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2022高中语文会考答案

来源:好兔宠物网
安徽2022高中语文会考答案

1.对下列句子括号中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伏(清白)以死直兮(正确答案) D.固时俗之(工巧)兮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义:指多年;今义:确指三年或年龄为三岁。 B.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C.古今都指纯洁、没有污点。

D.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B.偭规矩而改错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正确答案) D.进不入以离尤兮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泮”同“畔”,意思是“边”;

B.“错”同“措”,意思是“措施、方法”; D.“离”同“罹”,意思是“遭遇”。 故选C。

3.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不吾知其亦已兮(判断句)(正确答案)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 C.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 D.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为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其亦已矣”的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矣”,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 故选A。

4.下列各句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正确答案) C.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B.“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断句错误,应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是四字骈句,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即“二二拍”。 故选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一。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词。“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正确答案) D.《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的一些情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错误,《楚辞》是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

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故选C。

6.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B.忳郁邑余侘傺兮 芳菲菲其弥章

C.固时俗之工巧兮 佩缤纷其繁饰兮(正确答案) D.进不入以离尤兮 匪来贸丝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同“措”,施行;“圜”同“圆”,圆形,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B.“郁邑”同“郁悒”,忧愁苦闷,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章”同“彰”,明显。 D.“离”同“罹”,遭受;“匪”同“非”,读为“fěi”,“不是”的意思。 故选C。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括号中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单选题]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正确答案)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静言思之”,静而思之。言:语气助词。“言既遂矣”,言: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不思其反”的“思”是料到的意思。“反是不思”的“思”是探究、想清楚的意思。

8.下列各句中括号内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自我祖尔,三岁食(贫)

B.土也罔极,(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贫”为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B.“二三”为数词作动词,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C.“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D.无活用,违反,违背。 故选D。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楚辞体”又称“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刘向收集屈原的作品而成的集子。(正确答案)

C.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D.《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是西汉刘向收集屈原的作品而成的集子”理解错误。《楚辞》收录的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故选B。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 忽:忽然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④忍尤而攘诟 攘:排斥 ⑤延伫乎吾将反 延:伸长,延长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皇帝的自称

⑦进不入以离尤兮 进:上朝做官,出仕 ⑧苟余情其信芳 苟: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⑤⑥⑧(正确答案) D.①③④⑥⑦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②本句意为: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忽”,迅速;

④本句意为:暂时忍受耻辱,为的是等待洗雪。“攘”容忍; ⑤本句意为:长久站立后我将反回。“延”,长久;

⑥本句意为:我打算回头转身。“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我;

⑧本句意为: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苟”表假设,指如果、只要。 故选C。

1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确答案) B.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C.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通假字的能力。 A.无通假字。

B.辟,同“僻”,幽静的,散发幽香的; C.圜,同“圆”,圆形; D.章,同“彰”,明显。 故选A。

1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回朕车以复路兮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单选题] *

A.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正确答案) C.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 答案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固”均为“本来”。

13.下列各组句子中,每组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岁亦莫止/竞周容以为度 B.于嗟鸠兮/宁溘死以流亡兮 C.匪来贸丝/何方圜之能周兮(正确答案) D.渐车帷裳/来吾道夫先路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莫”同“暮”,晚。 B.“于”同“吁”。

C.“匪”同“非”,不是/“圜”同“圆”。 D.“道”同“导”,引导。 故选C。

14.下列句子括号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怨灵修之(浩荡)兮 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恐(美人)之迟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偭规矩而(改错)

D.(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惟草木之(零落)兮(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单选题] * [ A.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浩荡:古义,荒唐;今义,①水势大;②形容广阔或壮大。

B.至于:古义,至,到达;于,介词,引进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美人: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今义,美貌的女子。

C.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

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D. 兄弟:古义今义均指:哥哥和弟弟。 零落:古义今义均为:树木凋零散落。 故选D。

15.下列句子中,括号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怨灵修(之)浩荡兮(正确答案)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长太息(以)掩涕兮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忍尤(而)攘诟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驰椒丘且(焉)止息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以:连词,表目的,来/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C.而:连词,表顺承/而:连词,表并列。

D.焉:句末语气词,无实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故选A。

16.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夙兴夜寐 ②三岁食贫 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④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⑤鸷鸟之不群兮 ⑥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⑦固前圣之所厚 ⑧哀民生之多艰 [单选题] *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正确答案)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②⑤/③⑦/④/⑥⑧ D.①⑧/②/③⑦/④⑥/⑤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 ②贫: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③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

④贰: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 ⑤群:名词用作动词,合群。

⑥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⑦厚:形容词用作动词,推崇、赞许。 ⑧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悲哀。

