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艺产业调研
1. 该县(乡)以什么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如何?各产业的生产面积?
西湖乡以西湖龙井茶为主。
产业结构为种植业、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外销、收购。 龙井茶的生产面积主要集中在梅家坞、龙井村、满觉陇、灵隐等13个村,大约共5000亩左右,以梅家坞生产面积最大,占主产量的三分之一,龙井村群体种植面积达97%,近800亩高山茶地。 2. 从事各产业的人员数量与比例?
各村从事茶农人数90%以上,采摘茶叶2-3人/亩,炒制茶叶1人/亩,比例为2:1。
3. 各产业的机械化程度?设施栽培面积与比例情况。
西湖龙井能居于中国名茶之首,主要原于热锅(手工)炒制,按照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准规定,必须手工制作,手工炒制的茶叶外形、香气、叶底、都远胜于机器炒制。手工炒制与机械炒制的比例为7:3。
4. 各产业收入状况及人均收入?
全乡年产龙井茶2000担左右,一担约100斤。一年一亩地大约3-4万,一户家庭一般2-3亩地,人均收入2-4万。 5. 该乡是否有农业合作组织?如果有,其运转情况如何? 大部分茶叶公司,与其运转情况良好,去年收购价以400-3000/斤成交。
6. 该乡有多少人注册了农民信箱?
有10%的村民注册了农民信箱,来了解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 7. 各产业销售形式及其渠道?产业链长度如何?
1、集市贸易:将自己的茶叶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新产品单一,多为散装、初制茶。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也有贩运到外地集上的。
2、批发市场:一是茶叶企业众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二是茶产品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市场上交易的商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3、交易会:有展览会、博览会、展示会、订货会。以交流信息、展示产品、客户订货、结识朋友、宣传企业为主要目的。 4、茶馆销售:泡茶又卖茶。茶馆天地小,茶叶市场大。茶馆是销售茶叶的好地方。
5、商场专柜:方便顾客选购。
6、专卖店: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有的以散茶为主。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7、网上交易:产品必须标准化、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交货及时、结算有效。
8. 您认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阻碍在哪里?如何解决?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阻碍:1、产能过剩应该引起重 2、茶叶生产技术落后 3、茶叶生产分散 4、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滞后 5、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混乱。
如何解决:1、生产保特色。2、流通抓规范。3、消费重价值 4、文化存多元。
还有一些外地茶商打着“龙井”的品牌推销自己的产品,西湖龙井的名誉严重受损,2011收购时仅为1千多元,在梅家坞等地的市场价,可售出三千元甚至八九千元的高价,而稍后降至200~600左右的价格,带到西湖区销售,亦可卖1000~3000元左右。所以制定有关龙井茶基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很有必要。 杭州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是茶叶消费稳步增长。二是茶叶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茶叶产品趋向多样化。四是良种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五是茶树栽培技术向高效生态型发展。六是茶树有害生物防治向无害治理发展。七是高新技术不断引入。八是茶产业的现代化改造进程加快。九是茶保健产品开发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生长点。十是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关注。 9. 各产业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 电视,新闻媒体,网络,农民信箱
10. 您认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出路主要在哪里?
西湖龙井茶闻名遐迩,茶文化源远流长。龙井茶历来为风景名胜区域内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杭州的一块“金字招牌”。随着西湖综
合保护“三大工程”的实施和“申遗”工作的推进,保护好龙井茶品牌,发挥这一名特产的优势,尤其是发展以此为特色的休闲观光业,对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建设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以西湖龙井茶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坚持“观茶、品茶、购茶、兴茶”这条主线,不断延伸龙井茶的产业链,推进“休闲之都”战略。
对策一,积极保护,稳定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
一是保护面积。扎实做好龙井茶基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对龙井茶地进行现地测量和划区定界,明确龙井茶一级保护基地和后备基地及其各区块的面积,登记造册,制定龙井茶基地保护规划,绘制龙井茶保护基和后备基地逐块、逐点埋设标桩,设置标志牌。 二是保护环境。要以爱西湖、爱家乡、爱景观为主要内容,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农(居)民切实履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坚决制止和打击一切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对策二,超前规划,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科学区划。发展以龙井茶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必须着眼于茶区和景区的整体协调、茶产业与休闲产业的完美融合,进行通盘论证,合理布局,科学区划。从整体上衡量,应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这一中国茶文化展示场所为中心,向梅家坞、上香古道、龙井、满觉陇四个方向辐射延伸,形成不同类型、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梅花状休闲观光农业区块。
二是完善设施。以西湖区村庄(社区)整治建设为契机,加快农居点改造步伐,提高硬件建设标准,以景观化要求搞好农居和茶园面貌的综合整治,彻底改变“景中村”面貌,营造一种靓丽、宽松、怡人、洁净的环境。
三是整合资源。名胜区内特别是各村有一批已经建成、正在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如龙井山园、龙井御茶园、云栖渔竹、九溪垂钓俱乐部等休闲场所和各村现有的一些宾馆饭店、茶室及其它一些旅游商业网点,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配套硬件,改善功能,串珠成链,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集成优势和综合效应。 对策三,加快发展,走活永续开发茶产业的路子。
名胜区要在风景得到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特点和旅游休闲的需要,挖掘潜力,搞活区域经济,努力走出一条让龙井茶资源永续利用,并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路子。
明确政策导向,推进产业市场化。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继续放宽对个私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给予个私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放手发展从事与西湖龙井茶相关的个私经济,搞活市场经济。
加快创新开发,促进产品科技化。依托茶叶博物馆、省茶科所,筹建西湖龙井茶研究中心,引进人才,从适合人们休闲旅游及馈赠的需求出发,更替包装材料,创新包装形式,加强新品种的科技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重视对夏秋茶利
用的研究,使之成为茶农收入的新增点。
完善激励机制,推动茶文化产业化。要结合自然景观,加大挖掘力度,有计划地恢复龙井八景等历史人文景观,时机成熟时,推出龙井八景和乾隆问茶观光线,把山上的观光带动起来。同时,因地因时制宜,开办各类茶文化会展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