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鲍照诗文的感伤情怀
来源:好兔宠物网
蒙古农、 大学学报(礼会科学版) Jml丌d of lr1rH M lI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m Rli1 m) 2010年第3;9】(第l2卷总第51 j{I{) No.3 20】0(Vo1.12 Sum No.51) 浅析鲍照诗文的感伤情怀 ●林有斌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仔细体味鲍照诗文,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极深的感伤情绪,而不仅仅是悲愤与忧惧。文章从鲍照的诗文出 发,结合其生命意识、人生体验、个人遭际来探讨诗人的感伤情怀。 关键词:鲍照;诗文;感伤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158(2010)03~0363—02 人们探究鲍照的情感世界时,或云其悲愤不平,或说他忧惧艮谗, 幕,攀萝席中轩,临觞不能酌。终古自多十艮,幽悲共沦铄。 方东树评此诗说:“‘荒径 卜二句,写田园之景,直书即日,全得画 或褒或贬,皆道出鲍照情购 界之一隅。然翻阅《鲍参军集》,又颇觉众 人之论犹有未尽之处,即鲍照的 瓤 中实有极深的感伤 绪,故于此 稍稍论之。 意; 兴象华妙,词气宽博,非盂郊所及矣。‘倾晖’六句,言情归宿。华 幕,言朝旭也,渭时光迅速不可常。‘攀萝’四句,另换一意,以奇怀 抱。” ]田园之景在 {{{的诗中写得如此华妙而可乐,似乎可以于此老 却终生了。可是鲍H}{却也在此欣耿可乐的日1园之叶】看到了“倾晖忽西 F,迥景思华幕”的“时光迅速不可常”,他的情感即由田园之乐而转向 “幽悲共沦铄”的深深惑伤与悲哀之中,由此看来悲哀与感伤成为了鲍 照此诗的隋感归宿与基调。我们在欣赏鲍照的田园画意,华妙兴象之 陈祚明有—殴评论颇值得我们注意:“所微嫌者,识解未深,寄托 亦浅。感杉哞 奄谢,悼逍逢之岑寂,惟此二柄,布在诸篇o"2 在陈祚 明看来鲍照把物化奄埘及逍逢岑寂之感寄托在他的诗文之中,鲍照的 这些感与悼,我们仔细的体味的话,会发现其中其实蕴含着极深的感伤 情绪,而不仅仅是悲愤与忧 。然而鲍照的感份 同实是极为复杂的, 与他的生命意识、人生体验、个人进际等有极大的关联。 后,也不能不为他的‘ 咕’,之 ‘幽悲’ Ⅱ感伤。 《代北风 亍》也显示出了鲍照对于生命衔逝的体认与感伤。 北风凉,雨雪雾,京洛女儿多妍妆。遥艳帷中自悲伤,沉吟不语若 钱志熙在《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一 ]及《论中古文学生 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一文中论及鲍照的生命意识 有忘。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 恨难追。 时3],认为鲍照在生命主题的表现方面继承了汉魏,生命短暂的意识、 慷慨抒隋以及生命价值的追求等方面都上承汉魏,在这些方面钱先生 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有一点须稍fl 的是,鲍照在继承了汉魏隙慨 悲歌的传统时 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魏^的感伤。 我们先来看看生命短暂易逝的忧思带给鲍照的感伤。 鲍照在《观漏赋》中咏叹道:“佩流叹于驰年,缨华思于奔月”、“时不 留乎激矢,生乃急于走丸。’耐光生命如奔马流水,匆匆向前,永不回头。 生命的流逝激起了鲍照无尽的愁思与感伤,“景有坠而易昏,忧无方而 难歇”,‘ 中怵迥而多虑,心郁郁而寡欢”,而鲍照唯有“进赋诗以展念,遐 这只是—首代言体的拟乐府诗,其中抒发的是美艳女子独处深闺 苦苦思念在外丈夫的.} 之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深闺独处的悲 怨中,却也流露出对生命流逝的关注,“虑年至,虑颜衰。情易复,恨难 追。”由她的这种关注中我们可以感到令女子感到怨恨的并非只是对丈 夫长久在外而生的悲怨,而是更深层的韶华远逝的生命层次的悲哀与 感伤怨恨。 而生命j耋皙的 在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y‘君不见群华不终 朝”中又是显得那么激烈难抑。