①⑥名词作状语;②形容词用作名词;③⑦形容词用作动词;④数词用作动词;⑤名词用作动词;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A。

17.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秋以为期 B.恐年岁之不吾与 C.不吾知其亦已兮 D.肇锡余以嘉名(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秋”作“以”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以秋为期”。

B.宾语前置句。代词“吾”作谓语动词“与”的宾语,正常顺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

C.宾语前置句。代词“吾”作谓语动词“知”的宾语,正常顺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D.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以嘉名”修饰“肇锡余”,正常顺序为“肇以嘉名锡余”。

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D。

18.下列词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哽咽(yè) 遗(wèi)施 否(fǒu)泰 络绎(yì) B.伶俜(pīnɡ) 磐(bān)石 窈(yǎo)窕 公姥(mǔ)

C.白鹄(hú) 赍(jī)钱 彷(pánɡ)徨 龙幡(fān)(正确答案) D.葳蕤(ruí) 鲑(ɡuì)珍 踯(zhí)躅 晻晻(yǎn)

答案解析:A项,“否”应读pǐ;B项,“磐”应读pán;D项,“鲑”应读xié。故选C。

19.对下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①虽与府吏要(约定) ②可怜体无比(可爱) ③再拜还入户(又拜一次) ④谢家来贵门(辞别) ⑤多谢后世人(感谢) ⑥便言多令才(美好) ⑦始适还家门(适逢) ⑧留待作遗施(赠送) 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⑦⑧

D.①②④⑥⑧(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③“再拜还入户”意思是“拜两次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再拜”意为“拜两次”。

⑤“多谢后世人”意思是“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谢”意为“告诉,告知”。 ⑦“始适还家门”意思是“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适”指出嫁。 ①②④⑥⑧解释正确。 故选D。

20.“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根据语境可译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下面句子中的“相”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

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负 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 [单选题] * A.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正确答案) B.①③⑤/②④⑦/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

答案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⑤都是第一人称,我; ②③⑥⑦都是第二人称,你; ④⑧⑨是第三人称,他,他们。

故正确分类为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 故选A。

21.下面句子中不含“互文”现象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句子中不含‘互文’现象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手法。首先了解“互文”的定义,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应为“条条树枝片片叶子互相覆盖连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应为“燕赵韩魏之收藏经营”;“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应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

B.《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在汉代,每月的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正确答案)

C.《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公姥”在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句中专指“婆婆”;古代的“舅姑”也是指公婆。

D.“乐府”本指古代音乐机关,汉武帝时设立,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官署,除将文人诗章制成乐曲演唱外,兼采集民间诗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的诗(包括民间采集的和文人创作的)称为“乐府”,于是它又演变为一种诗体名称。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 错,“下九”应指“农历的每月十九”。 故选B。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时人伤之 伤:哀悼 B.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 C.留待作遗施 遗:遗留(正确答案) D.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答案解析:C.“留待作遗施”意思是“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遗”,赠送,施舍。 故选C。

24.对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B.汝岂得自由 古今意义相同,不受限制(正确答案)

C.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诗中指挨在一起 今义:主要指运输事业 D.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B.“汝岂得自由”中“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故选B。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我有亲父母 B.昼夜勤作息 C.伶俜萦苦辛(正确答案) D.便可白公姥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偏义复词的理解能力。 C.“苦辛”不是偏义复词,这里即“辛苦”。

A.“父母”意义偏在“母”上,这里专指“母亲”。 B.“作息”意义偏在“作”上,这里专指“劳作”。 D.“公姥”意义偏在“姥”上,这里专指“婆婆”。 故选C。

2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乐府”是汉代以来朝廷设立的主管音乐的官署,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B.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社会性和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

C.形式上,汉乐府以五言为主,为以后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D.《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错误,应该是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故选D。

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正确答案)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共事:古义,在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处分:古义,处理、处置;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B.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C.徘徊:古今意义相同,都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络绎:古今意义也相同,都指“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D.交通:古义,交叉勾连,这里指挨在一起;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故选C。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吾今且报府 四体康且直

B.阿母为汝求 为击破沛公军(正确答案) C.君既若见录 腰若流纨素 D.于今无会因 因求假暂归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均为介词,替。

A.副词,将要;连词,并且。 C.代词,如此;动词,像。 D.名词,机会;连词,于是。 故选B。

2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日中,又名日正、中午,表时间,即中午12点,是一天的太阳正中之时。(正确答案)

B.鸡鸣,古代记时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时辰,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夜里1点至3点。

C.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聚会的日子。 D.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答案解析:A.“即中午12点,是一天的太阳正中之时”错误,“日中”指中午太阳仰角最大时,不是中午12点。 故选A。

