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经典篆刻作品赏析(上)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更字顽伯。出生寒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 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30岁开始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邓石如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不断完善自我,使得他的书法、印章发生根本转变,成为有清三百年的一代宗师。
邓石如像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他的小篆主要效法斯冰,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融和其中,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结体取法汉碑额,尤其晚年篆书圆浑厚重高古苍茫,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范。对篆书作出极大贡献。
邓石如
由于他书法特别是篆书的高度成就,使他有意无意地摆脱了当时徽派篆刻以至于整个印坛流行的以工稳精致的风尚,开创了篆刻史上
具有写意倾向的艺术新手法,是中国印学史上 “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典范。他的创作由早先的工稳精致的明人圆朱文一路转向轻松随意、自由洒脱,更抒情写意的风格。他提出的“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百出”的理论至今仍为书界所重。刀法上化浙派的方为圆,化浙派的平稳为流动,化切刀为冲刀,化印
宗秦汉印内求印为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章法上讲究“分朱布白”,由着力于稳健工致转向自然抒情。其篆刻上既得浙派的阳刚之妙,也能够得到徽派的阴柔之美,他善于融会贯通并能够自创一派而与徽、浙两派形成印坛上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终确立了自己“刚健婀娜”、“铁钩锁”的艺术风格。
意与古会
术,并点燃了篆刻家“印外求印”的火种,他的出现在中国印学史上
邓石如在篆刻上的成就,不仅仅是为自己开创了 “邓派”篆刻艺有着特殊的意义。以汉碑额入印,不仅丰富、拓宽了印章的表现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汉碑、汉碑额的装饰性功能,使其印作刚健婀娜、苍劲饱满、灵活飞动,跳出了汉印常规一路。“印从书出”则以代表着个人的精神学养、情感审美的书体融入其印中,实现了书法、印章一体化的创作过程,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深刻改变了中国
印学史的走向。
白衣门下
邓石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之后的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徐三庚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从他那吸收营养。尽管邓石如篆刻遗存实物不过三十方,成就主要表现在朱文上,白文风格因不够统一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他也不以篆刻作为面向社会的主要艺术展示方式,但是并不影响他作为开宗立派人物的历史地位。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这一方印章是他四十一岁时的作品,突破了这之前的创作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是邓氏印章风格的代表作。此印章法结构紧
密,而在“流”与“断”两字以繁体呈现,而“岸”字则省去了“山”头,使繁处更繁简处更简,印面之间疏密的变化骤然拉大,体现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创作理念与精神。
古欢
此为圆朱文印。用刀上由原来的精致工稳的明人圆朱文类转向轻
松随意的写意风格。横、竖、弧的用笔组成了整个印面,“古”字以符号“十”部为界加一“口”划分成两个空间,直弧线非常明确。横为斩丁截铁的与竖的上部形成两个“口”形封闭空间,“十”部之竖用笔裹锋下行收腰慢慢用涨笔收尖提起形成一丰腴的垂露竖,两边背线下刀。“欢”字上部形成一个流动的“M”符号化的形。“欠”的上部与其右边几个平行的斜线形成了几个封闭的空间,有半圆、三角、 长、梯形空间,几个长线向外伸展,形成了开放式和封闭式的结构空间。全印体现了其婀娜刚健、铁钩锁的创新篆刻风格。
燕翼堂
此印与“古欢”“守素轩”两印风格有着异曲同工的之妙,是邓石如风格开始转型期的代表作之一。以汉碑额入印,使刀如笔,挥洒自如,呈现出的线条总有向上的势,线条张力很强,结构饱满而神采飞扬。字内空间很紧凑,线序也非常强,有着丰富的开放和封闭的空
白。“堂”字起笔逆入,收笔轻,出锋尖出,用刀如用笔。此印的上、中、下部都有很稳定的横、竖线,辅以向上左右飞扬的弧线,对称而又有变化。如 “燕”字左边几个连的弧线与右边几个断的弧线,上下字线条的搭接。因年代久远造成印面的破损,左边断五处,右边断贰处,形成两边长短线形成封闭及开放的空间,显示出极强的把握空间造型的能力,构成了极具装饰性的形式空间。
守素轩
与“古欢” “燕翼堂”为同一方印的三面。线条劲挺干脆,字内外空间均衡对称。“守” “素”字上半部势均是往下走的,而下半部“小”势突变为向上扬的势,“轩”字看似简洁但装饰性极强,突显了印面雍容华丽而又不失淳厚朴实的印风。这几方完全图案化的印作完全进入了纯粹的空间分割的现代构成领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