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证之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6道
图1 图2
问题: 你认为该教师的介入的时机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该教师的介入时机是正确的。 教师可以在以下情况中介入幼儿游戏: (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 当幼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游戏、如何去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引导幼儿开始游戏的关键。案例中教师在幼儿发呆时,教师指引幼儿去娃娃家游戏,时机恰当。 (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 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教师可用游戏口吻自然地制止幼儿的干扰行为,并提出活动建议。案例中的西西出现了不礼貌的语言,如“怎么那么贵,不行!臭佳佳!”教师就及时介入。 (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 这时教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技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仍然做不出饮料,教师引导佳佳可以拿杯子代替,于是将“新鲜”的柠檬果汁递给西西,使游戏得以继续。 (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 教师可以作为游戏同伴介入游戏给予儿童示范,或者让幼儿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以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拓展游戏。案例中的教师帮助西西买到了价格合理的果汁。 综上所述,材料中教师的介入时机是合理的。 【题目3】 3.材料: 小森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森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因此,他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 问题: 请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角度,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小森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 【参考答案】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小森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有: (1)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 家庭的情感气氛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极大的影响。愤怒和惩罚笼罩着的家庭,容易“创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如果家长本人具有攻击性,经常使用家庭暴力,为孩子提供攻击行为的原型,更容易教会孩子相应的行为。材料中的小森的妈妈对他百依百顺,而爸爸却是非常粗暴,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小森出现攻击行为。 (2)榜样和强化 电视上的攻击榜样能增加儿童的攻击行为。另外,父母的暴力行为也为儿童提供了榜样。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材料中爸爸非常粗暴,无形中给小森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3)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实现目的和满足需要时的情绪状态。材料中,“幼儿园里,小森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如果这时小森得不到玩具,就会受到挫折,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小森的攻击行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导致小森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小森的妈妈对他百依百顺,过分溺爱,从而导致其任性,而小森的爸爸过于粗暴,导致其模仿粗暴行为而产生较强的攻击性。而任性和攻击性强是导致小森不合群的主要原因。 【题目4】 4.材料: 鹏鹏画画时,乐乐说去动物园看到了长颈鹿,鹏鹏说他也去过。于是鹏鹏画起了长颈鹿(如下图),他把长颈鹿的脖子画得特别长。随后鹏鹏看到旁边的小朋友在画汽车,于是他也画了汽车。最后纸上画满了奇形怪状的东西,他觉得很满意。 问题: 分析材料中鹏鹏想象的特点以及分析的依据。 【参考答案】 材料中鹏鹏的想象具有以下特点:想象具有夸张性;想象无预定目的,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依据: (1)想象具有夸张性。材料中鹏鹏听到他的好朋友乐乐说去了动物园,他也说他去了动物园,说明他将现实与想象混淆了。他将长颈鹿的脖子画得特别长,夸大了长颈鹿的脖子。
以上两点均体现了鹏鹏想象具有夸张性。 (2)想象无预定目的,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材料中鹏鹏看到旁边的小朋友在画汽车,于是他也画了汽车,说明鹏鹏容易受他旁边小朋友的影响,体现了他想象无预定目的,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3)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鹏鹏最后一张纸上画满了奇形怪状的东西,有长颈鹿、小汽车等等,没有明确的主题,内容零散,体现了他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于他画一张奇形怪状的东西,鹏鹏感到很满意,说明他画画的过程是很愉快的,体现他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题目5】 5.材料: 请结合图片与材料回答问题。 小班小朋友小华起初有低热(38℃左右)、困倦、头痛、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症状。1—2周之后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米粒大小;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疱疹,不疼不痒;臀部或膝盖偶尔出现米粒大疱疹,不疼不痒。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如下图) 问题: 小华小朋友的症状属于什么疾病?该疾病的症状是什么?应如何预防? 【参考答案】 由材料中小华小朋友“1—2周之后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尔出现米粒大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等症状可知,其属于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和春秋季是流行的高峰期。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该病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 该疾病表现包括以下方面: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或溃疡;手、足、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针对该疾病的预防措施是: (1)及早发现,加强消毒工作,隔离病毒,对接触者进行隔离检疫; (2)培养幼儿养成勤洗手、餐具专人专用等卫生生活习惯;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4)定期对幼儿玩具教具、个人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相关预防措施; (6)加强幼儿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题目6】 6.材料: 户外活动时(如下图),陈怡鑫哭着过来对张老师说:“老师,宋程宇抢走了我的小树叶……”张老师安慰她说:“不就是一片小树叶嘛,再去捡一片吧,不要哭了。”陈怡鑫伤心地说:“我本来有两片树叶,一个叶妈妈,一个叶宝宝,可是他抢走了叶妈妈,把它撕坏了,叶宝宝都哭了。” 问题: 从思维的角度,分析材料中陈怡鑫小朋友的思维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材料说明判断的依据。 【参考答案】 材料中陈怡鑫小朋友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拟人性、经验性的特点。 依据: (1)形象性。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的表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材料中陈怡鑫只认他自己的,说明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2)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作人。材料中陈怡鑫小朋友将树叶当成叶妈妈、叶宝宝,还认为叶宝宝哭了,这都说明他将叶子赋予了生命,体现了拟人性的思维特点。 (3)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材料中陈怡鑫小朋友说“叶妈妈”抢走了,并被撕坏了,“叶宝宝”哭了,这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认为离开妈妈,宝宝都会难过,这体现了思维的经验性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