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结课论文
姓名:徐军彪
班级:10陶工2班(陶美学院) 课号:38
学号:201010160206 导师:黄吉宏
(我自认为我对中国哲学所学甚浅,若说是跟老师上了少许课就敢称自己能写论文或做大的讲坛,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或许黄老师也跟我们讲过能写成讲坛式的论文形式,但始终因为能力不够,觉得不妥。学生才疏智短,所学有限,请老师谅解。)以下是我听完老师的课的结课论文。
我选择的是黄老师向我们推荐的书之一的冯友兰著赵复三译的版本。“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境界。”这句话是我最初接触中国哲学简史所独到的第一句话,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把他对于哲学理解的观点都讲得很透彻,文本中有文言文穿插的同时并有通俗易懂的解释。让人畅游于超越现实境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的同时,得到了灵魂的升华。
黄老师讲的知识点基本上根据书上的内容来,适当的穿插一些其它的知识点,讲课的进度也比较适中。然而由于前几次没有教材的原因导致前面的课程学得不是很到位,一本如此博大精深与丰富的知识海洋,我只能讲一些阅读的体会。 中国哲学的印象在西方人的眼里,儒家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他们就把儒家误认为是一种宗教。然而在中国,我们对宗教的定义不是这样的。就如儒家是一种哲学,到道家和道教,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因为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都是哲学。但是在中国并不是很多人都信宗教,因为在中国文化里,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中国人更注重的伦理道德,特别是传统的儒家伦理。在我的身边也有不少的同学,他们信的是基督教,因为他们觉得基督教能给予他们信仰与心灵上的升华。上面我也讲了哲学的功能与性质,然而中国的哲学又可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与矛盾。有一位励志演讲大师说过,人分为四种:即人渣、人兽、人才、人物。也就是很多人对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一个定义还没有搞清楚,但是对于每一种人他们都在追求一种东西,就是最高成就,他们最想得到的东西。汉语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一种很好学习的语言,对于国外的学者来说也就出现了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能很好的学到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精神与精华。
以上是我对第一章学习的理解。下面我将对每一个章节做非常简单的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