‘霭不见莽华不终朝,须臾奄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诗似火山爆发似的涌出生命短暂 盼洗思,这种生命的忧思融/ 0他的情感中使得他的悲哀显得极为深 沉,使诗^深深 又‘‘为此令人多悲}邑”,这是鲍照深刻地体验了生命 陈酒以排伤”,在诗与酒之问排遣他的忧伤。生命的短暂易逝显然带给 了鲍照无尽的感伤,这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让我们看看鲍照《秋夜二首》之二: 遁迹避纷喧,货农接寂寞,荒径驰野鼠,空庭聚山雀,既远人世欢, 的悲哀之后的痛苦与忧伤。 还赖泉卉乐,折柳樊场圃,贞绠汲潭壑。霁旦见云峰,风夜闻海鹤,江介 早寒来,白露先秋落,麻垄方结叶,瓜田已扫箨。倾晖忽西下,迥景思华 从《南史》本f积寸鲍照的记载,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年青的鲍照的 * 收稿日期:2OlO一0l一15 作者简介:林有斌(1973一),男,福建武平人,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第12卷总第5l期) 激隋,然而老年之后,随着年华的消逝.人生的坎坷体验,鲍照的情感世 界显得较为消沉,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出较多的暮年悲叹。感叹年华的 衰歇,感叹盛年不复,感I又老之将至,进而感叹死亡的即将来临,这一系 《伤逝赋》、《松柏篇》、《代蒿里行》及《代挽歌》皆以死亡作为其诗的 主旨,下面即以此门箱诗赋来加以分析。 列的感叹与忧思,使得鲍照的诗作中带上极为浓厚的感份隋凋。 软颜收红茶,玄鬓生素华。冉冉逝将老,咄咄奈老何!(《咏老》) 于浴贤称:‘ 咆照以—篇《伤逝赋淑寸歹E.I:作了总体观照和思考。’棚 在这篇赋中鲍照历叙死亡的种种情状,在他看来死亡如烟、如影之消 灭,死者则只能永远的沉埋于地下,托体山阿。物在而人亡,睹物哀思, 红 露陷歇,年华已逝,老之将至,鲍照在这里没有老骥伏枥的悲壮 的价值追求,而是显得极为消沉感伤。在鲍照看来,生命的衰歇是无可 抵挡的,^总在慢慢衰歇老化中走向死亡,即使成功的追求d 无法使本 真的生命得以延续。在无法阻挡的生命的脚步面前,鲍照流露出了极 死亡带给生者的也只能是永无止境的哀思。最后认同生命短暂,自古 而然,自我安慰。虽然鲍照在‘咱古来而有之 ’的思考之中他的悲情得 为无奈的感伤,最后他只有哀叹“咄咄奈老何”了。 鲍照的暮年之叹基本E是以感伤的l青绪作为『青感基调的,关于这 ,我们还可以看看鲍照的《在江陵叹年伤老》: 五难未易夷,三命戒渊抱。方瞳起松髓,桢发疑桂脑。役生良自 休,大患安足保。开帘窥景夕,备属云物好,翱翔燕弄风,蛹蛹柳垂道, 池渎乱蓣萍,园楦美花草。节如惊灰异,零落就衰老。 在鲍照的眼前是—个莺飞燕舞,垂柳飘拂,蒴萍花草,春意盎然的 生命世界,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生命的律动与诗人本身的生命走向衰歇 形成极大的反差,他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之中生发出来的情感竟是“节如 惊灰异,零落就衰老”的年暮 叹,鲍照最后还是把他的情感归宿于暮 年的哀叹与感伤之中。他的这种因节物变化而升起的年暮哀叹在《秋 夕》中也 艮突出的表现: 虑涕拥心用,夜默发思机。幽闺溢凉吹,闲庭满清晖。紫兰花已 谢,青梧叶方稀。江上凄海戾,汉曲惊朔霏。发斑悟壮晚,物歇知岁 微。临宵嗟独对,抚赏怨情违。踌躇空明月,惆帐徒深帷。 六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个对生命最为敏感的时期,节候的变 化体现出的生命变迁,总是让六朝人显得如此的伤感。秋天的时节变 换,勾起了鲍照无尽的哀思。从“发斑悟壮晚,物歇知岁微’’的感叹来 看,鲍照的感叹还是年暮垂老的无奈感伤,由“临宵嗟独对,抚赏怨情 违。踌躇空明月,惆怅徒深帷’'的自伤自怜看来,鲍照的哀伤又是那么 的孤独沉潜。 《冬至啦与《冬日澌咏叹的“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君今且安 歇,无念老方至”也都汤 着着 的暮年感伤,其中的感伤气氛是极 为浓厚的。 在《从拜陵登京岘》中他的年暮之叹则又渗入到他 水之作中 去,使得他的山水之作带上感伤的色彩: 孟冬十月交,杀盛阴欲终。风烈无劲草,寒甚有凋松。军井冰昼 结,士马毡夜重。襄登岘山首,霜雪凝未通。息鞍循陇上,支剑望磷。 表里明地险,升降究天容。