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把握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延伸

来源:好兔宠物网


如何把握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延伸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

在课堂知识的讲解中,教师一般不会仅仅局限于书本的框架体系,会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在实践中,我们要遵循适度原则。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把握好“度”,要恰到好处,防止失度。 一、把握好历史知识延伸的度

历史知识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根基。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稍作延伸,就能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商鞅变法》一课,很多教师都对“商鞅被车裂”一带而过,没有足够的重视。如果就此止步,就像一壶水,虽已烧到了99度,但仍未沸腾。其实,我们可以适当延伸引导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一场变革都会有阻力,甚至可能会有流血牺牲。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曲折前进的。知识延伸到此,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 再如《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地更透彻,更全面,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新航路开辟”的知识进行对比,那是必不可少的。在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除了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海外贸易外,甚至可稍带野史的补充,这都可以让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但是如果把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说成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这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却可能冲淡教材所强调的主题,也可能让学生对一个似是而非的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历史知识的延伸也要适可而止。

还记得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赛课活动,课题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备课时,我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设计了大量的问题,课件制作煞费苦心,对教材的逻辑体系也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自我感觉到时呈现的肯定是一桌让人回味无穷的饕餮盛宴,我的创新一定会得到专家评委的首肯。最后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仔细想来,还是在“度”的把握上有欠缺!有过多的视频音像材料,有过多的自以为层层深入的提问探究,缺少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度”的要求,信马由缰一节课,实际只能是过眼云烟、海市蜃楼。

二、把握好历史向现实延伸的度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制订具体的方针政策的镜子。在教学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非常频繁的,也是必需的,也要把握好度。

学习《南京大屠杀》一节,如果围绕初中教材的讲述,日军屠杀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屠杀对象之无辜,举世震惊;屠杀数目之庞大,惨绝人寰。这些内容,都在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教师在讲解时,完全可以深入浅出,把历史知识讲得有效到位。可以见好就收吗?似乎不妥!因为这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也是中日关

系中的难点问题。联系日本少数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现实,围绕中国力图一步步走向复兴的国情,组织大家讨论,启发大家思考,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马关条约》中有一条“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第一次在不平等条约中出现的条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条款的危害,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和启发,学生就会明白“这样会损害中国的民族工业”的道理。

当前改革开放中有招商引资,也存在外资品牌并购民族品牌的现象,和《马关条约》规定的情况是一样的吗?这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讲课时进行必要的延伸,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

一百多年前允许别人开厂,那是被迫的——主权丧失殆尽了呀;今天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完全自主——主权牢牢在握啊。列强当时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只是利用中国最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占领中国广阔的市场,转嫁国内的危机,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现在的招商引资,是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己。现在的对外开放绝不等同于一百多年前的丧权辱国。延伸到此,疑问也就烟消云散了。

历史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目标,紧扣教材,贴近学生,合理拓展,在确保高效的前提下,把握好“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开发区实验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