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六)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孝宗即位,诏求直言。熹上封事言:“圣躬虽未有过失,而帝王之学不可以不熟讲。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九年,梁克家相,申前命,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命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翌日,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B.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C.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D.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卦,中国道家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
B.待次,古代指官吏在授职后,没有足够的缺位时,要依次按照资历补缺。 C.丁内艰,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任官者须离职。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自幼聪明,悟性极高。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父亲告诉他天的概念,他就问出天的上面是什么这样有深意的问题。
B.朱熹为官清正,进退有度。多次被其他人推荐,他都以理由请求辞职并因
此受到朝廷的嘉奖,得到了更高的官职,顺利升迁。
C.朱熹安于贫苦,坚守道义。虽然穷得经常吃不上饭,却处之安然。经常向别人借贷来维持家庭开支,然而不符合道义的钱却一文也不取。 D.朱熹专注学问,著作颇丰。他倡导深入研究事物的“理”而取得知识,反过来亲身实践所取得的知识,著书百余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
(2)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念德、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
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5).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
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山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
舍去辄愈
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兼通数经:①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②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③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沛相陈理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病亦行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D.考验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一心一意从事治病救人之职责,且从不后悔。
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善用医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心灰意冷,将书烧掉。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5).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注】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魏知古,崇所引,及同列,稍轻之,出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时崇二子在洛,通宾客馈遗,凭旧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帝召崇曰:“卿子才乎,皆安在?”崇揣知帝意,曰:“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
魏知古。”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及闻,乃大喜,帝于是爱崇不私而薄知古,卒罢为工部尚书。
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姚崇宋璟列传》 有删改)
【注】待罪:1.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2.等候治罪。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B.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C.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D.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即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B.\"开元\"有开国之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四年即开国四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贞观\"是唐太宗年号。
C.\"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部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 D.\"东都\"一般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东汉班固曾写《两都赋》,两都即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本文中的东都就是指洛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崇有抱负,文武双全。姚崇少年时就学习打猎,能呼鹰逐兽,是出色的猎师;而且从小读书很认真,有辅佐帝王的理想。
B.姚崇有才能,得到重用。唐玄宗在狩猎中召见姚崇,并以天下事咨询于他,姚崇应对如流,不知疲倦,玄宗希望姚崇能作为宰相来辅佐他。
C.姚崇有担当,一心为民。开元四年山东蝗灾,姚崇担心蝗虫会吃尽百姓粮食,主张坚决灭蝗救人,并愿意承担可能带来的祸殃。
