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方向与定位

来源:好兔宠物网
DOI: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02.01.012第19卷第1期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Vol.19 No.12002年1月JOURNALOFXI′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       Jan.2002文章编号:1001-747Ⅹ(2001)03-0030-04

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定位

田振军,李振斌,徐振鹏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缺憾和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需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本培养框架,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素质为基本依据,适应未来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重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关键词: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目标;方向定位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StudyofFosteringPurposeandDirectionandFixedPositionontheTalentof

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in21stTIANZhen-jun,LIZhen-bin,XUZhen-peng

(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Bythemethodsofdocumentsandcomparinganalysistheresultsshowthemajorofphysicaleducationmustbreakthroughtheformerlymomo-model,buildnewcomplexmodeltomeetthemarket'sneedandtodevelopstudents'ability,optimizethesys-temofcoursestructure,renewteachingcontent,widencoursenumber,andstrengthenhumanisticqualityasabasicfoundation.Thefuturephysicaleducationaltalentsshouldbecomplextalentswhocomplywiththedemandoffuturesocietyandhavedeepfounda-tion,widespecification,highqualityandcreativeability.

Keywords:higherlearningofphysicaleducation;fosteringpurpose;directionfixedposition  

实行由政府部门管理的“统包统分”制度[1](目前采用毕业生双向选择和政府进行部分分配两种形式)。而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教育方法简单枯燥,教学模式僵化;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部分项目在中学无法开展,所能开展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不适宜中小学集体教学需求。身体锻炼和教育类的内容极其丰富,简单易懂,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适应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但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中却没有一席之地,造成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时“所需的没有”,“所学的没用”,产生学用脱节现象。这种专业学科的面过于狭窄,人才规格不够全面,在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与现代培养富有创造性、开拓性的跨世纪人才格格不入。

1.2 重技术、技能、轻理论与能力的培养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一直存在重技术轻理

1 过去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缺憾

1.1 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

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目前虽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然不能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我国原有教育体制主要是在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本上是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体育专门人才。但与现行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比较,其主要弊端是: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校缺乏面向社会办学的活力;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明显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点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过于偏重动作的传授;偏重短期效应的“应试教育”;毕业分配

收稿日期:2001-05-1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改计划项目(982016)

作者简介:田振军(1965-),男,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30·第19卷       田振军,等: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定位         第1期 论的现象;专业技术课比重较大,约占40%-60%左右,技术上强调“一专多能”并突出“一专”,学生毕业时专修课基本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上,显得理论知识不够厚,教学能力也不够强,极大地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2]。究其原因,主要受竞技体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影响。在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大纲、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围绕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进行或受其制约。如招生,为适应提高竞技水平的需要,而不惜降低文化课标准;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运动技术课程全用于传授竞技项目的技、战术,而且专业技术课程也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分配上,把专项竞技术水平高低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当然,无可置疑,竞技教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师范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而且必须掌握一定的竞技项目知识和技术技能。但是,单纯的以传授竞技技能为模式,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体质就只是一句口号,而没有给予全方位的学校体育教育,势必造成把竞技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再传授给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要,也制约和阻碍了正在深化中的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1.3 人文素质较差,不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

体育教育由于过去注重专业的教学而对于专业性较为模糊的综合素质,如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有很多欠缺;存在着事实上的重技术、轻知识,忽视能力的倾向。由于有以上倚轻倚重,造成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多项素质能力上的不适应;如社会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选择与批评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文写作与外语阅读及表达能力等。而这些素质是社会对每一个走向工作的人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专业教育有悖于当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总趋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这种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应的是一个岗位或职业,而不是一个社会。

的,忽视身体的全面锻炼,不重视体育理论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挫折。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21世纪学校体育目标将从“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功能、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教学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方面,呈多样化的趋势。内容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如健身操、健美操、武术和太极拳等。教学方法上,注重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使体育生活化,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能力和意识,在教学的观念上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教师起好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积极性,并从中培养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与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网络

教学方式和信息教学相结合,教学手法灵活多样,消除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使体育课出现朝气蓬勃的局面。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技术、拓宽思路,勇于创新,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2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全国已约有5亿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已成为其重要内容。

