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干预及其作用

来源:好兔宠物网
运动人体科学 201 3年(第3卷)第23期 中医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干预及其作用① 仇璐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 006) 摘要:疲劳是竞技运动必然经历的过程,没有疲劳就不会产生恢复,不产生恢复就不可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机能水平。本文简要 论述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中医学机制,井对运动后疲劳恢复常采用的中医学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提高大众对运动疲劳中医学本质 的认识,对运动训练囊劳恢复提供相应理论基础。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中医学 恢复 中图分类号:G8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3)08(b)-0023-02 运动训练必然导致疲劳,疲劳不但会影响训练的进度和质量, 运动伤及脾脏,导致生化乏源,出现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腹胀、食欲 如果长期在疲劳状态下进行训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 不振、便糖、口淡无味、舌淡、有齿印、脉无力等症状 】。有研究证实, 运动性损伤,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但疲劳后必然会产生恢复,在 经过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后,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下 运动员训练后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参照个人训练计划,适时降 降,此时针对症状,进行补脾益气对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低运动训练负荷量,同时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可使运动员的机能 2.3运动性疲劳与肾 水平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以求达到超量恢复,而如何加速疲劳 肾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纳 的恢复一直是运动训练所探讨的永恒主题,中医手段经几千年的 气,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l(1。肾精充足, 发展实践,形成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国运动训练过程中最常用 则表现为精力充沛、骨骼坚韧、四肢轻捷有力、行动灵敏,而长期大 且十分有效的恢复手段之一,能帮助运动员恢复运动性疲劳。 强度的训练则会出现肾气损伤,肾不藏精,精亏则肾不能作强,机 体则出现腰膝或筋骨酸软、动作不灵活、降低训练效果。 1生理学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中医学中可被解释为一种比劳动更大的剧 l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 烈活动引起的劳倦、虚劳等症,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和津血不足是 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本质,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UI J练或比赛期间、 动强度”。但由于其极其复杂的本质,不同的运动负荷与性质均会 运动的性质和内容,发生的疲劳症候,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三大类: 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虽然探索运动性疲劳的相关研究早已展开, 形体疲劳、神智疲劳和脏腑疲劳。故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周身的放 并延续了多个世纪,但相关学者研究后依旧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松,神经、内分泌平衡协调以及对内脏精血进行调节。 机制有多种理论,具有争议。邓树勋在运动生理学中总结了现今的 可能机制九种:能量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内环境稳定性 3中医学常用的恢复手段及其作用 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离子代谢紊乱、自由基学 3.1推拿放松法 说、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理论、中医理论…。 推拿可以消除运动后产生的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感,促进四 肢及静脉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潴留,加速回流至脏腑器官,并加速 2中医学角度的运动性疲劳 乳酸等物质的快速排出,通过推拿还可以加速消除运动员因大强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疲劳”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 一 度运动训练后的中枢疲劳症状,如: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睡眠不好 书,归为“虚劳病”。《黄帝内经 一书中指出:劳则气耗。而罢极、疲 等。推拿的镇痛作用也对大强度运动后身体的酸痛产生积极地良 极、倦怠、困薄 】贝0是“疲劳”一次在中医学中的一般表达。对于其成 性刺激,缓解运动导致的肌肉紧张或痉挛。 因, 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 3.2针灸放松法 骨,久行伤筋”的说法。《景岳全书》中提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 通过针刺穴位放松可起到行气活血、舒经通络、健脾益气的功 说明中医对疲劳有记载和一定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体力产生的 效[2】,对机体进行良性刺激,可加速血液中乳酸的清除,加快肌肉功 物质基础是精血,精血的化生和运行与中医学中的五脏均有密切 能的恢复,改善脏腑的倦怠状况以及个体心理和精神状况 】。艾灸 的关系,而人的耐力也是从这里生发出来 ,但主要以肝、脾、肾三 则是通过熏灸体表或穴位,温热刺激经络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增 脏为主。 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降低尿素氮的含量ll1】。 2.1运动性疲劳与肝 同时有研究表明针、灸结合使用不仅对运动后机体的恢复有显著 肝位于胁部,其主要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的加速作用,促进增强机体机能能力,还可消除和减轻肌肉、关节 其华在爪。当人在运动时,全身的血液由肝畦供给分配,为肢体和 伤痛,并达到预防损伤的作用效果【t2]。 大脑发挥其力量提供能量,使之不致过度疲劳[5]。如唐・王冰所言: 3.3中药干预法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_6】。另有筋 研究证实,许多西药虽然具有提高运动成绩、消除疲劳的作 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筋健力壮,四肢关节活动自如;大 用,但对机体毒副作用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转向中 强度运动后引起过劳伤肝,则筋必疲极,运动受到影响,主要表现 医中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效用,且明确其安全性。 为动作僵硬、筋肉酸困、骨节酸痛、广泛压痛等症状 ]。 3.3.1中成药剂 2.2运动性疲劳与脾 由于疲劳与五脏均密切相关,但主要以肝、脾、肾三脏为主,所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统血,为气血生化之 以运动后的中成药补充多以补肝脾肾、活血和补气益血等为主。杨 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脾具有免疫调节和屏障功能,脾胃生化产生 维益等报道称健脾理气方药对运动后骨骼肌能量代谢的恢复具有 的营卫之气可不断地补充运动过程中肌肉运动消耗的物质。