3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鱼凫(fú) 咨嗟(jiē)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B.喧豗(huī) 砯崖(pīng) 吮血(shǔn) 黄鹄(hú) C.崔嵬(wéi) 峥嵘(zhēng) 栈桥(zhàn) 万壑(hè) D.猿猱(náo) 秦塞(sè) 扪胸(mén) 抚膺(yīng)(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D.“秦塞”的“塞”读作“sài”。 故选D。

31.下列每组句子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开国何茫然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 参、井:均为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蜀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与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正确答案) 青泥何盘盘 盘盘:盘旋曲折的样子 C.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用作使动,使……凋谢 不与秦塞通人烟 塞:阻塞

D.以手抚膺坐长叹 抚膺:抚摸着双腿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危”,高;

C.“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D.“抚膺”,抚摸着胸。 故选B。

32.下列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拘于时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正确答案) C.以手抚膺坐长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险也如此 吾其还也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第一个“于”,介词,表比较;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 B.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C.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介词,因为;

D.第一个“其”,代词,代指蜀道;第二个“其”,副词,表祈使,还是。故选B。

3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西当太白有鸟道 B.所守或匪亲(正确答案) C.猿猱欲度愁攀援 D.可以横绝峨眉巅

答案解析:B项,“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故选B。

34.下列括号中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正确答案) C.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

答案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B项,“然后”,古义是两个单音节的词,解释为“这样以后”。今义是一个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故正确选项是B项。

35.下列对《蜀道难》中有关知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化用了古代有名的五力士开山的传说。

B.“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百步九折”是说在极短的路程里,就要转许多弯。(正确答案)

C.“扪参历井仰胁息”句中的“参”“井”都是星宿名,与《赤壁赋》里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一样,都是古人对星宿的分野。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中的“锦城”指“锦官城”,它是成都的别称。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能力。

B.“‘百步九折萦岩峦’句中的‘百’‘九’都是实数”说法错误。“百”和“九”都是虚指不是实数。 故选B。

3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雄飞雌从绕林间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及特点,然后分析所给选项,选出答案。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以及被动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D项,“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宾语前置句,“胡为”应为“为胡”。 其余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加省略句。 A项,“号古木”应为“(于)古木号”。 B项,“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之)”。

C项,“绕林间”应为“(于)林间绕”。 故选D。

37.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东南形胜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B.有三秋桂子 三秋:三年(正确答案) C.杜郞俊赏 俊赏:快意游赏 D.清角吹寒 吹寒:在寒风中吹响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三年”错误,指农历九月。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句意:秋天桂花飘香。 故选B。

38.下列括号中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归去)凤池夸 B.钱塘自古(繁华) C.参差十万(人家) D.烟柳(画桥)(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归去”,回去。

B.“繁华”,指繁荣热闹。 C.“人家”,住户。

D.“画桥”,古义:雕饰华丽的桥梁;今义:画桥梁。 故选D。

39.下列关于句子所用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写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一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三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逐层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杭州城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正确答案)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好景”表面上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上代指地方长官的好政绩。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C.“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城内近景,“参差十万人家”是城外远景。应是: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 故选C。

40.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朝,形成于隋唐而极盛于宋代,故又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九字以下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晏几道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秦观、周邦彦、陈亮等。(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秦观、周邦彦”错。秦观和周邦彦以婉约见长。 故选D。

41.下列对《望海潮》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十分巧妙。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D.“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诗句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是正确的,但没有批判市民的穷奢极侈。 故选D。

42.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B.自胡马窥江去后(正确答案)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中,“凤池”,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A.“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胡马”,借代。句中代指金兵。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

D.“护田”“排闼”“送青”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拟人化,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故选B。

4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正确答案)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者卿。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多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错误。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故选C。

44.下列每组句子中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开国何茫然 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 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分别为蜀、秦二国的分野(正确答案)

青泥何盘盘 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C.使人听此凋朱颜 调: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不与秦塞通人烟 塞:阻塞

D.以手抚膺坐长叹 抚膺:抚摸着双腿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47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它随时代而演变, ,生生如昨,出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它培养了我们的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 、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 ),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 的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仅2018年网络新媒体发表的诗歌近亿首,但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比例偏低,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注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危乎高哉”意思是“多么高峻啊”,“危”,高。

C.“不与秦塞通人烟”意思是“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D.“以手抚膺坐长叹”意思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抚膺”,抚摸着胸口。 故选B。

