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高中物理校本教材

来源:好兔宠物网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第1课时

谈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首先热烈欢迎大家来到充满活力竞争的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习.这一课时我们与大

家共同谈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其次告诉同学们一句话: 物理——万物之理 物理——“悟”理

高一新生开始学高中物理时,感觉同初中物理大不一样,好象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间

有一道鸿沟。那么怎样才能跨越鸿沟,学好高中物理呢?我们先从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 与初中物理的区别入手,找到新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例:第一学期所学 的内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 章:牛顿运动定律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 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一一加速度。第三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 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 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 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 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 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动力学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 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 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 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 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 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 些

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

(2)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 们

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 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

(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 于

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 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 年

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 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 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 性

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 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 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 形

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 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 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 假

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 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 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 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 量

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 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 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 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

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 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 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三.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

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做。物理课初中、高中、大学各讲一遍,初中定 性的东西多,高中定量的东西多,大学定量的东西更多了,而且要用高等数学去计算。那么, 如何学好物理呢?

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

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 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关于这一条,请看以下二条语录: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 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一一狄更斯(英国文学家);有的 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 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一一道尔顿(英国化学家)。以上谈到的第一条应当说是学习态 度、思想方法问题。

第二条就是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七个环节:课前预习一专心上课

一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一系统总结一课外学习。在以上七个环节中,存在着不 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学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结合以上七个环 节,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

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通过 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专心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请教,

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 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 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 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 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 要能做到爱不释手,一直保存。

(三)及时复习。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

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 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 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 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四)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

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 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 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完成作业要有如下 的五点要求:①书写工整;②作图规范;③表达清楚;④推理严密;⑤计算准确。还有作业 批改完发下去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

(五)解决疑难。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

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专门的本子命名为“疑难问题记录本”,记完一本要再 换一本,每本都要编号保存着。

(六)系统总结。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

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想活跃。要 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起来。大到整个物 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七)课外学习。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表明,物理成

绩优秀的同学,无不阅读了适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 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 多巧妙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总之,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做,逐渐熟 练,

理解体会,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第2课时

数学知识的准备 直角三角函数

、知识点回顾

1、锐角NA的三角函数(按右图RtAABC填空)

ZA 的正弦:sinA =, NA 的余弦:cosA =, ZA 的正切:tanA = , NA的余切:cotA =

3)、边角间的关系:sinA =; sinB =

cosA =; tanA =;

cotA = 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cos B=; tanB =;

cot B = _______

1、在4 ABC 中,/C = 90o, AC = 5, AB = 13,则 cos B 的值为 2、在 Rt^ABC 中,

NC=90°, BC=10, AC=4,则cosB =,tan A =

3、RtA ABC 中,若 /C = 900, AC = 4, BC = 2,则 tanB = 4、在^ABC 中,NC=90°, a = 2, b = 1,则 cos A =

5、已知 RtA ABC 中,若 /C = 900,cos A =—,BC = 24,则 AC =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6、RtA ABC 中,/C = 900, BC = 3,tan B = =,那么 AC =.

7、当角度在0°到90。之间变化时,函数值随着角度的增大反而减小的三角函是 ) A.正弦和正切 B.余弦和余切 C.正弦和余切 D.余弦和正切

3 _

8、在4 ABC 中,/C = 900, sin A =—-,则 cos B 等于()

A、1

B、

C、 ~z

D、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1、在 RtAABC 中,已知NC = 900,NA=450 则 sin A = 2、已知:a 是锐角,cos a = 1v2 , tan a =;

A

3、已知2人是锐角,且tan A = <3,则sin —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P点的坐标(cos30°, tan45°),则P点关于%轴对称点P/的坐 标为 (

3 3 3

A.

3、

B.

3 /V

(-T-,-1)

D.

3 n

(_---,-1)

(---,1) (-1,——) C.

(3)、解直角三角形

1、在下列图中填写各直角三角形中字母的值.

