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不难看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时间短,阅读面窄,而且阅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不够。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制约因素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固守着原来落后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更不利于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
1. 小学生课外阅读目前存在的弊端
(1)阅读时间较少。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偏少。无论是学习日还是双休日,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只能保证10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学习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仅占22.5%左右,双休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也仅有38.5%左右,每天坚持课外阅读1小时的更少,学习日内仅占1.5%,双休日内也仅占8%,而平均每天坚持课外阅读2小时的,学习日内为0,双休日内也只占4.5%。
(2)阅读量不大。经过观察、询问,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小,学生学习日内每天只能坚持阅读300字至1000字,双休日也只能坚持每天阅读500字至2000字。
(3)阅读内容不精。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辅类书籍为主,如《字词句段篇章》、寓言故事及其他教辅类报刊等。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而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书籍却少有问津。
(4)阅读方式单一。据了解,从常见的六种阅读方式中,学生普遍选择独立阅读形式,而其他的几种阅读方式所占比例极低,选择阅读占14%,合作阅读占8.5%,教师指导阅读占6%,探究阅读占4%,家长指导阅读所占比例最低,仅占2.5%。
(5)阅读效果不佳。为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我长期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指标为调查项目,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小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佳。如背诵“课标”推荐的70首必背古诗文,能背10首的占61%,能背20首的占27.5%,能背30首的占9.5%,能背40首的仅占2%,能背50至70首的为0;通读长篇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也仅是阅读影视文学)之比分别为86%:12.5%:14%:0;对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学生仅读其中的少数篇目,无人涉猎整部书籍;而深受都市儿童喜爱的《草房子》《长袜子皮皮》《彼得o潘》《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等儿童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坦言“没听说过”。种种数据表明,学生的阅读效果离“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2. 制约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障碍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某所学校所独有,而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到底何在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积经验,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部分学校未建立图书室。农村小学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和经济条件的相对薄弱,大多数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即使设置了图书室,也没有多少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而且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从未开放过。这样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
(2)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功利化,很多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上大学,至于那些“闲书”,读了没什么用。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课外书内容不健康,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根本不允许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对于丰富的阅读对扩大孩子知识面、塑造心灵所起的作用,因为是非常潜在的,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
(3)影视作品的冲击。课外书籍与丰富多彩的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的吸引力被影视节目深深吸引,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时间,很多学生无时间更无兴趣去读那“白纸黑字”。
(4)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仅
占20%左右,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使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指导;二是许多教师自身由于缺乏儿童文学的修养,知识面不宽,阅读兴趣不强,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方法不多,也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三是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追求,致使一些教师采取短视行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不够。
(5)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享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而事实上,目前一些成年人对读书的兴趣不浓,闲暇之余,多数成人沉迷于打扑克、麻将,不仅对子女的课外阅读指导督促不够,而且也在行为方面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
3. 如何进行阅读
(1)初读质疑。这个教学环节分为两步:①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内容,让学生产生整体感受。②再读课文,联系课后或自己设计的思考题,边读边想,在初读质疑的过程中主学生自己动手划、注、圈、点、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天长日久,这样在无形之中就达到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细读深义。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细读深义,深入理解课文内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目的,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特别注重在四个方面的引导:
①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我在班上巡视,对于个别有代表性的问题,当面逐个点拨。②对学生在自学提出有质量、普遍性的问题,我就在全体同学面前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他们再认真动脑思考,找出答案。③对于有的学生在读书中忽略的问题,并且又是文中的重点或难点,我就给同学们提出来,再让他们边读边体会。④再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把本课与本单元的读写重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讨论本课的训练重点与本单元课文训练重点的内存联系。
(3)练写并用。细读课文是学生理解的过程,练习并用则是学生通过练,用来学习运用巩固学习成果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让学生品评文中的优美词句并把它摘抄下来,通过朗读、背诵,指导学生课下自学与本文相似的其他课文等。同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练写,最后集体评改,把好的作品老师再加以修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