4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接连不断 彬彬有礼 交口赞誉 交相辉映 B.绵延不绝 落落大方 交口赞誉 各有千秋 C.绵延不绝 彬彬有礼 脍炙人口 交相辉映(正确答案) D.接连不断 落落大方 脍炙人口 各有千秋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绵延不绝”用在此处更符合后文“生生如昨”的语境。②彬彬有礼:文雅有礼貌。落落大方: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不拘谨。语境是讲待人的,所以用“彬彬有礼”更恰当。③交口赞誉:异口同声地称赞。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前一个强调称颂者多,后一个强调受赞誉者本质好,同时“交口赞誉”与前文主语不搭配。根据语境,文章说的是中国优秀诗歌本身之美,所以“脍炙人口”更符合。④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各有千秋: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此处谈的是两者的关系,并非讲各有特色,所以用“交相辉映”更合适。故选C。

4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 B.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正确答案) C.近年来,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是经久不衰的诗歌 D.近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了经久不衰的诗歌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

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由“因此”前面的内容“中国诗歌易于传诵”以及与人们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可知,“因此”后面的内容最好是“诗歌”开头,排除C、D。从语言的简洁流畅而言,B项的“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A项的“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更好,所以排除A项。故选B。

4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单选题] *

A.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

B.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

C.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

D.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50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___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更是罕见”与“比较普遍”两个句子的语序不当,“更是”应放在后面;由此排除B、C项。二是“关怀”与“人民生活”搭配不当,“人民生活”与“关心”搭配最为恰当,由此排除A项。故选D。

4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正确答案) C.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答案解析:本题中,第一空:“悠然自得”指悠闲舒适,从容自在;“自得其乐”指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文中强调诗让人们从中得到“乐趣”,用“自得其乐”恰当。第二空:“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根据文中的“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可知,此处强调“地位”平等,用“平起平坐”恰当。第三空:“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指当作另外的情况来看待或处置。文中强调“另外的情况”,用“另当别论”恰当。第四空:“晨钟幕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文中与“长久岁月”相对,用“一朝一夕”恰当。故选B。

4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前文的话题是“诗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A、B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底蕴”,故选D。

5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正确答案)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53小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___________,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___________,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

凡有井水处,皆能颂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___________。他的词多反映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下层人民的悲欢离合,笔法细腻,感情深挚,雅俗共赏,每每流传甚广。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___________,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与后面的宾语不搭配,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是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是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故选C。

5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并驾齐驱 各有千秋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B.双管齐下 各有千秋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 C.并驾齐驱 平分秋色 望尘莫及 自怨自艾(正确答案) D.双管齐下 平分秋色 望其项背 妄自菲薄

答案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先看第一空:“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双管齐下”本指画画儿时两管笔同时并用,比喻从两方面同时进行。语段强调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之与传统文学不分高下,应选用“并驾齐驱”,据此排除BD两项。

再看第三空:“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语段强调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是帝王将相赶不上的,应选用“望尘莫及”,据此又排除A项。

另外两组成语:“各有千秋”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文中借此说明慢词地位之高。故选用“平分秋色”。“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自怨自艾”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文段中,想借此表现爱情缺失的女性之前的做法。 故选C。

5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正确答案)

B.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C.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贡献一样

D.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

答案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结合整个语段来看,此处应是强调“柳永于词的贡献”,而非“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据此排除C项。

另外,文段中“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用来与“柳永于词的贡

献”作类比的,应紧跟其后,据此排除BD两项。 故选A。

5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B.柳永也许是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C.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

D.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4-56小题。

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

首先,他们为爱情而献身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但真正为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却________,特别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渴望爱情,但往往面对困难和阻碍就会_____。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用他们的生命、热血和义无反顾的执着,谱写了一曲爱情壮歌。

其次,主人公反抗礼教的巨大勇气和行为极具意义。虽然他们夫妻恩爱,但是焦母偏要以一己之好恶拆散二人,礼教的荒谬性、片面性可见一斑。夫妇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萌生反抗之念,而是试图________妥协。但礼教并不体恤他们,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其兄长逼迫她另嫁他人。二人的爱情无处可托,最终他们走向了死亡。他们用生命进行的反抗实现了对爱情的生死不渝,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________。

再次,《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生存世界的深度,不亚于哲学对人类的存在的沉思。它形象地描绘了焦、刘殉情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些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背后的历史文化弊病,展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噬人的本质。 答案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也许是”应该修饰“第一次”,所以应将“第一次”放在“也许是”的后面,据此排除BC两项。

二是成分残缺,“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所“诉说的苦闷幽怨”是柳永的笔表达的,所以应在“她们”前加介词“为”,据此排除A项。 故选D。

5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B.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C.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正确答案)