D.姚崇很诚实,坦荡无私。在皇帝故意打听他儿子的情况时,姚崇毫无隐瞒,直陈儿子为人贪欲而少节制,并不袒护儿子的缺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2)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国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 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悌,指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 ,\"悌\"同于《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指兄长爱护弟弟。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同于《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中\"庠序\不同于\"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C.\"垂拱\"是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不同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之\"垂拱\" 。
D.\"以之临人\"中的\"人\指民,是避讳的说法,与《阿房宫赋》中\"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人\"的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B.韦嗣立出身官宦,受父赞赏。其父曾在武后前褒美他忠诚且孝顺,后来,武后在他的建议下让韦嗣立接替了兄长的职位。
C.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倡重视儒学。
D.韦嗣立蒙受皇恩,仕途跌宕。皇帝特地下诏让他附于韦后家族谱,对他照顾优渥,不过,在韦后失败后,也差点因此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
(2)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②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xiòng):刺探,侦察。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文中的“弱冠”指将要成年。
B.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D.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纮,字师罗,太安狄那人也,为小部酋帅。纮少好弓马,善骑射,颇爱文学。性机敏,应对便捷。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
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纮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景奇其早慧,赐以名马。天保初,加宁远将军,颇为显祖所知待。帝尝与左右饮酒,曰:“快哉大乐。”纮对曰:“亦有大乐,亦有大苦。”帝曰:“何为大苦?”纮曰:“长夜荒饮不寤,亡国破家,身死名灭,所谓大苦。”帝默然。后责纮曰:“尔与纥奚舍乐同事我兄,舍乐死,尔何为不死?”纮曰:“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帝使燕子献反缚纮,长广王捉头,帝手刃将下,纮曰:“杨遵彦、崔季舒逃走避难,位至仆射、尚书,冒死效命之士,反见屠戮,旷古未有此事。”帝投刃于地曰:“王师罗不得杀。”遂舍之。河清三年,与诸将征突厥,加骠骑大将军。武平初,开府仪同三司。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伏愿陛下哀忠念旧,爱孤恤寡,矜愚嘉善,舍过记功,敦骨肉之情,广宽仁之路,思尧、舜之风,慕禹、汤之德,克己复礼,以成美化,天下幸甚。”五年,陈人寇淮南,诏令群官共议御捍。封辅相请出讨击。纮曰:“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复兴兵极武,出顿江淮,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莫若薄赋省,徭息民养士,使朝廷协睦,遐迩归心,征之以仁义,鼓之以道德,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陈而已!”高阿那肱谓众人曰:“从王武卫者南席。”众皆同焉。寻兼侍中,聘于周。使还即正,未几而卒。
(选自《北齐书•王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B.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
/多据要险之地
C.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D.纮上言/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当相与影响/南北寇边/宜选九州劲勇/强弩多据要险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帝,中国上古传说中五位圣明君主,具体所指,说法不一。 B.显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C.北狄,古代中原地区汉民族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 D.徭,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纮少年聪慧。王纮十五岁跟随父亲到北豫州时,听到侯景和别人谈论掩衣襟的方法。王纮认为这并不值得探讨,侯景听后认为他很聪慧。 B.王纮借机进谏。皇帝与人饮酒享乐,王纮借机劝谏,认为如果沉溺于饮酒,就会国破家亡,身死名灭。皇帝听后默然不语。
C.王纮临危不乱。皇帝让燕子献反绑王纮,让长广王抓住头,将要手刃王纮,情急之中王纮据理力争,皇帝听后幡然醒悟,放了王纮。
D.王纮积极献言。陈人侵犯淮南,皇帝命令众官商议防御之策,封辅相请求出击,但王纮认为时机不宜,不如先增强国力,他的提议遭到大家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 (2)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C; 3).B; 4).(1)皇上说:“朱熹安于贫穷,遵守廉道,廉洁、谦退,应该嘉奖。”
(2)朱熹病情危急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托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念德、黄干,恳切地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并要他们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
解析:1.)这句话是朱熹劝谏皇帝,前文已经出现帝王之学”,“格物致知”“意诚心正”是《大学》中相关联的几个概念。
2.)“丁内艰”是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选项解释的是丁忧。
