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医疗的差距在哪儿?
中美医疗的差距在哪儿?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33期
我所在的美国克利夫兰医院每年接待四五千名从国外来就医的病人,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自欧洲、中东、南美,病人到这里来主要是寻求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最近几年,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始明显地感觉到从中国来的病人在增多。
世界各地的病人之所以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费尽周折选择到克利夫兰医院来就医,就是因为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医疗机构相比,这里心脏手术的风险都要低很多——可以低10倍以上。对于来自中国的病人而言,情况也是一样。即使在国内最擅长做心脏手术的医院,医生也会考虑某些疑难病、罕见病的危险性,治疗的风险太大了,医生就未必愿意冒险去做。也有的病人,国内医生主张对其做保守治疗,而病人想做手术,医生就可能推荐到克利夫兰医院来。
在这里,所有的术前检查都在门诊做,除非有特殊原因,病人都是在手术当天住院,没有人在术前住到医院里,这样的话,病人住院天数短,也节省了费用。术前准备由一套规范的术前教育来解决,病人通过看视频或者听护士讲解,自己按照程序来参与术前准备。例如,医生会告诉病人在术前第几天要停什么药;手术前一个晚上需要用抗菌杀菌的特殊肥皂洗澡,洗两次;要用什么漱口。所有这些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病人人院后直接进手术室,做完心脏手术当天送到重症监护病房(ICU),当天晚上脱离呼吸机,第二天从ICU转到普通病房。到普通病房以后,一般还有几天的恢复过程,
医院有专门的心脏手术术后恢复规范,这个规范是干预性非常强同时又很适度的。护士、理疗师每天给病人循序渐进地实施手术恢复程序,术后的每一天该做什么都有规定。比如,病人在手术后起床走动,一开始病人可能觉得自己真的不行,这时候理疗师专门来帮助病人做这个锻炼,一定要做,而且都有详细的记录。
此时,还会有一个病案管理员为病人详细地计划出院以后如何做。比如,如果病人出院后直接回家的话,家里的住房要上几层台阶、所住的房间离厕所多远,这些情况都要问清楚,因为理疗师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计划好这个病人在术后能走多少路、能不能上下楼梯。如果病人回家后需要上下楼梯的话,在其出院之前就有人帮助他做练习,医院不可能在病人安全方面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让他出院。如果经过评估,病人真的无法上下楼梯,医院就不会让其回家,而是转到一个比较低级的康复中心,待其恢复到情况许可后再出院回家。
从我在美国顶级医院长期工作的经历来看,中美两国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不在于单个医生的技能、也不在于设备是否壳进。外科技能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临床诊治的过程需要依靠一个系统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严格的训练。作为一名医生,他知道自己的角色,他在整个庞大的“机器”里面,要尽力做到的就是让自己怎么运转到最好;同时,也要知道其他“零件”都在干什么,而且所有这些“零件”的运转都是为了病人,为了一个中心目的——那就是病人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
所以,美国医疗水平之高,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团队合作得非常好。置身其中,我可以说它是令人惊叹的。每一个过程都非常细节化、非常个体化,这方面中国目前确实还做不到。所以国内在医院建设方面要想和国际接轨,我觉得在程序的建立和执行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林汪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