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随堂练习含答案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革去官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臣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臣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5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2.(25分)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
材料二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都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
想的命”。
——《陈独秀传》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展示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7分) (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8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6分)
1.答案
(1)特点:①敌攻我守(被动挨打);②海陆交织(居处海嵎)。(2分)
原因: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②将士贪生怕死;③洋员鼓动投降;④主帅指挥不力。(4分)
(2)危害:①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③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5分)
(3)说明:①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②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③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④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4分) 2.答案
(1)面貌:①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②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4分)
(2)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1分)理由:①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②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③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6分) (3)简析:这一评价比较客观。(2分)
说明:①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②该观点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③同时分析了人们忽视这一意义的原因,即往往没有把辛亥革命放到历史长河中进行评价。(6分)
(4)原因:①研究者(评论者)的立场;②研究视角的方法的差异;③时代要求的差异。(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