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分类 传统文化经典
2019高考语文分类
考点21 传统文化经典
(一)(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 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 是 、 。(3分)
》,其中男女主人公
答案: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
答:
答案: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二)(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2分)
本题考查对文具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道”是说的意思,结合子贡的评价可知,“我无能”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本题考查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分析,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忧”,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意即有仁德的人乐天知命,所以“不忧”;尧舜的“忧”在于“不得舜”“不得禹、皋陶”,再联系尧舜禅让的相关知识,即可概括原因。
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三)(2019·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孔子的道就是指仁道,分开来讲,有天道、人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等。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孔子主张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答案: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