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篇一:高中语文 屈原列传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 苏教版选
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的]
1.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
1.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教学设想]
1. 课文内容比较长,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教师要分散重点难点。
2. 注重基础的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学,以便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
3. 文章中屈原有着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文学才华,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4. 在文言文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并且要做到融会贯通。
5. 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屈原,更集中地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建立自己 的文言文知识体系。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自学、点拨。
[教学内容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解题、初读课文、学习课文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屈原作品名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导入。
二.解题。
1.背景简介
2.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
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3.屈原思想的内核
1.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 :美政 民本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形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
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 )草稿 惨怛( )帝喾( )靡不毕见(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浊秽( ) 皭( )然泥( )而不滓( ) 既绌( ) 商于( ) 既咎( )眷( )顾 被( )发 渔父( ) 憔( )悴( ) 哺( )育 啜( )泣 罹( )难( )
四.听课文录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强调重点。
五.学习1——3段。
1.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2.教师指点重点词语及句子。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3.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五.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1.复习《离骚》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嬃,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2.疏通文意和难句。
----“人穷则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
----“自疏摆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
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3段。
【篇二: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
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
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了官。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本来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联合抗秦。就叫张仪假装脱离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到楚国,表示愿意事楚王。张仪对楚王说?quot;秦国非常憎恨齐国,而齐国又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向楚国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土地,对张仪的话信以为真,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回到秦国后,张仪欺诈楚国的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献六里,没听说六百里。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派大批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派兵还击,在丹江和淅水之间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将军屈匄,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又出动全国的军队,深人攻击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乘机袭击楚国,打到了楚国的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对楚国的举动感到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国,楚军陷入极大的困境。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地给楚国以求和解。楚怀王说?quot;我不愿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对秦王说:用一个张仪来抵汉中土地,请让我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宠臣勒尚,通过他编造一套诡诈的言辞去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楚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到齐国去了。他从齐国
回来,劝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兵去追张仪,但已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将军唐昧。
留,仍旧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大都怨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人秦而未能返回。
屈原也由此嫉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楚国,心里怀念着怀王,从末放弃回朝任职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改变以往错误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国家的振兴,反复思考着君国大事,在一篇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多次表现出来。然?沼谖蘅赡魏危?荒芑厝ァs纱丝杉?惩跏贾彰挥芯跷颉?
做君王的,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贤明还是无能,没有不希望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举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然而历史上国破家亡的事相继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却又好几代见不到一个,这是因为他们所称的忠臣并不忠,所说的贤人也并不贤;怀王由于不了解忠臣的特点,所以在内被郑
【篇三:《屈原列传》课时作业】
s=txt>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b.离骚者,犹离忧也 d.厚币委质事楚
( )(3分) ( )(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之不容也 容:容纳、接受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
c.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虽..a.? b.? 为五人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故今之墓中全乎?..
嬴而不助五国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与..c.? d.? 齐与楚从亲?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夫天者,人之始也
6.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片面性。
c.作者认为“所谓忠者不忠”,暗含对屈原不能彻底倾尽忠心的批评。
d.文章尾段借屈原之口,赞扬其保持高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1 ( )(3分) ( ) (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在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
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b.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 ..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d.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①以事其君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③以刺世事 ④以浮游尘埃之外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3分)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b.屈原在楚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a.因为当时朝廷心术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2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
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
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_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
【注】 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通:精通 .
c.悉更秦之法 悉:熟悉 .
d.乃短贾生曰 短:说坏话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吴廷尉为河南守 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b.居顷之 非古之制 ....
c.堕马而死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d.为赋以吊屈原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谊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3分)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③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④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⑤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⑥为赋以吊屈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3 ( )(3分)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这里是“写作”之意 .( )(3分)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4分)
译文:_______
(3)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