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
草容
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2001年,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
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使全球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上亿人被感染,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
B.屠呦呦荣获诺奖,不仅是她科研创新的结果,也应归功于青蒿素产业化后在使用中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
C.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非洲地区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
D.在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为降伏疟疾提供了保证。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疟疾在非洲地区肆虐的原因是疟疾不断变异,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B.青蒿素大规模产业化的结果是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的、被患者誉为“中国神药”的复方蒿甲醚。
C.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产生的广泛影响,屠呦呦的发明就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就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D.复方蒿甲醚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的大规模合作,才使青蒿素成为一个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青蒿素的发明和产业化,可以看出“双创”结合,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创业对创新成果提供最后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
B.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就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所以科研成果必须尽快产业化,发挥其社会效益。
C.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就是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双创”相辅相成,既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又促使科研成果发挥社会效益。
D.不仅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的意识,全社会也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 项.混淆时态,原文“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中“曾经”明确指出是历史上的情况,是降伏疟疾前的情况。而A选项故意丢掉“曾经”一词,语意明显发生改变。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仔细比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项,原文“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将“或然变为已然”了,原文明确说“不能断定”,与选项中的肯定说明不合。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原文,原文讲“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并未说产业化是“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先决条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高兴在座的各位都是青年科学爱好者,作为一名老一代中药研究者,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在科学发现征途中的体会、大家知道、疟疾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重大传染病、药物奎宁的发现, 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礼物、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是,古代名医葛洪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论述给了我新的灵感和,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青蒿素的发现折射出东方和西方智慧的融合,是人类征服 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和发扬,会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更加健康。)。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疾病威胁、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等等。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科学工作者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奋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大程度上 额手称庆 启发 探索 B.某种意义上 额手称庆 启示 探求 C.某种意义上 振奋人心 启发 探求
D.很大程度上 振奋人心 启示 探索
2.下面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B.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 C.作为地球人,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 D.作为地球人,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我们共命运我们同呼吸。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B.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要关注人类的需求,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 C.科学工作者既要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关注人类的需求。 D.科学工作者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为此做出力和贡献,并有自己的研究兴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气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称“疟’《金匮要略》称“疟病”①如东晋葛洪《肘后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②,应该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③
答:①
② ③ 5.请根据以下信息,给科学家屠呦呦写一段贺词。100字左右)
10月5日,屠呦呦和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人。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 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传统中草药,以研发对抗疟疾的新疗法。她筛选了大量中草药,最终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获得了指导其研发的线索和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
答:
参考答案 1.选D
第一组,很大程度上:在某个参用某种义物上占的比例超过半数以上,意上:是对自己下文判断范围和性质的一个界定语,即某事的发生或者某言论的发表,并非具有全部意义,结合下文语境分析,此处应指“程度”而非“意义”,应选“很大程度上”。第二组,额手称庆:额手,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振奋人心:使人振作奋发。结合上下文语境分 析,葛洪的论述給我新的灵感是令人“振作奋发”的事,而非让人“庆幸”的事,应选
“振奋人心”。第三组,“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使对方思考。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认识有所提高。结合下文“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看,用“启示”更妥当。第四组,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
答案。探求:探索和追求,着重指追求。结合语境,选“探索”更合适。故选D。 结合下文“全球性的问题并不少见” 2.选C
分析,前文最后一句应与“问题”相关,故排除B、D。A项,“作为地球人”放在“我 们同呼吸”前语意更衔接。故选C。 3.选B
A项,“既要关注人类的需求,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语序不当,应按由己及人的顺序。C项、D项逻辑混乱,应按由己及人、作出贡献的顺序阐述。故选B。
4.解析:第一处根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这表明我国古代就已经有青蒿素的抗疟作用记载,故可以填写“中医早就发现了青蒿的抗疟作用”等内容;第二处根据“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表明不是从其提取的,再根据“黄花蒿素”,可以得知“这种成分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第三空则是根据语段所处的末尾处,可以得出这是对其命名的总结,可以填写“所以才称这种抗疟成分为 ‘青蒿素'”要注意宇数限制,所填内容'。要简洁。
参考答案:①中医早就发现青蒿抗疟作用②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③所以才称之为“青蒿素” 5.欣闻您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医学界的幸事,是中国的幸事,更是世界的幸事!作为晚辈,衷心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您皓首穷经,孜孜以求,终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您是首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