3).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到朱熹为官清正,他辞官是遵守廉道,不求进仕。 4.)【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是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刚会说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感到惊异。朱熹曾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是一幅八卦图。朱熹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绍兴十八年(1148)考中进士。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他挑选县里优秀的人才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代圣贤讲求个人修养和治理百姓的学问,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姑。孝宗即皇帝位,下诏要求朝臣直言朝政得失。朱熹陈上密封的奏章说:“皇上虽没有过失,但为帝王的学问却不可以不熟讲。帝手的学问,必须先穷宠事物的本原而获得知识,以便透彻地认识事物的变化,使世间万物的道理都能在于心中,对事物的纤细微耒之处全都看得透彻,就会自然意念真诚,心地端正从而可以治理好天下的事情。乾道三年(1167),陈俊卿、刘珙推荐他为枢密院编修官,等待上任。五年(1169),因母亲去世回故里服丧。六年(1170),工部侍郎胡铨把他作为诗人推荐给朝廷,他以没有服完丧为由推辞。七年(1171),服丧已完,又被召请,他以俸禄不能
养家而推辞。九年(1173),梁克家担任宰相,申述从前的召命,朱熹又推辞。梁克家上奏朱熹多次召他任官而不就职,应该得到褒奖鼓励,大臣执政都称赞这个建议。皇上说:“朱熹安于贫穷,遵守亷道,廉沽、谦退,应该嘉奖。”因此,特地改命他担任官职,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因为要求退出官场而相反得以升迁,从道义方面考虑更觉得心中不安,再次推辞。淳熙元年(1174),他才开始接受任命。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仅有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天。他家中一向贫穷,年幼时依靠父亲的朋友刘子羽,寄住在建州的崇安,后来迁居建阳的考亭,虽然穷得经常吃不上饭,却处之安然。从远方来求学的学生,吃的是豆饭藜羹,朱熹都和他们起吃。经常向别人借贷来维持家庭开支,然而不符合道义的钱却一文也不取。朱熹做学问,大都是深入研究事物的“理”而取得知识,反过来亲身实践所取得的知识,同时以持身恭敬为主。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与学生们的问答共有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庆元四年(1198),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1199),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病情危急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托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念德、黄干,恳切地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并要他们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第二天,朱熹自己挣扎着坐正,把衣帽穿戴得很整齐,靠着枕头去世了。
2.答案:1).A; 2.)A; 3.)C; 4).(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 (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5).①自知触怒皇帝将死;②抱定必死的决心。 解析: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身边的臣子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明穆宗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把红门改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因海瑞来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贫苦百姓被豪富兼并的土地,海瑞全部夺回来交还原主。他推行政令雷厉风行,负责(所属、所管)官吏战战兢兢,奉行不悖,以至有能力的豪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海瑞又裁减节约驿站供给费用,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多得不到奉献之物和止宿之地,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对皇帝议论海瑞,说他拘泥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建议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许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
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于是告病还乡。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朝政的人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都御史。各主管官员向来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勉挽留,不同意他退休。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任上。追认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3.答案:1).C; 2.)B; 3.)A; 4.)(1)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5.)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服罪。②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最终将他拷问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 解析:2).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3).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
4.答案:1).C; 2.)B; 3).A; 4.)(1)当今蝗虫万幸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将要被吃光,那时百姓该怎么办?
(2)玄宗最初以为姚崇会袒护儿子,或者为他们隐瞒,所以稍稍用言语点醒他。
解析:1.)联系上下文,可知本句大意为:玄宗听了很高兴。他和玄宗一同驰逐,迅缓自如,玄宗喜欢极了。狩猎以后,玄宗咨问天下大事.姚崇侃侃畅谈
