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优化学校办学能力的实施办法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对外开放迈出了飞跃式的一大步,共向上海市教委申报并成功获批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我校教育代表团赴韩国、加拿大等国进行考察,亲身体验海外教育和文化,并且实地考察了海外办学模式和先进的办学成果,进一步充实了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
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公布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政策方向。为此,在“十四五”期间,我校应该抓住机遇,聚焦学校“十四五”规划要求,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依据教育部等八部门2020年正式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坚持内外统筹、提质增效、主动引领、有序开放,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在教育对外开放中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二)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推动职业教育更加开放畅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三)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鼓励开展中外学分互认、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力。
(四)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中的中国方案。扩大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与重要国际组织的合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对外合作交流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国际交流要充分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合作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国际教育培养质量有所提高。
具体目标有:
(一)加大国际合作办职业教育的力度,引入优质的国际职教资源。
(二)尝试与国际职业教育组织建立联系,把学校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辐射到国际中去。 (三)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积极推进互访交流、论坛等活动(含本市有关单位合作举行)。
三、工作任务
(一)认真组织学习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深刻领会国家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特别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拟邀请同类型的兄弟院校领导做一次专题讲座。
(二)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了解掌握兄弟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实行的经验,规范有序地维护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活动和项目落实,并向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分享交流成果和经验。
(三)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拓展合作渠道,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做好学分互认,吸引国际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与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合作,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对标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每年增加一至两所与国(境)外高校机构学分互认。为我校学生专升本或专升硕等模式提供更多渠道服务。
(四)积极创造条件,从短期项目入手,让我校学生安全地走出去,待全球新冠疫情可控之时,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冬令营或夏令营活动。对标年检指标,增加我校每年出国交流人数。同时,借助东方文化学院资源优势,努力开发全球学生市场,通过短期活动让部分全球学生走进校园。争取在分类评价指标中,国际学生人数和国(境)外培训项目有所突破。
(五)协助东方文化学院办好“长三角应用型高校‘中国故事’英语联赛”,对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保障举措
(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统领外事工作全局。在各项外事工作中,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坚决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拥护党的各项决定。统一思想,把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精神落实到我校每一项具体外事工作中,切实提升工作品质。
(二)加强合作联动。在我校教育国际化具体工作中,增强二级学院自身的主体地位作用尤为重要。着力提高二级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争取各二级学院都有特色专业可以做到中外升学衔接。鼓励和支持各院系与国外大学的相关院系签订院系合作协议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院互动、部门协同”的国际交流合作体制和机制。
(三)健全制度建设。根据我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和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类工作制度,落实和推进与国际交流合作相关的制度及文件的实施,为我校教育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人才观和引才观。完善学校国际交流处外事工作规范,充实外事人员队伍,为国际交流工作提供保障。
我校要把握机遇,面向“十四五”及2035,深入分析新时代上海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我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把握疫情对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带来的重大变化,科学研究和编制好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十四五”规划措施,引领和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上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