东岳俯如砺,瀛还安足穷?伤哉良永矣,驰 光不再中。衰贱谢远愿,疲劳还旧邦。深德竞何报?徒令田陌空。 鲍照拜陵毕登上京岘山,一方面为京岘山的俊秀所深为感动,另 一方面『也又在孟冬的萧杀中感受至0物华的衰歇,由心底涌起暮年的感 伤。“驰光不再中’I这是鲍照深况的生命永逝的感伤,何况此时他又是 ‘壤贱谢远愿,疲劳还旧乡”,身与 的疲惫倦怠都使得望着旧乡的诗人 倍感哀伤,诗中流出的哀伤之睛是至为浓郁的。 ‘幅悔有归潮,衰荣不还稚” 冬日》),—种生命—去无回的悲哀总 是伴随着他的暮年之叹。正是他对于人类生命的这种极为朴素的观 照,使得他的暮年 叹益显沉痛,而其中浓邰的感伤气氛也正由此而生 发出来。丽}寺 人在生命的衰歇之中叉总是显得 么的无奈,‘虽凌群以 擅奇,终从岁而零 ’(《芙蓉赋》),生命的洪流 畸了世问的一切,人,是 那么的桫/J呒奈。这一切郜陡鲍照的诗歌更显感伤,而难以显示出曹 操似的“老骚 ’的慷慨缘壮。 364 到_定的缓解,但是在‘ 士单 于暮条,掩 亍泪于晨风。念沉悼而谁剧, 独婴哀于逝躬”中,我们还是能感觉到鲍照深深的感伤之隋,这种感伤 既是对逝去妻子而发的,也是对人类永远无法抛弃的死亡的阴影的感 伤与悲哀。 《 得注意。 死亡在鲍照看来是生命的永远消逝,即他所说的“蒿里收永归” ‘ 人永辞 ’,“天H 有尽期,我去无还日”,而死亡的世界又是“长夜无 时 ’,在这阴暗的世 中有的只是永远的悲伤与忧愁。对于死|亡,鲍 照并不能像庄子,能以形而上的思索来解脱,虽然在人生短暂这一点 上,他们的认识是共同的。鲍照有一种对生的永远的执著,因而他对死 是恐惧的,无法以物我齐一的哲学思辨来达到心灵的安慰。而庄子对 于尘世的厌倦陡 断赞颂歹E_亡的美丽,他的心中对死亡有 噪 敬,这一点鲍熙 达到的。《太平经》(卷七十二)云:“凡天下人死 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 事电。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死,不得重生也。重生者得道人,死而 复生,尸解者耳,是者天地昕私,万万未有一人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 生也。”中古时^ 对生死可以说已经有着极为理性的认识,鲍照对死亡 的理解应当说基本匕没能脱出这一时代的氛围,正是在这种理性的认 识中产生了鲍照的感伤。 在此诗中鲍照以对生的无限眷恋来体验死亡的岑寂,“安寝委寂 寞,恋恋念平生,志业有余结,刊述未及成,资储无担石,儿女皆孩婴,一 朝放擒去,万恨缠我情。’,鲍日 眷眷于怀的是尘世的著述及亲情。虽 缺乏哲学的深度的超越,却在『青感匕更能感动^,也使}导《泡照的感伤情 怀建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种形而上的对死亡的抽象体验。 钱志熙说鲍照的思想不与佛教、玄学发生实质性的联系,这或许也是其 r 中的原因之 巴。 那么生蝴 鲍照又怎么样卿 “夫及远宅简也,而定远者非箭之功;为生者我也,而至生非我之 情。故自箭而为心,不可凭者弦;因声以观我,不可恃者年。凭其不可 恃,故以悲哉!况乎沉华密远,轻波潜耗,而感神婴虑者,犹自外而伤 寿,以是思生,生亦勤矣!”(《观漏赋并序》)生命本身是—种自我的形式, 然而生命的权柄又完全不控制在自我的手上,何况又有无数外在因素 伤害着生命的发展过程,生命的世界真是充满了艰辛与悲哀,“观古今 而并念,新寡易而多难”、“死零落而无=,生差池之非一 ’填是生也艰 难,死也悲哀,这也就难怪鲍照的感衔隋怀之浓郁了。 其实鲍照的感衡精 昌圾为复杂,这里姑且引唐吴兢《乐府古题 要解》中的— r爿 说朋问题:圈 《东门行》:“若鲍照‘伤禽恶弦惊’但伤离别而已。” 《白头吟》:“若宋鲍l熙‘直如朱丝绳’,陈张正见‘平生怀直道’,唐虞 世南‘叶如幽径兰,皆自伤清直芬馥,而遭铄金点玉之谤,君恩似薄,与 古文近焉。”’ 《东武吟行》:“右鲍照‘主人耳勿喧’,沈约‘天德深且(转第366页)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己内部的主权领土,他褴个地水远地处在边界上;在他注视自身 内部时,他是在看着他人的眼睛,或者说他是在用他人的眼睛来观 察”。(巴赫金.1998:378) 2.差异性 在肯定他者的存在是对话前提的同时,巴赫金还强调了差异 性在对话关系中的必要性。差异性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 在平等对话中的显现,是双方达成对话的前提之一。