目前由于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设施越多地代替了人们的体力活动。如果人体缺乏运动,机能就会衰退,这是现代医学所无法弥补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一些中年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他们没有时间去进行身体运动锻炼,抗病能力变得越来越弱,易患各种疾病。国家体科所对我国11个省市高校科研机构10000多名高级知识分子进行了体检调查,并对其中200多名近期死亡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中,高级知识分子的预期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短近10年,这和用脑过度与体力活动严重不足有关,和没有受良好的健康保健教育有关[4]。这就为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知识分子的大学时代培养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问题,如何组织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延年益寿,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5]。由于缺乏社会体育管理和指导人才,普通民众对高超的体育技术可望而不

·31·2 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定

2.1 中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80年代早期,当时学校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是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它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表现在学校只注重抓少数尖子运动员的训练,以在运动会上夺标为目的,以获得冠军多少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忽视体育教学工作,忽视全体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一刀切”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忽视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主导,以技评达标为目

第19卷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可及,健身项目普及率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社会对各类型体育人才的需求成为学校改革体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思路。2.3 高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1)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观念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弊病。体育课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没有把增强体质作为一门学科对待,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体育课教学模式过于统一,不利于发挥各高校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课教学通路封闭,表现在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没有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过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方程化、强制化,教学方法呆板。大学教材内容与中学重复,“一跑到底”“一跳到底”“一投到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刚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轻视感,认为大学体育是不外乎中学体育的再现,严重削弱了体育课在高校的地位;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只看重近期效益,使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未能强化,终身体育观念也未能形成[6]。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必需进行彻底变革。

(2)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中大多数体育知识较缺乏,75%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特长,90%的学生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4]。从现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目标看,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新一代人才除了具备父辈们身上的优良品质外,还需要有风险承担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自信心以及在新环境下团结合作的精神。体育运动由于其特有的教育作用,无疑是培养这些品格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

体育教育是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从科学发展的事实可知,人体发育同动作技巧学习是紧密相关的。动作技术的中枢机制同思维智力机制在神经网络层次上融为一体。为此,体育运动不但能影响一个人的体格发育,同时也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有积极意义。

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一样,其走向应呈多样化趋势。在指导思想上,已开始由单纯竞技体育为主向健身、康复、娱乐、竞技和生活等全方面的育人教育方向转变;体育教学效益也从短期的在校学习向终身体育方向转变;师生关系上,从服从型向合作型方向发展,即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观念发展。因此新世纪高等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精通教学业务,除本专业学科业务外,还要掌握相关门类的知识,使自己的业务功底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掌握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增加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科学知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探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使其科研成果服务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2.4 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专门人才2.4.1 进行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特点·32· 第1期 

是基础理论窄,公共必修课偏少,专业必修课过多,选修课不足,限选课多,任选课少。造成知识面狭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实行的选修课制度,严格规定了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任选课是限选课的1/3。我国高校的任选课比例只有10%左右,或更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选修课都属于自由选修,在30~40%左右。国外公共课和基础专业课都有选修课,而我国选修课只是全部课程的1/5,且局限于专业课范围,造成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很少[7]。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缺乏自然学科相关知识,覆盖面较窄。我国课程内容滞后于体育科技发展,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部分内容重复,教材更新速度缓慢。学科和术科的比重差距较大,与国外偏重理论课学习的现象洽呈相反趋势,理论学科约占39%—55%,技术学科约占45%—61%,而外国理论学科约占60%—80%,技术学科约占20%—40%。比例较少的国外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其覆盖面较大,门类又多,重视项目的变化和体育手段的娱乐化,满足了多样化的体育需求[8]。对我国以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借鉴外国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优点,新世纪我国高等体育专业课程与建设应进行重新调整。给“一专多能”,富于更深的内涵,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1)重视公共基础课基础课的内容涉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我国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观念,以及一门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而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知识要求并不突出。相比之下,美国的公共基础课在阅读和写作能力、数学与统计、人文艺术、社会与行为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相当重视[9]。因此,在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使学生的培养模式与方向向厚基础、高素质的方向发展。