D.《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答案解析:54.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语序不当,应将“最长的”放到“叙事诗”之前;二是“讲述了焦仲卿……”成分残缺,可在“讲述”前加“《孔雀东南飞》”。 A.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 B.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

D.“《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结构混乱,前一句还没有表述完,后一句就另起话头。

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故选C。

5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

B.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正确答案)

C.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D.后人因为他们的勇敢反抗而赞叹不已,并深受鼓舞。

答案解析:5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首先看语境,前面概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由后文“首先”“其次”“再次”后面的内容可知,这三部分主要讲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反抗行为的现实意义。括号里的句子应该起到过渡作用,由二人的故事过渡到二人行为的现实意义。 然后分析四个选项。

A.“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仅是对前面故事的概括,与下文的现实

意义不衔接。

C.“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也是对前面的概括,与后文不衔接。 D.“后人……”和上文二人的内容不衔接。

B.“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这一表述更能承上启下。 故选B。

5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寥寥无几 束手束脚 谋求 流露 B.微乎其微 束手束脚 追求 流露 C.微乎其微 畏葸不前 追求 暴露

D.寥寥无几 畏葸不前 谋求 暴露(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阅读《诗经》,是经年已久的爱好,且阅读的热情并不随时光流逝而消退。阅读的理由很简单,我——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小女人,从少女时就有轻轻的怀想,渴慕做一名布衣乌鬓的古代女子,在打湿了花朵与衣襟的月色下,安静而忧伤地等候可以带给自己幸福的良人。每当那些神秘而优美的诗名顺流而下,御风而来,我的心幕上便恍若上演着尘封已久的往事。

那是一场轻快且世俗的爱恋,在关关雎鸠的应和中,美丽的女子不再漫步云端,她美目四盼,唇边带笑,长发飞扬,裙裾飘飘,于清风流水中驾一叶扁舟,采几束荇菜,女子灵动的指尖流淌着醉人的光阴。当夏日淡黄的荇莱花堆满船舱,女子的笑容吸引着斯人。一低头,便可听见心灵深处悠远的回响,那是斯人在叹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时,他尚不知在日后绵长的思念中,女子的倩影是如何一点点蚕食他的睡眠,更不知当他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之时,星夜中另一颗因爱而纤弱的心,也彻夜难安。

答案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寥寥无几”,形容为数很少,没有几个。“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这里说的是为爱情献出生命的人很少,应选“寥寥无几”。

第二处,“束手束脚”,形容做事顾虑多,不敢放手去干。“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这里说的是人们不敢追求爱情,应选“畏葸不前”。

第三处,“谋求”,设法寻求。“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也特指向异性求爱。这里说的是想方设法妥协,应用“谋求”。

第四处,“流露”,(意思、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根据语境“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

显露出来,应选“暴露”。 故选D。

57.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B.“今天下午又要考试了,——快看,那边发生了一场车祸!”赵明明喊道。 C.他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精力旺盛——是最好的班主任人选。

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8-60小题。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答案解析:5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与文段中的破折号均标示解释说明。 A.标示插入语; B.标示话题的转换。 C.标示总结上文。 故选D。

5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王囚之,论为城旦 论:定罪。

B.其雨淫淫 淫淫:雨水连绵不断的样子。 C.宿昔之间 宿昔:旦夕,形容时间短。

D.旬日而大盈抱 旬日:半个月,即十五天。(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半个月,即十五天”错误,译为十天。句意: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 故选D。

5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B.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C.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正确答案)

D.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答案解析:5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遂”为连词,承接前面原因,应该和后面句子在一起,排除B。 “曰相思树”是“号”的内容,不需要断开,排除D。

“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是“谓”的宾语,不需要断开,排除A。

句意: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 故选C。

60.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本文讲述了韩凭妻不慕富贵,忠于爱情,跳台自杀的故事,故事曲折动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本文讲述了韩凭夫妇坚贞不渝的爱情,歌颂韩凭妻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慕富贵的高贵品质。

C.本文通过写韩凭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从侧面揭露了宋康王之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D.结尾写韩凭夫妇的墓上长出相思之树,夫妇化鸟,手法虽与《孔雀东南飞》结尾不同但表达的愿望和情感一致。(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手法虽与《孔雀东南飞》结尾不同”错,本文结尾和《孔雀东南飞》结尾手法是一样的。《孔雀东南飞》结尾以鸳鸯和鸣作结,使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鸳鸯和鸣,虽然造就了和谐宽松的情境,但是带给读者的不是喜悦,而是深沉的哀痛与遐思。 故选D。 参考译文:

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安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变成的。 现在睢阳有韩凭城。韩妻何氏作的歌谣至今还在流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