对话必须由 具有不同价值和声音的双方或多方组成,对立双方既不可能是互 不沟通、互相绝缘的存在.也不可能是一方完全压倒或取代另一 方,对话是不同声音之间的论争。“对存在差异性的强调,实质上 是承认和尊重、‘我’之外的‘他者”’(祁晓冰,2008)。自我不可能 是一个封闭孤立的实体,自我的存在离不开他者,“我”之存在于自 我和他者的交接处。由此可见,差异性是我与他者进行埘话的必 要条件,存在差异才可能进行对话.差异是构成一切存在的基本条 件,是促成对话的原始动因,而自我与他者的对立是一一切差异中最 根本的一个差异。对差异性的确认,不仅是确认在一个社会、一个 群体中,必定存在着两种或丽种以上的不同乃至对立的思想观点 和价值立场,更重要的是承认不同思想观点和价值立场都有其存 在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的二元对立模式对这些思想 观点和价值立场做出判断。对差异性的确认,就个体角度而言,即 是他者的确认。他者的存在是对话的前提,对话只可能在有差异 性的存在中展开,没有差异性的存在,就没有对话的必要和可能。 只有在思想观点和价值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分歧的个体或群体之问 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没有差异性的存在之间的对话,本质 上只不过是同声复制,并无意义可言。 3.外位性 在对待他者、面对多声的情况下,“巴赫金提倡理解者能动地 保持相对于被理解者的‘外位性’,即主张交流者在双向交流中立 足于自己的语境去理解他人话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萧净宇, 2007:174)。巴赫金(1998:110)认为,作者应“极力处于主人公一 切因素的外位:空间一E的、时间上的、价值上的以及涵义上的外位。 处在这种外位,就能够把散见于设定的认识世界、散见于开放的伦 理行为事件之中的主人公,整个地汇聚起来,集中他和他的生活, 并用他本人所无法看到的那些因素加以充实而形成一个整体”。 三、对话与存在 正如巴 ̄-(199a:340)所说:“存在就意味着对话的交际”,巴 赫金不仅把对话看作是语言的本质,而且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巴 赫金把“对话性”作为贯穿人类生活所有行为和生活的精神或特 性。人只要存在就要发出声音,就渴望和他者对话,也只有在对话 中,才能显示出人之为人的本质。从人存在的本质特征看,人与人 之间的x,li ̄关系体现人的社会存在,体现人的精神生活。人生存 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同他者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体现,绝对的孤 立和孤独是不可能的。人的存在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动态的发 展 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在一个社会的范围内,人 们所见的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交流,不是表述,而是表述同其他 表述的交往。巴赫金首先把人的存在看成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 的,认为任何一个人的意识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与他人 的意识的联系中。其次,巴赫金认为,由于话语作为个人的一种社 会行为,代表个人参与社会交往,体现着个人意识,所以必然体现 着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等伦理立场,在内涵上也应是独一无二 366 2010年第3期(第l2卷总第51期) 的,是独立人格的表征。 巴赫金提倡对话精神,主张多元共生,并以发展的开放的思维 方式看待和思考问题,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首先,对话具有 “未完成性”,不同思想、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永无止境,这种不断 推进的对话帮助人们的思想向绝对真理靠近,人们的思想总是处 于“对话,'之中,是一个动态的“未完成”的过程。