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好兔宠物网
《成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符合本单元的主题:“深读精思”。在品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品读,提高阅读的感悟发现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咀嚼品评,进而有所发现,提出问题并作比较辨析,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解

答。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唐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与此同时,季羡林兼治梵文文学,翻译出版了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迦梨陀娑的剧本《沙恭达

罗》(1956)和《优哩婆湿》(1962),并撰写有《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五卷书>译本序》《关于<优哩婆湿>》和《<十王子>浅论》等论文。

季羡林进入古稀之年后,他的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三、背景资料

论述成功之道的文章很多,对这一问题,每个人的体会也不尽相同。作为著名学者,作者对成功的理解其实很平常,这中间有许多体会是不用

细说的。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成功的各种因素,在充分的比较之下,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关“勤奋”的论述就更显得有说服力。

作者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出了对成功的独特见解:成功=天资+勤奋+机遇。其中天资和机遇都不能依赖,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四、资料链接

1.囊萤、映雪:据说晋朝车胤,幼时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夏夜捉萤火虫放入布袋,凭着萤火虫发出的亮光读书。后博学多通。晋代孙康,好学而家贫,于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

2.悬梁、刺股:悬梁,西汉人孙敬,好学,读书至夜不息。为不使自己瞌睡,用绳系住自己的发髻,悬于屋梁,坚持多年,后终成—代名儒。刺股,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愤读书,日夜不息。疲惫欲睡之际,以锥刺自己的大腿,驱除睡意,勤奋学习。

3.《进学解》:唐代韩愈的名篇。是韩愈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作品。文章采用主客问难的赋体形式,假借国子博士与学生之间就勤学成才、必有所用的问题展开一场问难,揭露朝廷不辨贤愚、压抑人才的事实,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文章幽默含蓄,妙趣横生,其中的一些话后来成为成语。

4.三种境界原词。 蝶恋花(一为《鹊踏枝》)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恋花(一作《凤栖梧》)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五、字词处理

浩劫( jié ) 日晷( guǐ) 言简意赅( gāi ) 兀兀( wùwù) 饶舌( ráo ) 阑珊( lán ) 言简意赅:话不多,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六、结构分析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

第二部分(第5-10段)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

功的关键。

其中,分为二层:

第一层(第5-8段),具体分析公式中的三个条件; 第二层(第9-10段)强调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就课文所涉及的诗词查看诗词全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