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于拙
“藏巧于拙”等待机会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那就更要弄起机巧权变,有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入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记,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去明朗。李记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具有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力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记能入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记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有恐过晚,但李记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村催是给活人看的,表面看着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记的一种愚忠,实际上立即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受到以前献土地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士”,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继耕的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记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堆积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他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及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
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出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时“藏巧于拙”做人陈宫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持,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失之的,它采用是老主胜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事成于密,败于疏,做到在众人眼皮底下暗度陈仓,乃是做人的上乘功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