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泾渭分明”的前世今生看人地耦合

来源:好兔宠物网
元地理申F比丐 教学参考77■■■■■a 2020年第[期.下从“泾渭分明”的前世今生看人地耦合朱诚雨(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桂林)摘要:重点讨论了全新世早中期(流域内植被带形成时期)起泾河和渭河的清浊变化情况,根据其所反

映出的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探讨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关键词:泾渭分明;人地关系;演变浊”的情况⑷,渭河水土流失情况要比泾河严重。假

“泾渭分明”指泾河与渭河由于含沙量的不同, 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相汇时形成的清浊“同流却不

设当时两条河流的含沙量仍然只受自然演化下的侵 蚀影响,那么情况应该依然是“泾浊渭清”,但实际情 况却刚好相反。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生活在泾河流域 的戎人过着原始游牧生活。而渭河流域进行着大规

合污”的现象。事实上,两河的清浊并非一成不变,而 是随着时代的更替清浊互换。多年的研究表明,河流

在历史上的状况与其流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

人类活动息息相关⑷。模耕种活动,周王朝迁到洛阳,秦的子民向东迁移并

一、 全新世早中期到春秋前,“泾浊渭清”下的人 地和谐这一时间段内,两条河呈现“泾浊渭清”的情

在渭河以北安家落户。人们开始大规模毁林种地,使 得这一地区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因此,进入农业 文明时期,人类大规模地毁林种田,造成泾河含沙量 比渭河少的情况。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原始生态平衡

况⑵。“当时渭河上游仍为大片森林所覆盖,而泾河

上游的植被为草原和灌丛草原⑶”。学者们普遍认

被打破。为,渭河上游森林覆盖率高,能更好地涵养水源,而泾

三、战国之后,两条河清浊互换,人地关系进一步 失衡河上游覆盖的草原保持水土能力较差,因此泾河的水 土流失要大于渭河,泾河的含沙量也大于渭河。就是

说,尽管当时该区域内已经先后出现了老官台文化、

1. 秦到魏晋时期——泾浊渭清秦到魏晋时期,两条河呈现“泾浊渭清”的情况。

磁山文化、半坡文化等历史文明,两条河流水土流失 的程度依然由大自然自身的演变决定,人类活动尚未 发挥明显作用。由此可知,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背后,是秦朝将大量农业人口从渭河 流域迁移至泾河流域。农业人口外迁,使渭河两岸的

限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仍然在自然界的承载力 之内,周边环境可以自我修复。人类受自然环境制约

地表植被有了“喘息”的机会,地表植被的破坏速度 开始降低。而迁来泾河流域的农业人口为了定居,大

的同时也在轻微地改造它。这种改造和制约都在各

量开垦土地、破坏森林,使得泾河原本脆弱的生态环 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自

自的承受范围内,生态环境始终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动

态平衡。二、 春秋到战国时期“泾清渭浊\",人地关系的转

然环境的破坏加剧,人地关系进一步失衡。研究表 明,后晋时的渭河流域已无天然森林⑸X。折点资料显示,这段时间内两条河流呈现“泾清渭

2. 魏晋到南北朝时期——泾清渭浊从东汉末到十六国时期,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泾作者简介:朱诚雨,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教学。78申了比理教学参考参尤地理2020 年第 1 期•下河流域内的农业人口锐减。农业人口在这一区域主 导的破坏活动逐渐减弱,农业区逐渐恢复为草原区,

水土保持能力增强。与此同时,渭河上游地区还在进 一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人类破坏活动加剧,造成

大面积水土流失,再次上演“泾清渭浊”的景象。随

着流域内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地关系

进一步恶化。此时农牧分界线已经大致推移到沿秦 长城经东胜东、榆林北、靖边北到环县一线⑸” O3. 南北朝末年到北宋之前——泾浊渭清南北朝末年,东、西魏的当局者在泾河上游规划 大量郡县,采取相应措施督促和鼓励以农业为主的自 然经济的发展,加重了泾河的水土流失。唐代时期受

吐蕃的影响,渭河流域农业人口锐减,渭河得以调养

生息,地表植被覆盖情况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情况有 所减缓。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终究是不可逆的。

此时的天然森林植被仅存于太行山、吕梁山、芦芽山、 云中山等山地[515604. 北宋至民国——泾浊渭清从宋初至元末,泾河流域的农业始终是经济重

心,元代在泾河流域大规模地屯田垦殖,加剧了水土 流失。而渭河在北宋中期,才稍微加强了对当地农业

的开发。宋朝结束以后,遭受到战争洗礼的渭河上游 地区农业人口大幅减少,农业区极有可能再度恢复为

牧区,水土流失得到抑制。因而,这一阶段泾河水土

流失程度超过渭河,呈现“泾浊渭清”的情况。这一 时段,两条河流域内的人地关系进一步恶化,环境遭

到毁灭性破坏。从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可以看到,当时

只有延安以南的崂山、桥山、黄龙山等地才有森林的

记载,广大黄土丘陵区天然植被已荡然无存⑸” O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每次泾河和渭河清浊互换,

表面上是农业人口大量迁移的结果,实际上是人地关 系失衡的表现。人口迁入地,人类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土地、水等资源,使得天然的森林不断消亡,农牧分界

线不断移动,水土流失加重,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 口迁出地,地表植被得以喘息,水土流失速度得到减 弱。近千年的发展中,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在人地

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一步步加

深,最终使得自然环境按照人类改造的方向发展,人 地关系不断恶化。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着手治理泾河和渭

河两岸的水土流失,谋求人地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人意识到泾河和渭 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在陕甘宁地区开展

了大量水土保持工作,渭河的含沙量有所下降。但渭

河横贯陕西中部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受各种 自然条件的影响,与泾河相比,渭河仍然较浑浊。虽

然三省的治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从侧面说明

此时的国人已经开始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不 是贪婪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相信在不久将来,人地关

系必将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五、 小结从全新世早中期到春秋时期的“泾浊渭清”来 看,当时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和大自然抗

衡,人类在自然环境制约下,对其进行了比较微弱的 改造,使人类和自然环境处于一种原始的动态平衡状

态,人地关系比较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生 产力有所提高,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使得自然

环境逐渐按照人类改造的方向发展,这种改造已经超

出了大自然能够自我修复的限度,人地关系走向失 衡;随后,泾河和渭河清浊互换,天然森林消失,农牧

分界线南移,人地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虽然“泾浊渭清”没有改变,但在三省人民的 努力下,两条河的含沙量都有所下降,这是人类为寻 求人地协调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综上所述,人地关系失调的实质是人类在发展历

程中与自然环境矛盾激化的结果。人地关系失调的 问题,也是人类发展的问题。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过度

向自然索取资源,人地关系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受到 大自然的惩罚。而人类社会总是要发展的,发展就需

要索取资源,这就迫切需要找出一条正确处理环境与

人类发展关系的道路。参考文献:[1] 李海明•“泾渭分明”考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8(1):30-34.[2] 王敬昌,李宇.泾渭清浊辨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 :118-122.[3] 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

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63.[4] 袁梅.诗经译注[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73.[5]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J].干旱区资

源与环境,2005,19(4) =54-58. 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