不知疲倦。故选C。
2.)“开元’有开国之意”错,此处指唐玄宗,不可能是开国。故选B。 3.)文武双全的说法并不恰当,只是会打猎,在“武”上的表现难以担当为文武双全;且是在友人张憬藏希望姚崇不要习猎自弃的劝说之下,姚崇才改变初衷专心勤读的。 故选A。 4.)【参考译文】
先天二年(713),唐玄宗到新丰检阅。按惯例,天子行幸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牧守官员,都要到皇帝行宫朝见。这时玄宗也密召姚崇,姚崇到了,玄宗正在渭水畔打猎,马上召见(姚崇),玄宗.问:“你会打猎吗?”姚崇答道:“我少年时就干这行当。我二十岁时住在广成泽,常以呼鹰逐兽为乐。(友人)张憬藏说我将会当帝王的辅臣,不要习猎自弃,所以才改变初衷专心勤读,于是如今能官至将相。但年青为打猎能手,老了仍然出色。”玄宗听了很兴。他和玄宗一同驰逐,迅缓自如,玄宗喜欢极了。狩猎以后,玄宗咨问天下大事,(姚崇)侃侃畅谈不知疲倦。玄宗说:“你正好做我的宰相。”姚崇知玄宗大度,锐意图治,就先设法来巩固他的意志,佯作不当面表示接受,玄宗责怪他。姚崇于是跪奏:“臣愿以十条建议奏闻,陛下考虑如果办不到,我就不能做宰相。”玄宗说:“我能办得到。”姚崇.才叩首谢恩。
开元四年(716),山东发生大蝗灾,百姓设祭膜拜,坐视蝗虫嚼食禾苗而不敢捕杀。姚崇上奏:“蝗虫畏惧人,容易驱除;而田都有主,使他们自己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很卖力。夜间焚火,挖坑在其旁,一边焚烧一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那只是人们没有卖力罢了。”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指挥灭蝗。当时对灭蝗议论纷纷,玄宗也起了怀疑,再以此询问姚崇,姚崇说:“过去魏时山东发生蝗灾,小忍而不灭蝗,以致后来发生饥荒而人相食;后秦时蝗灾,草木被啮尽,以致牛马无食相互啃毛。现在飞蝗遍地都是,还会反复繁殖,而且河南河北都家无隔日储粮,一无收获(百姓)就要
流离,国家安危也系于此。况且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成灾患为好!”玄宗认为这道理很对。黄门监卢怀慎说:“凡是天灾怎么能以人力来制止呢?况且杀虫多,必戾伤自然和气。希望您考虑考虑。”姚崇说:“当今蝗虫万幸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将要被吃光,那时百姓该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有祸殃归我姚崇承担,不会推诿给您!”于是,蝗害终于息止。
魏知古是姚崇引荐的,待到二人并列相位,对姚崇略有轻慢,后来他到东都洛阳任吏部尚书。那时,姚崇有二子在洛阳,两个儿子曾通过宾客馈赠魏知古,想依靠过去其父引荐的因缘而有所请托。魏知古回朝时都向玄宗汇报了。有一天,玄宗召见姚崇,问“你儿子才品怎样?都在什么地方?”姚崇揣摩到玄宗的心意,说“我两个儿子在东都洛阳,他们为人贪欲而很少节制,他们一定曾有事而去麻烦过魏知古。”玄宗最初以为姚崇会袒护儿子,或者为他们隐瞒,所以稍稍用言语点醒他。等听到姚崇这样说,就很高兴,玄宗于是更爱姚崇的不谋私而鄙薄魏知古,最终免去魏知古(吏部尚书职务)改任工部尚书。
开元八年(720),玄宗授姚崇太子少保,因患病未到职。第二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赐封谥号为文献。 5.答案:1).B; 2).C; 3.)C;
4).(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1.)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
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 2).“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 3).“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
4.) 解答文言翻译题,要结合全篇,抓住得分点,准确译出,得分点是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关键词“所以”“居”。(2)关键词“及”“作乱”“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得所有士卒的欢心,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御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候在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理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令尹。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楚国昔日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旲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旲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6.答案:1.)B; 2.)A; 3).B; 4).(1)如今朝廷重视内官(朝官),轻视外官(地方官),每当任命州郡长官,都申请(报告)(请求)不愿赴任,不是犯了过错就不能被派遣。
(2)韦嗣立说:“在朝内执掌机要(重要事务),不我臣能胜任的。请让我先前往给众臣做示范。”武后高兴,(韦嗣立)也凭借原官的身份检校汴州刺史。 解析: 参考译文:
韦嗣立,字延构,和韦承庆同父异母。年少时能与兄弟友爱,母亲对待韦承庆很严厉,每当(母亲)用竹板打(承庆),(韦嗣立)就脱下衣服请求代替(挨打),母亲不答应,(韦嗣立)就让奴仆鞭打自己,母亲感悟对他们一样慈爱。考中进士,多次调动后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承庆解除了凤阁舍人(的官职),武则天召见韦嗣立对他说:“你父亲曾经称赞两个儿子忠孝双全,
能侍奉朕。先前你们兄弟称职,像你父亲说的一样。如今就让你们兄弟自相替代。”就授予凤阁舍人。当时学校废弛,刑法没有酷滥,伤害到好人,于是他上书直言进谏:“永淳年以后,国学衰落凋零,学生缺少,儒学官员受人轻视,古籍注释之选废弛。权贵之后依赖侥幸升迁,寒族平民因学业废弃而离去,垂拱年间,入仕更多。公行请托,选补官职越来越滥,不知经术,只以凶暴相夸,陛下如果能下达明诏,追召三馆的学生,命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部进入太学,尊尚儒学之师,发扬儒学奖劝道德,使天下得知并且向往,然后审查衡量挑选汇总,考核各人的才能,用他们治理百姓,就会官吏无不称职,百姓安居乐业了。”长安年间,拜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州县官大都不称职,武后为此感到不安,李峤、唐休璟说:“如果朝廷重视内官,轻视外官,每当受任刺史,都是推托不愿赴任,不是犯了过错就不得不派遣,请挑选台阁中的贤能之人,分别掌管大州,从近要之臣开始选任。”武后说:“谁替朕出行?”韦嗣立说:“在内执掌机要,非臣所能。请让我先出行(做个样子)给众臣示范。”武后高兴,(韦嗣立)也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因此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全都授任外官。不久,韦承庆主持政事,韦嗣立以成均祭酒的身份调任魏、洛州,政绩上没有特别优异。因跟二张交好犯罪,被贬为饶州长史。从相州刺史任上进入朝廷担任黄门侍郎。调任太府卿、修文馆大学士。韦嗣立和韦后宗族关系疏远,皇帝特地下令(让他)附入韦后家的族谱,对他十分宠信。韦嗣立在骊山鹦鹉谷修建别墅,皇帝前往,命令近臣赋诗,(亲自)作序加在篇首,赏赐优厚,因而封韦嗣立为道遥公,将他的住所命名为“清虚原幽栖谷”。韦后失败,(韦嗣立)几乎死在战乱中,宁王相救才得免。出任许州刺史,由于定计拥立睿宗即位,赐给封户一百家,调任汝州刺史。 7.答案:1).C;2.)A;3).D