(4)、实例分析

1、一个物体A点出发,在坡度为1:7的斜坡上直线向上运动到B,当AB = 30 m时,物体 升高

D不同于以上的答案

30

A —m

30

B —m C 3〈2 m

7 8

0

2、一船向东航行,上午8时到达处,看到有一灯塔在它的南偏东60,距离为72海里的

B

A处,上午10时到达C处,看到灯塔在它的正南方向,则这艘船航行的速度为()

A 18海里/小时

B 18x 3海里/小时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C 36海里/小时 D 36<3海里/小时

3、如图,河对岸有铁塔AB,在C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向塔前进14米到达D, 在D处测得A的仰角为45°,求铁塔AB的高。

4、如图,A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城的正西方300千米处,以每小时10 <7千米的速 度向北偏东60°的BF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千米的范围内是受这次台风影响的区域。

(1)问A城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

(2) 若A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A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第3课时

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理论、方法、仪器总结归纳

1.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测 量过程的始终。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从误差来源看,误差根据其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原理不够完备、实验仪器精度不够或实验方法 粗略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基本特点是:实验结果对真实值偏差总是具有相同的倾向性,即 总是偏大或偏小。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设计 更精巧的实验方法。

②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偶 然误差的特点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等。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有: 多次实验取平均值。通常将足够多次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取为该待测量的真实值。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①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即绝对误差以 =测量值—真实值, 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

②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垓与真实值%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A x

n

二——义100%

x

0

。相对误差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

③对于两个测量值的评估,必须考虑其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 大。 2 .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 是误差所在位。

(2)有效数字位数的判定方法:

①从左往右数,从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数到右边最末一位估读数字止。

②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可以采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如0.0735cm =

735 x

102

-

cm,有三位有效数字。

③以从左往右第一个不为零数字为标准,其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其右边的‘0” 是有效数字。如0.0123是3位有效数字,0.01230是4位有效数字。

④作为有效数字的“0”,不可省略不写。如不能将1.350cm写成1.35cm,因为它们的 误差不相同。

3 .测量的错误与误差(以长度测量为例)

测量的错误与误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错误是应该也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绝对不 可避免的,即无论你想什么法子都不可能没有误差,只是误差的大小不同而已。

(1)测量的错误是人造成的。尺的放置和怎样读取结果是有一定规则的,按规则进行 是正确的,不按规则进行就是错误的,测量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按规则测量这是人能做到的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事情,因此测量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2)任何一个被测物体都有自己一定的尺寸,即都有各自的真实长度值一一真实值, 我们用尺去测量得到的结果称为测量值,真实值是唯一的,而测量值可以是多个值,测量值 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关系到两大方面:

①与仪器(即尺)有关 ②与人有关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测量精确也好、准确也好,都是有误差的精确或准确,都是相对的 精确或准确。例如:用最小分度值是厘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cm;用小分度值是 mm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mm;用最小分度值是百分之一毫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 会超过百分之一毫米,相对而言,最小分度值越小测量的误差也就越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误差。例如选用制作精确的尺, 估读认真细心些,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这从 两个方面来达到。

①一般来说,同一把尺上不同部位的刻度间距不可能绝对均匀,可能会有轻微的不均 匀现象。多次测量时,应该尽量用尺的不同部位来测量,如果刻度有轻微的不均匀现象,就 可能某几次测量结果偏大,而另外几次测量结果偏小,取所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就可以使 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小些。

②因为测量需要估读,而估读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在多次测量中,可能某几次估读 偏大,而另外几次估读偏小,取平均值会使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减少 些。

计算平均值时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原测量结果有效数字是几位,取其平均值的数,有 效数字也取几位,若多,则四舍五入;若少,则补零。 4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1)课本对近似数,有效数字的定义与说明。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 位。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 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从上面说明与定义,结合数字,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①数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精确数和近似数。

如(1)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2)我校有26个班级,其中一班五十三人,其中出 现的数据是精确的,叫做精确数。再如:(3)兀“ 3」4(4)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

14.72cm。

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在这些近似数中,如兀2 3.14,3.1这两位数字是准确的,末尾数字

