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豆读书笔记300字_读后感_模板
小豆豆读书笔记300字(一)
相信看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羡慕小豆豆的童年,我们成年人也一样,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这段时间阅读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感慨颇深。
本书透过小豆豆快乐的童年生活,我们隐约之间地看到一位睿智的校长创办了快乐的巴学园:在这里,校门是葱葱郁郁的大树;在这里,教室是一节节奇特的电车;在这里,孩子便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孩子的童趣而创造出来的。
巴学园不仅在上课的方式上和一般的小学不一样,它的音乐时间还非常多。对音乐的学习,有各种方法,在巴学园,每天都有学习”韵律操”的时间。韵律学的创始人是道格拉斯,这是他提出的一种特别的节奏教育,……韵律学是让身体的组织结构更加精巧的一种游戏,它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开动心灵的游戏,是让心灵和身体理解节奏的游戏。做韵律操会使人的性格也富有韵律感,富有韵律感的性格是美好的,强大的,能够温和地顺应自然的法则。(99-104页 韵律操)
散步、韵律操、音乐课在光滑的地板上涂画,孩子们多么喜欢这些方式。
散步时,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油菜花、樱花……也知道了油菜花为什么要开花以及雌蕊和雄蕊的有关知识。
独特的韵律操中孩子们用心去听,用心去领会音乐,这种方式帮助精神、肉体达到和
谐,从而唤醒孩子们的想象力,促使孩子们的创造力。
在巴学园的音乐课上,孩子们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尽情涂鸦。经过了在学校的尽情涂写,他们以后从来不会在别人家的围墙或者地板上乱写乱画。因为音乐课上完后地板涂画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将它擦去,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孩子明白清理的不容易。
在这里,孩子们学到的岂止是知识那么简单!
小豆豆读书笔记300字(二)
读完《窗边的小豆豆》,我最喜欢的人是小林校长,他把孩子像大人一样尊重,他是一个真正爱孩子、对孩子有耐心的人。
小林校长是一个尊重孩子的人。小豆豆的钱包掉进厕所里了,她在用长勺舀钱包的时候,校长问她:”你在做什么?”小豆豆说:”舀钱包。”小林校长只说了一句:”舀好之后把他们都放回去。”要是换成别的大人,一定会走上去训斥他,认为他在做一件蠢事,并且决不相信小豆豆能把这些东西放回去。小豆豆没有辜负小林老师对他的信任,把这些垃圾清理的干干净净。其实小孩是很能干的,不像大人想的那么无能。
小林校长也是一个对孩子特别有耐心的人。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的时候,林校长听小豆豆讲了整整四个小时的话,那些话在大人们看来都是一些没有用的废话,而小林校长竟全神贯注的听并且也没有露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甚至连哈欠都没打。如果是别的大人听小豆豆的这些话,很少有人能听的进去,也很少有人能像小林校长一样那么了解孩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小林校长一样了解孩子、关爱孩子、宽容孩子,那么我们孩子的世
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教海漫记》读后感
官屯中学 曹营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
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
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
这几天,我再次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读着读着,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
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
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读后感
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受几千年来历史文化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行为准则,无形中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觉来观察我们自己。
契约,指的是两人以上相互订立的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契约精神,则指由契约的订立而生发出的一种契约负责的精神。契约精神提倡的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并且被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规则。
没有契约,就没有文明;没有契约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但愿当代社会中得自然人和企业公民能把契约精神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没有契约就没有信用,也就没有和谐!
