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声》说课稿
《锣鼓声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杨文烨,来自随州市高新区淅河镇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锣鼓声声》。
本课来自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艺汇演》的第一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本课的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做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 3.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问、思考,乐于合作交流,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就四年级孩子的认知,大多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因此,重难点是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去体验,最后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原因。
教学方法主要为情景引入法,实验法为主,实验准备为鼓,大钹,黄豆
铃铛,皮筋,尺子,梳子,哨子
因为本次说课是科学实验说课,所以说教学过程我主要以三个实验为主。
(播放视频)这是我校文艺汇演的视频,我用视频作为课前引入,激发学生知道声音奥秘的兴趣。
第一个实验,是学生使用学具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注意提醒他们一些规则(展示规则),这是第一个实验的视频,(播放视频)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现象不是特别明显,有的同学带的木梳,声音稍微明显,但是木梳梳齿的晃动不够明显,而塑料梳子的梳齿晃动明显,声音却有点小,尺子的晃动很明显,声音也较为沉闷,皮筋的实验现象稍微好一点,哨子和铃铛的声音比较明显,但是孩子们很多会认为是里面的小球撞击造成的。
所以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拿出小鼓)我设计的第二个实验是在鼓面上放几粒小豆子,然后敲敲,观察鼓面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停止敲敲,发生什么现象。这个实验现象非常形象直观,大家请看视频(播放视频),鼓声一响,豆子活蹦乱跳,鼓声停止,豆子静止不动,用豆子来反应鼓面的状态,学生是非常乐于参与这个实验的,也能从这个实验体验出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第一、二次实验,把重点放在正面探究上,选择了皮筋和直尺和梳子,大鼓来制造声音,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三是从反面论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响大钹,如何使正在发声的大钹停止发声(播放视频)。(展示大钹)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在按住钹面的时候,还可以感觉到正在发声的钹面是在振动的,而牢牢按住钹面后,钹面不动,声音马上消失。学生从视觉触觉听觉三重感知上又一次验证了前面两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三个实验结束,同学们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在参与过程
中去体验,感悟,最终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实验之中表格的填写也是十分重要的,实验之后还要补充和完善表格的书写,这样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记录,使记录的内容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展示表格)
课堂的最后,全班同学大合唱国歌,引导学生用手触摸声带部位,最后得出我们发声是因为声带振动。
本节课为了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我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反面论证的实验: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马上停止发声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器材不够丰富。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只有直尺和牛皮筋这些简单的学具,它们的作用是一样,实验方法也很简单,实验现象也很明显,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实验,实验器材有待优化。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