(2)形成以必修课为主,大量增设选修课的新型课程体系。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主干课程,授于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它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基本依据,是反映专业特征的重要参数[7]。专业主干课应精而少,同时大量增设选修课,因为学校不包毕业分配,学校办学必须考虑社会需要,为大学生的就业着想,通过选修课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日本庵屋大学体育专业选修课73学分,占总学分的55.1%,必修61学分,占44.9%,到1992年,庵屋大学的体育专业开设的123门课中,必修课仅占4门(占3.3%),其余全部为选修课(96.7%)。

(3)注重重点学科并加大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比例,兼顾边缘学科。美国许多大学设立的“人体运动科学学科”的学位教学计划有其突出特点,即学位越高,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比例越大。形成其特点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和企业的研究经费中,自然科学占多数款项,学生毕业后更容易从事科研而且收入较高。英国在大学体育专业中还开设极具战略眼光举措的人类资源管理课,同时在3年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外系的两门课题。说明不是以单一学科来看待体育,而是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发展角度综合看待体育教育。

(4)构建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

第19卷       田振军,等: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与定位         第1期 优化,不断形成与体育相关的新的专业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发达国家一般都表现出明显的“重理论轻技术”的倾向;如日本一般学校达到技术:理论=1:2的水平。庵屋大学开设技术课43门(占34.9%),理论课80门(占65.4%)。在美国理论课学分较运动技术课高,如印蒂安那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尤他州立大学、理论课占总学分的70%以上(不含选修课),运动技术课的比重仅为90%左右

[2]

文化素质是针对当前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的现状而提出来的。目前不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技知识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其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较差。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将如何面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为此教育部要求,在确保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应加强系统的人文科技素质教育,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使学生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现代科技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和熏陶,使之成为既有坚实的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又具有较高思想文化水准的新型体育教师。

综上,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需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本培养框架,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素质”为基本依据,确立适应未来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重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曹士云.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

施[J].浙江体育科学,1999,21(3):6-9.

[2]隗金水,杨乃军,林文涛,等.中英美俄日五国体育课程设

置的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3):72-79.

[3]肖紫来.面向未来构建21世纪的体育教学目标[J].体育

教学,2000,(2):4-5.

[4]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谈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

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22-25.

[5]赵永宁.浅谈社会的体育需求与学校教育中体育人才培

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13(1):88-89.

[6]潘佐坚.体育课由运动技术教学向增强体质教育转轨的

思考[J].体育学刊,1999,17(1):94-95.

[7]季克异,黄汉升,陈俊钦,等.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2):2-4.[8]曲宗湖,杜 俐.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方向和模式几

点思考[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9(1):14-19.[9]项世新,高原,BartleyD,等.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的比

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2):11-18.

[10]侯沛勇.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

才.市场,1997,(1):25-27.

[11]李元伟.学分制: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切入点[J].体

育科学,1997,17(4):16-18.

。不仅如此,在课程

体系的构成方面更应注意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如消闲、娱乐、旅游、市场营销等在不同程度上兴起,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体育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毕业分配去向和用武之地;同时也使体育向更深远的空间发展。

2.4.2 实行学分制,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学校成为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地位已逐步落实,多数高校相继都实行了学分制。实践证明,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0]。但由于其它措施不配套,未能使学分制充分地体现其自身的优越性。要使学分制的实施顺利开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实施学分制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学生自学时间增加,学习自由度相对加大,要求学生的管理工作也相应得以改善。应该看到全面实行学分制带来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必然。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上的深刻变革,因此,必须使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优越性和实施的必要性有所了解,改变教师主宰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观念,由过程管理逐步向目标管理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素质、能力培养转变,从而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改革的主动性。其次学分制核心是选课制;开出数量多质量高、以所学专业为基础、相近学科为依托和学术前沿为延伸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选修课,是拓宽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是学分制的实施必需要有必要的物资条件作保证

[11]

。全面实施学分

制后,学生的自学时间延长,对图书资料的需求和对教室,场馆、器材、实验室的需要将剧增。目前高等体育院校现有的图书资料、场馆、教室和实验室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需要加大对图书资料的投入,挖掘办学潜力,多方面筹集资金,提高现有教室、场馆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可以预见,全面实行学分制将给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带来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将会培养出高水平“复合型”的体育人才。

2.4.3 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