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说课
上海市松江一中 王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化学》(试用本)第六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从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实质、特征、达到平衡状态标志的判断等方面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涵义。 【教材分析】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化学平衡的要求是: 高一、二阶段:(基础型部分) 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勒夏特列原理 化学平衡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B B B B B 过程与方法 B B B B B 情感、态度价值观 B B B B B 高一、二阶段:(拓展型Ⅰ) 化学平衡 B A A 高一、二阶段:(拓展型Ⅱ) 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化学平衡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C A A 高三阶段:(拓展型Ⅲ) 平衡常数K的意义 (会用化学平衡常数解释反应进行的程度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B B A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内容出现在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化学》(试
用本)中,由于二期课改新的理念对化学课程的定位是:化学是中学科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应以科学实践探究为主线,帮助中学生了解科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技术素养。所以课本中本部分内容是以《6.2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标题出现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平衡的理论是来源于生产实际,最终还要反过来对化工生产的发展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材《6.2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一节中包括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生活中的化学平衡三块内容,在知识内容上,虽有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如反应速率、溶解平衡等)作为铺垫,但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所以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前面所学化学反应速率、溶解平衡等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生活、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到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个多学期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这些都为课堂探究提供了基础。
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分析数据、绘制图像等方法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能够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说明化学平衡。
(2)通过演示实验:改变2NO2(红棕色气体)
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
观察玻璃管中气体颜色的变化,认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最大限度的思想,感悟化学平衡理论来自于实际生产,又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概念;
(2)初步会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难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6.2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教学重点是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运用了电脑技术:作图、动态模拟实验以及课堂演示实验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通过引用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分析数据、画图、回顾触动学生思维,启发灵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是:运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发现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化学与生产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人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因为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而可逆反应的概念在此之前并未出现,所以我就列举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目的是触动学生思维,启发灵感,从而
自然引出可逆反应的概念。为了增加趣味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还利用电脑技术让炼铁高炉由小变大动态地呈现出来。接着,让学生列举所学过的可逆反应,从而说明可逆反应的普遍存在,又通过让学生判断2H2O通电2H2↑+O2↑ 2H2+O2点燃指出了可逆反应概念中的要2H2O这两个反应是否也属于可逆反应,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接着我让学生观察分析“在密闭容器中,分别加入0.0100mol/L的H2和I2,加热到445℃,经不同时间,测定出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的数据”,思考: ①画出各物质浓度和时间图像。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发现H2和I2在此条件下已经发生了反应,并且当反应到一定时间后,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然后我用电脑现场根据上述数据画出各物质的“浓度-时间”图像,使学生更清楚地证明了自己的发现是对的,从而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I2
2HI。
在此基础上,我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尝试画出“速度-时间”图像,目的是引出当反应到一定时间后,浓度不再发生改变,是因为V正=V逆,但当V正=V逆后,反应是否还在继续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所以,这时我又进行了“水池中进水量和出水量相等时”的动态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了“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难点,也由此和学生一起建立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归纳出了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几个重要特征:①本质:V正=V逆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 ③动态平衡
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改变2NO2(红棕色气体)
N2O4(无色气体)的平衡温度,让
学生观察并描述两玻璃容器中气体颜色的变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很容易便说明了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从而完善了化学平衡状态的第④个特征:④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被破坏,一段时间后,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然后与学生一起归纳出:“等、定、动、变”,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是化学反应进行的最大限度。
而且通过这一实验还使学生认识到了改变外界条件,化学平衡是可以移动的,这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课的开始解决工程师的困惑提供了方向。然后让学生回想“溶解平衡”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征,从而使“化学平衡”知识与“溶解平衡”知识联系起来,上升到理论层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
平衡奠定了基础。
通过上述一系列探究,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化学平衡的特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否只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描述呢?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况让学生判断:能说明2HI(g)
H2(g)+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有哪些?
(1)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2)1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3)混合气体中百分组成为HI % = I2 % (4)反应速率υ(H2) = υ(I2) = υ(HI)
(5)混合气体中c(HI)︰c(H2)︰c(I2) =2︰1︰1时 (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8)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让学生感受到反应是复杂的,对于同一个反应,我们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也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特征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提升。
在课的最后,我又让学生再回到课的开始,思考提出帮助“化学史料”中工程师解决困惑的大致思路,从而使课首尾呼应,达到了理论来自实际生产,又反过来为实际生产服务的目的。
最后,我布置的作业是:(1)外界条件改变,为什么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2)有哪些外界条件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目的是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200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