血液保存于血库,以备术中或述后需要时用.此后一方由于血液并不紧张,加上采血液筛查技术的及血库保存血液条件的不断改进,自体输血逐步被疏远.近年来基以上的原因,又对自体输血给予重新评价.已由早期的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IOBS)存储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igous blood donation,PAD)发展到1984年在美国盐湖城进行了稀释式自体输血(又称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自体血回收用于临床抢救危重患者随有17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974年血液回手装置问世后,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才真正进入了应用阶段1986年以后自体输血在美国已上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西方发达国家业已普遍开展[12].
储存式自体输血,用自己的血液满足手术用血
更新时间:2010-02-09 02:20:44 浏览次数:2061
输血治疗在抢救生命、手术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异体输血可引起同种免疫和传播疾病,而且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快速增长,异体供血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用血需要。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及实用性逐渐被医学界公认,在一些发达国家,自体输血实际上已成为外科患者的一种标准疗法,在血液中心及大型医院建立了自体血库。在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输血,约60%由自己储存血;在日本术前自己备血800~1200ml的病例已达80% ~90%;美国自体输血也相当普遍;我国部分医院也开展了自体输血,但数量较少。可以预料,今后自体输血将有较大的发展,正在部分地取代异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用患者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时需要的一种输血疗法。自体输血有三种方式:①储存式自体输血;②稀释式自体输血;③回收式自体输血。三种方式中以储存式自体输血操作简便,不良反应最少。现我院已经为多名择手术患者采用了储存式自体输血,效果极好。
所谓储存式自体输血,就是把自己本身的血液预先储存起来,以备将来需要时应用。这种输血方式开始于1921年,一位付不起输血费用的小脑瘤患者需择期手术,医生迫于无奈在手术前一天采集患者自身血液500ml,以2%枸橼酸钠溶液抗凝,储存在冷藏箱中。术后将保存血回输给患者,效果良好。这个成功经验引起人们的关注,使储存式自体输血逐渐成为临床可以接受的一种输血技术。但这一输血技术真正引起人们兴趣是在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的出现使人们“谈血色变”,有些择期手术的患者拒绝输用异体血,要求在手术前储存自体血于术中输注。这种输血技术在国外发展很快,我国各地也正在开展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储存自己的血液以备用。
一、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
贮存式自体输血没有年龄限制,适应于:
①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 ②避免生孩子时输异体血(如剖腹产)的孕妇; ③有过严重输血反应史者; ④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 ⑤健康人预存自体血以备紧急时使用。 二、储存式自体输血的禁忌证: ①患有菌血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②肝肾功能不良者; ③有严重心脏疾患者; ④贫血、出血或血压偏低者; ⑤有献血后发生迟发性昏厥史者; ⑥有活动性癫痫史者;
⑦有遗传缺陷造成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异常或红细胞酶缺乏,使自体血液在贮存期间易溶血的患者。
三、储存式自体输血的操作程序
采血前的准备:凡预存自己血液者均要由主管医师(门诊或住院医师)做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化验检查,符合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HCT>0.34,Hb>110g/L方可采血。预存血者采血前可服适量硫酸亚铁,加速红细胞生成;如手术需血量大,有条件者可应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增加术前备血量。决定预存血时应由经治医师填写统一的申请表格,由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方可由输血技术人员采血。
采血时间与频次:采血方案由输血科技术人员和患者的主管医生根据术前时间长短、术中估计失血量共同商定,一般为每周或隔周一次,每次200ml/400ml,采血可持续到术前3天,两次采血间隔不应少于3天,只要Hb维持在110g/L左右就可继续采血,估计术中输血量较大时可采用“蛙跳”法(见表)。择期手术患者预存血期间不需住院,可待储血量能够满足手术输血量后再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四、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
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极少,采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异体献血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重度反应率约为0.039%,发生多的是高龄、年幼、体重轻者和女性患者,最常见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经对症处理可很快恢复;回输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非常少见,主要为细菌污染反应。
我院在开展自体血回输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末,日本术前备自体血2~3 U的病例已达80%~90%;澳大利亚60%择期手术患者输预存自体血。美国要求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输血要占总输血量的80%~90%。南方医院每年预存自体血采集高于200人次。而我院还有一定的差距。 3. 开展储存式自体输血技术需要多模式团队合作
①加强宣教,提高节约用血、血液保护和无血手术(bloodless surgery)的认识
②加强血液保护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③加强输血相关科室沟通协调
④在经济有效、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多模式血液保护措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