大强度 良好的促进作用【】 ;郭建军等在研究中指出补脾益肾中药可增强 ①作者简介:仇璐(1991一),女,黑龙江伊春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2 201 3年(第3卷)第23期 运动人体科学 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同时对长期大运动量训练机体免疫功能的恢 [4]施建蓉.中医药组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运动 复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李丽 使用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实验小 3.3.2外用中药 医学杂志,1999,1 8(4):344-347.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552—554. 鼠,证明了补气活血方具有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5】刘玉倩,赵斌.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现状分析….河北师范大 此法为将药物以不同方式施于皮肤、穴位等部位,从而达到疏 【6]杨智孚.中医学基础[M】.第一军医大学编印,l980. 经通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效果, 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便干操作。何蔚等n 对8名短道速滑运动员进 磷酸肌酸激酶也有变化・梁志强等m 实验表明中药蒸汽浴能加速 生的疲劳,提高运动能力。 【7]张蓉,李峰,骆斌,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374-375. 182. 行中药足浴试验,证实中药外用可加速乳酸排除、降低尿素浓度, 【8]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印,1986:1 8l一 血乳酸清除能力,减少运动后血乳酸的形成,有效地消除运动所产 [9]万劲.中医补肾、补脾药对运动员机能状态及运动能力影响的 综合观察….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l(4):202—206. [10]白雪冰,陈力,黄日权.针刺法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8-9. l 88. 4结语 张,使机体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医的推拿、药物干预等在运 成效。但由于运动性疲劳相关机制的研究还不十分清楚,仍存在一 间,相关研究要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向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体 机制及时有效的消除产生深远意义,并为运动疲劳的诊断与加速 消除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中医角度,运动过程会耗损气血,并产生精神情绪的高度紧 [1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85一 动性疲劳恢复中已经被证实安全有效并被广泛运用,获得较大的 [12]陈雪琼,吕璇,陈影红.温针灸对运动员大强度负荷后疲劳恢复 的初探[J】.现代康复,2000,4(11):l7—22.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l7(2):61. 大鼠免疫功能的恢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4):362- 364. 定的争议,因此,中医对运动疲劳的恢复还具有巨大的研究发展空 [1 3]杨维益,李峰,康纯洁.健脾理气方药与能量代谢的关系[J】.北 能训练、机能监测与评定等生理生化研究深入,将对运动疲劳产生 [14]郭建军,邓静,杨志勇.补脾益肾中药有助于长期大运动量训练 [15]李丽.补气活血方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 参考文献 [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成守仁.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常用的恢复方法[J].南京 体育学院学报,2008,3(1):99-l03. [3]张灏,高顺生.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 2006,23(3):65-66. [16]何蔚,孙继贤,栗萍.中药足浴对运动员疲劳恢复作用的观测报 告[J].冰雪运动,l999,3(1):43-44. [17]梁志强,李何,涂俊杰,等.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项 实验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128-1 30. 报,2000,l2(1):73-77. (上接22页) 得胜利的球队在战术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而体能也发挥着重要 赛中,因为个别球员配合不力而导致战术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另 外,如果在整体战术上配合不当,局部战术也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作用。足球比赛的规则是赢一场得3分,平一场只得1分。因此,攻势 足球得以大行其道。要踢好攻势足球,在攻守转换中敲开对方的大 举一个很有针对性的例子,l997年的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中国对 门,充足的体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积极的拼抢、封堵过程中会 伊朗的那场比赛,由于中国的边后卫助攻上去没有及时的退回来, 行阻截,就能有效的遏制住伊朗队的进攻势头,同时后卫及时回 相应的意识和技术,而且还要拥有足够的体能。在体能水平上,国 消耗掉大量的体力,要想进行快速而连续的进攻,球员必须要上的 中,攻势足球必然会成为足球战术的主角。因此,我国运动员需要 被伊朗打了个快速反击。如果中前场队员具有充沛的体力,及时进 去也要回得来,这样才能满足攻守转换的要求。在未来的足球比赛 援,就能力保大门不失了。因此,在进行战术配合时,队员不仅要有 在体能训练方面下大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能水平。 内球员与国外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有分析表明,中外球队的前卫 4结语 线在体力方面的差距不是很明显,但是在锋线上的差距很大。在跑 综上所述,在现代足球运动中,体能是基础,战术是手段,体能 动方面,我国球队的前卫线在快跑方面比前锋要少,但是慢跑却要 对足球战术应用的影响很大,也很广泛。同时,体能也是制约我国 多很多;而外国球队的前锋与他们的前卫相比,无论是慢跑还是快 足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足球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除了要 跑都比前卫球员要高,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球员在体能方面的 努力提高技、战术水平之外,还要大幅度的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体能 差距比较大。中国球员在慢跑能力上尤其欠缺,在比赛中走停的时 水平,为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做好准备。 间也要高于外国运动员。因此,要努力提高我国运动员的体能水 平,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足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卞防.浅谈体能对足球战术应用的影响[J】.神州(中旬刊),2011 (7). 3.5体能对战术结果的影响 足球比赛的胜负有偶然的因素,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必然的因 切,战术应用的好,就有可能获得比赛的胜利;反之,则有可能一败 2]张学忠.浅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体能对战术运用的影II ̄[J】.体 素还是起着主导作用。一般而言,战术的结果与比赛的胜负关系密 [育时空,2012(11). 涂地。这就说明,战术结果直接决定着比赛的结果,而体能状态又 [3】刘强.论足球战术与体能的运用….科技信息,2012(11). 对战术结果的影响很大,因此可以说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比 [4]王继来,李君.论足球战术应用与体能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 赛的胜负。要想在高强度的比赛中笑到最后,充沛的体能是必不可 少的。在世界杯的各项比赛中,很多球队的水平其实相差不远,获 (理论),2008(1). 24 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