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人,不会获得别人和团队的尊重的,更不会成为企业最器重的人;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企业是不会赢得员工和客户的认可和尊重的,更无法获得顺利的发展。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国家,是无法成为大国的。
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哪怕你十分普通,也会成为企业、团队最需要的人,最受尊重的人,当然也会成为最成功、最受欢迎、最优秀的人。一个有契约精神的团队必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树立起规则意识,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享有权利;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懂得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想问题;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诚信自律,忠于企业;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将契约精神落实到细处;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看中工作结果,懂得没有结果的契约无异于一张废纸;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员工,就要与团队成员合作互助,让企业成为一个伟大的契约团体。
本书意在唤醒员工朋友心中潜藏的契约精神,并将其付诸实践,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
时收获自己的辉煌事业。
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中的契约精神,就是内部成员之间拥有一种心理契约习惯,愿意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做到这一点,则管理就是一种习惯而已,十分简单顺畅;企业与社会各机构之间的契约精神,若均能遵守即成的规则或契约,则社会真正会和谐。
契约精神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而心里契约更是管理团队最好的凝聚剂,能激发出强大的团队激情和动力!当然,在当今这个发展创新的社会,我们的企业不仅需要契约精神,更需要创新精神,不断打破不符合社会发展及公司实际的旧有规则,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需要这种契约精神。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客户与公司之间都需要有这种内化为意识对契约的尊重。有了他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真诚与诚信,我们不会再被虚伪和欺诈烦恼。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份信任和守信,诚信就会感染整个社会,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很简单:我说了,一定要到,你说了;我相信你! 读二月河《雍正皇帝》有感
杨显立
断断续续,读完《雍正皇帝》,看完此书,有几个第一,是以前自己未做,一是第一次用kindle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书,虽然买它也有好几年了,但之前每次都是看个开头觉得好看就去买实体书去了,实体书的感觉胜于电子书,有时周末无事时,便想跑新华书店走一遭,看看有什么书自己想买想看的,这么完整地用kindle看完他的三部,还是头一遭;二是第一次看写帝王的小说,以往比较排斥此类书籍,一者觉得他是写历史,都有臆想成分,没得个想象力断不能写出个曲折迂回,二者觉得他离自己远,没接我的地气。有这二
个原因,倾向于看点武侠玄幻之类。直至2011年闲暇之余看过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张之洞、杨度,才发觉写这种题材的书原来可以这么精彩吸引人,原来作者也是要掌握多少史料才能真真假假写出故事。由此也改变了自己以往不喜看写历史题材之类书籍的看法;三是第一次看完之后写点感悟,前不久加了系统同事们做的微信公众号,看他们写的读后感,甚是佩服,佩服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看书,读后有感记之以文,而我这二者较缺,看闲书还行,如能碰到自己喜欢的书便可囫囵吞枣一口气读到底,好像断了这口气自己便接不上一样,而看不对胃口的便是断断续续任其闲置至凉,至于正儿八经写读后感,也是少有的事情(随手写过一篇读维特之杂感),有时看完后很有感觉想法,也想来个东施效颦写个读后感,又想自己感觉淡了再写,或想多揣摩一下再写,然后便不了了之。现想,不如从现在开始,来写一个,为以后开个头。--闲聊至此打住,切入正题,不然本就断断续续看这书,感觉又断了,现也随手写之。