4).(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给守仁居住。
(2)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
5).(1)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而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自解。(2)围魏救赵。
解析:1).“年十七”作“谒上饶娄谅”的时间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讲”“读”是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其宾语是“《五经》”,故“讲”“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C。
2).“指将要成年”错,“弱冠”表示成年。
3).由后文“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可知,“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理解错误。
4.)(1)因:根据。相率:相从,相随。栖:居住(2)甚:严重,厉害。疏:上书。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句,即“代自”。俟:等待。 5).解答本题,可联系原文“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蔑不胜矣”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探访旅居,放眼观看,山川壮美。二十岁参加乡试考中,学问大有长进。不过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授官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打了他四十廷杖,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生,苗族人、僚族人杂居。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
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给守仁居住。刘瑾伏诛后,守仁酌情调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看重守仁的才能。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当此时,南中地区盗贼蜂拥而起。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守仁先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连续攻破四十多座营寨,俘虏、杀伤七千多人。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叛军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将无法防守。我想用计阻挠他们,至少十天内没有忧患。”于是他多方派出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卻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打南昌。”又写了密信封在蜡丸中送交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说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有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初一,(朱宸濠)留下宜春王据守,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然后出兵长江,過近安庆。有人请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领,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对峙,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我们将会腹背受敌。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一定可以攻破。叛军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大家说“好”。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乘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換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活捉了他。总共三十五天叛乱就被平定了。
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他在阳明洞中建造居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被贬官到龙场,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求学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法。
8.答案:1).B; 2).D; 3.)D; 4).(1)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将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了。”以此说来,衣襟向右掩是对的。
(2)君亡臣死,自然是正常的礼节,但贼人力气小,砍得轻,所以我没有死。 解析:1).“必当相与影响”指“必定相互呼应”,其后断,排除AC;“宜选”的宾语是“九州劲勇强弩”,其后断,排除D.译:王纮上书说:“突厥与宇文男来女往,必定相互呼应,从南北两个方面入侵边境。应当选派九州的勇士和善射的人,据守险要之地。”
2).“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错,徭是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是指“赋税”。
3).“他的提议遭到大家的反对”说法错误。原文“众皆同焉”,意思是得到支持。
4.)(1)微,如果没有;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是,对。 (2)薄,力气小;斫,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