其次,对话是人存 在的本质。巴赫金把人的存在看成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的,他 从事物与事物之问的联系中把握存在,在他看来,自我与他人之间 的相互联系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的人的社会存在,也体现 着多元共生的开放式的思维模式。简言之,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蕴 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启示我们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开放式的思 维方式看待世界,思考问题,探寻人类存在的本质。 四、结语 从对话的立场出发,巴赫金揭示了语言与^、类存在的本质,在 巴赫金看来,生存就意味着埘话式的交往,无论是语言还是人类的 存在都是一个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动态发展的过程,语言和人类 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与他者不断进行对话和交流。在与他者 的丰fj互交流互动中确立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与此同时,巴赫 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巴赫金的 对话理论表现了他对人类存在的独到见解,即对话是人的存在特 性,只有对话才能显示出人的存在的本真状态。口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2000(1). [3]祁晓冰.对话:人的存在特性——论巴赫金的对话主义[J].广西社 会科学,2008(9). [4]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蒋子华,张 萍,译-天 津:百花文艺出版,2001. [5]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 社,2001. [6]萧净宇.超越语言学——巴赫金语言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7. 17]张爱惠.对话与融合: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化翻译研完F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 (接第364页) 旷’,伤时移世易,芳华但谢而已。” 《升天行》:“伤人世不永,俗情险难,当求神仙翱翔六合.eJ,I-。” 离别、清直遭谤、时移世易、人世不永等皆组成了鲍照的感伤 情怀,若《游思赋》对行役羁旅的感怀,《芜城赋》中所深蕴的历史更 替等等,可以说都是鲍照感伤情怀的外化,在此就不多作论述了。 口 参考文献: [1]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八)[A].续修四库全书(一五九一・集 部・总集类)It].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257. [2]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3]钱志熙.m-C,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J].文 学遗产,1997(4):20. _ ; [4]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六)[A].续修四库全书(一七0五・集部・诗 文评类)[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532. [5]于浴贤.六朝赋述论[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6]昊兢.乐府古题要解[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上海:中华 书局,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