1.此书是否值得一读?想拿他与我读唐浩明的《曾国藩》的过程做比较。读后者是大学室友所荐,刚看开头时没感觉,后面渐入佳境,读之欲罢不能,直至看完一罢方休,回味久久。而看《雍正皇帝》,断断续续看之,几次欲弃之,可闲暇时不知看啥而又重新读起,尤其是看完第一部后,感觉更是如此,恰如一”鸡肋”,看之无甚味,弃之又可惜。两相对比,结论已出:值得读一下,但吸引力不高,写得精彩的,是第一部分《九王夺嫡》。后面没啥意思了。
2.君臣均难做,各有各的苦。雍正为皇前,可谓一孤臣,做实事,求实功,贵为阿哥,办事且不易,受制于诸多束缚?何况其他等闲臣工乎?何谓孤?直取皇帝意向,只图本朝利益,为立功,须得孤身前行排除万议方行。再如田文镜,皇帝封之模范总督,在河南推行新政,亦受地方其他官之百般刁难设阻碍,受其他同僚嫉妒参奏,其虽行事急功近利,但也一心为公,幸得雍正皇帝之保全,否则难以善终,不被别人参死气死才怪?这说的是孤臣之苦;再说谋臣,如张廷玉,先后在康熙和雍正为相,可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却
也是小心翼翼,谨言得很,弟弟张延璐因科考欲行舞弊之事被斩无能为力,其得意门生被以朋党之名而落,也是没得周全办法,位居权位,每天可以说是超负荷运转,有次竟然饿倒在皇帝面前,等等,类似人还有方苞,伴君之侧,也是不易也;再说能臣,最典型如年羹尧,胜仗而归,得意忘形,被雍正除之,未得善终。再说为君,雍正上位后,可说是勤政,阅不完的折子处理不完的事,要防兄弟夺位子,又想立功创事业,可谓是劳劳累累担惊受怕。所以,如要在其位谋其政,无论职位高低,均是不易也,古今亦然,不单现今有为官不易之像。
3.皇权之争异常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雍正皇帝》第一部书名《九王争嫡》,明显突出了该书的主题,皇位争斗,先是太子党与八王党,胤禛(雍正)初随太子,向外显露并无为帝之图(实则与十三阿哥是一个团伙的),直至太子被囚,其心逐渐浮出水面,皇位之争转为了允禛与八王,至康熙驾崩之夜,斗争集中爆发,终由胤禛登位。争斗的残酷,从以下几个方面明显可以看出:()阿哥之间明里和和睦睦,背后试图暗杀者有之,想着借助妖道害者有之,千方百计阻挠对方做成事业者有之,可谓是各有各的心思和算盘,方法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允禛之所以成为雍正登位,有几关键因素(不谈他自身的优势):一是得皇上喜欢。胤禛通过做事有业绩,还有并无明显党派痕迹,赢得康熙之心(康熙担忧手足相残),肯定是最为重要的,康熙的一系列部署,都是为其登位做了安排,如将胤祥囚禁就是保护,在夺权之夜让其出来一掌关键兵权,再如驾崩之夜首先召集胤禛让他先行一步部署动作,而将八王党的阿哥全部召集在自己面前不准出宫无法动作,纵有本领也无法施展也。二是身边有好的谋臣。书中的邬思道(好像是虚构的?),虽为残疾,但精通帝王之学,判断时事,揣摩圣意,谋划做事时总能精准判断,从而帮助胤禛未走偏道。反观八王,虽有谋臣,看事物看长远总是差人一步,未能发挥好参谋的作用。三是得有兵权。胤禛虽未直掌兵权,但有十三阿哥胤祥,允祥号称”侠王”,带过兵,驻扎在皇宫周围的啥大营里,很多都是他的老部下,虽被囚禁多年,但在夺权之夜放出后立即到大营里夺得兵权,率兵包围皇宫,这是非常关键,否则就算胤禛被宣为帝,如兵权在他手,则可能被直接除之也。
其余原因略为不表。胜者登基,胤祥也始终得雍正厚爱,死后得到各种殊遇,手下李卫亦官运亨通;败者如八王九王十王,最终被除之,被幽禁,不得善终也。如八王登位,对立者亦然得相同结局。
4.世道深深,万物为刍狗也。何以此讲?一则要说,得道升天,沦为阶下囚,似为一瞬间也,如年羹尧,可以说是雍正的贴身奴才,如隆科多,好像还是雍正的舅舅,均功劳多多,却因各种原因,最后或被赐死,或被囚时住马栏,是命也乎?能自己掌控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年羹尧被囚时苦苦哀求未得其主子一丝同情,不可谓不悲也。二则要说,命运转好,也只需要一时之机遇也。如李卫,原为叫花子,因人灵泛被雍正发现,带在身边,从而改变了命运,放出当官,深得皇上喜爱(而另一位和李卫一起的叫花子,也在雍正那做事,却因知晓秘密太多在雍正登基之夜被杀,出生相同命运迥异,深有一种无奈感)。再如俞鸿图,一名七品小官,却在时为廉亲王大闹朝会时抓住机遇,挺身而出发言,与廉亲王斗嘴,从而为雍正所欣赏,由此提拔飞快。三则要说,百般能人,也要受到百般束缚。如邬思道,为雍正登基立下汗马之功,虽于登基之夜免于被杀以灭口,但从此也受到皇帝的约束,未有人生的自由。更不谈其他普通人等之渺小了。
5.推行新政不易,受到诸多束缚。雍正意图刷新吏治,大展鸿图,推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摊丁税入田等,百般艰难,有几原因,一是各地情况迥异,在此地适应并不适应其他,全国统一步骤安排,可能就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二是触犯既得利益,这也是最大束缚所在,要想让既得利益集团配合,肯定异常艰难。三是对立集团阻扰。如八王党,肯定不希望雍正做番事业坐稳位置,否则,何来机会呢?四是执行到下面便会变味有可能失去原有初衷。如河南垦荒,有的地方官员为立功,要民众弃已有田地,而去开垦新田,或下指标,逼得河南灾民多多,这就违反垦荒之初衷。正所谓:制度设计是美好的,各地情况是迥异的,有可能是不接地气的,加之各种原因也会执行变味的,放之现在,这点也是适应的。
以此五点结束。
转载自微信号:ireading99;公众账号:i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