“4”是估计的,不准确。再如14.72中的1、4、7是准确的,而末尾数字“2”是估计的,

不准确。近似数大致有这两类,一类是“计算时”四舍五入得到的,如兀2 3.14,再一类 是测量得到的,如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14.72cm。

②测量与记录结果

如测量长度、质量、时间等的数据,在记录时应带上单位。如一位同学测数学课本

宽为14.75cm。倒数第二位“7”是十分位,所对应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一一mm;倒数

第一位是百分位,估计值,体现出测量的精确程度,在使用工具测量时,测量记录结果可以 估计到最小刻度后一位。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③有效数字的认识

如(1) “1.235”这个数中有效数字为1、2、3、5。(2) 0.001 200 350 00这

个数中 有效数字为1、2、0、0、3、5、0、0、0共九位,有效数字是这个数从左边第一位不为零的 数字起,到这个数末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

④精确数位的认识

给你一个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从三个方面精确数位:(1)精确到万位等,(2) 精确到万分位等,(3)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例如我国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有1295330000人。(1)精确到万位,写为129 533万。(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写为上0.014。

30

*

109

。再如0.013578。(1)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写为

(2)精确到万分位,写为0.0136。

⑤两类特殊数的认识

第一类:“阿拉伯数+汉字”。如:1.2万

第二类:“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如:9.6义

108

有些数在四舍五入取近似数时,需要精确到哪位时,就用上面的这两类。如④中的两个 例子。

⑥三组概念的比较与认识

第一组是“精确数”与“精确到哪位”。“精确数”是一个数,它不是四舍五入得到的, 它本身是一个准确的。“精确到哪位”是数位,通过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而到哪位。如hand 由4个字母组成,这4是精确数,如1.278精确到百分位写为1.28,通过四舍五入法得到, 这个数是不准确的。

第二组是“精确到哪位”与“哪位准确”我们已经明确了 “精确到哪位”而“哪位准 确”是指四舍五入得到数的非末尾数字,都是准确的,只有末尾数字不准确,如1.278中1、 2、7是准确的,末尾数字8不准确。

第三组是“精确数”与“近似数”,精确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是准确的,与实际相符 的数,而近似数是“四舍五入”得到的数。 5 .几种常用的实验仪器 (1)刻度尺

①刻度尺:刻度尺又称米尺,常用米尺的最小分度为1mm,量程不等。 ②注意事项

< 1>米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待测物,避免视差。

<2>测量起点不一定选在“0”刻度线,只要操作尽量简便即可。 < 3>毫米以下的数值靠目测估读一位,估计至最小刻度值的1/10。 < 4>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要进行重复测量后取平均值。 (2)秒表 ①秒表的构造

< 1>外壳按钮:使指针启动、停止和回零。 < 2>表盘刻度:如图所示,长针是秒针指示大圆周的刻度,其最小分度一般是0.1s,秒 针转一圈是30s;短针是分针,指示小圆圈的刻度,其最小分度值常见为0.5min。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②注意事项

< 1>检查秒表零点是否准确。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读数作修正。 < 2>实验中切勿摔碰秒表,以免震坏。

< 3>实验完毕,应让秒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

< 4>对秒表读数时一般不估读,因为机械表采用的齿轮传动,指针不可能停在两小格 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最小刻度更短的时间。

(3)电压表与电流表

① 直流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3A,内阻一般在1Q以下(毫安表的内阻一般在几 欧〜几十欧)。直流电压表的量程为0〜3V〜15V,两个量程的内阻分别约为3g和15kO。

② 注意事项

< 1>机械零点的调整:在不通电时,指针应指在零刻度的位置。

3< 2>选择适当量程:估算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指针应偏转到满度的以上。若无法

估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则应先选用较大的量程,再逐步减小量程。

< 3>正确接入电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电路中,两种表都应使 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 4>正确读数:根据所选量程的准确度,正确读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 5>注意内阻:电流表和电压表一方面作为仪器使用,同时又是被测电路中的一个电 阻,实验中没有特别要求时,一般不考虑它们的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但在有些测量中,不能 忽视它们的内阻对被测电路的影响,如伏安法测电阻等。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