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作文
篇一:关于一句古诗的作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关于一句古诗的作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迂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面对“浮云”,我们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想当年,大雪山、草地这些连神仙都打怵的地方,红军并不因之畏惧, “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迎难而上,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些人不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 “浮云”,登山峰,攀悬崖,横渡江河,穿越沙漠??尧茂书第一个去漂长江,他失败了,他把生命献给了浩浩荡荡的江水。但这并不表示长江不可征服,人们不为他失败这块“浮云”所惧,历尽艰辛,洛阳漂流队终于到达了吴淞口,征服了这条从未有人征服过的长长的扬子江。他们为了发现人类力量的伟大,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探险、寻求、开拓,敢为“天下之先”,他们是那样乐此不疲、百折不挠。 可是我们也有为这遮眼的“浮云”所畏惧的时候,在学习上碰到一点
点困难,就认为自己不是读书那块料,这便是没有树立起与“浮云”抗争信念的表现。与“浮云”抗争,需要胆识,需要辨清方向,更需要有远见。古人说: “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王安石不也说“只缘身在最高层”吗?红军之所以能够完成长征,就是由于他们站在党的英明决策的高峰。诸如此类,这些锐意进取的开拓者们“不畏浮云遮望眼”,正是“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作为任重道远的21世纪的建设者,要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永远向上,向最高层挺进。
篇二:2017届高三作文训练文档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结合这句名言,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其中“地面”与“云端”,“步行”与“跳舞”,“贴在”与“不在”,三组词语对比鲜明,一是一非,态度很鲜明。
名句的诗意有利于考生情感的引发,包含的哲理催生考生理性的思考,比喻式的表达可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此题的立意呈现多
样化的趋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抓住词语“贴”、“地面”、“步行”,可以谈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或者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方可成就梦想。
抓住词语“云端”,发掘其特点,可以类比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例如“云端”辽远高卓,可类比崇高的追求和理想;“云端”绚丽多彩,可类比美好的情思和精神;“云端”千变万化,可类比态度变化无常;“云端”虚无飘渺,可类比根基不稳等等。
题目要求“自定立意”,则意味着可以赞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也可以辨证分析,反驳将此观点推向片面和极致。观点的确立取决于对哲学家名言比喻义的理解。例如将“云端跳舞”理解为舒展自如,可以赞颂、倡导这种人生状态;将“云端跳舞”理解为纵横驰骋,则可以阐述纵横捭阖的生命姿势、或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反过来看,将“云端跳舞”理解为夸夸其谈,则可以抨击空泛、玄妙、无用的言论;将“云端跳舞”理解为得意忘形,则可以批评傲视万物,目中无人的不良现象;将“云端跳舞”理解为憧憬虚幻,则可以剖析那种不切实际地幻想得到万人瞩目结果的想法。
比较好的立意:脚踏实地方能走向成功;云端跳舞,失败也是美丽的;视云端跳舞为异端,是平庸者慵懒的借口;没有云端跳舞的志向,哪有脱离地面的果敢;脚在大地,心在云端;步行不如跳舞;在云端舞出绚丽的人生等。 【优秀习作一】
求踏实戒浮躁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地面步行,常常是风雨不动安如山,此为踏实之风;云端跳舞,往往会摔得脸青鼻肿,此为浮躁之气。从哲学家的名言可以看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求踏实,戒浮躁。
一个人有了求踏实、戒浮躁的作风,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三国时管宁和华歆同席读书,管宁能够踏踏实实静心学习,不为外界所扰,而华歆却十分浮躁。有位达官显贵坐着豪华的轿子从外面路过,管宁置若罔闻,照旧专心致志,而华歆却面露羡慕之色,立刻跑出去看。管宁于是割席而坐,与其绝交。最终管宁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而华歆在学术上却碌碌无为。
一支军队有了求踏实、戒浮躁的作风,才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早年曹操曾率领军队将张绣打得落花流水,胜利之后,曹军得意洋洋,上至主帅,下到士兵,都显得十分浮躁。结果在第二次征讨张绣时,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反观张绣,在失败之后能踏踏实实地蓄积力量,谋划方案,所以最终打了胜仗。曹操和张绣,一胜一负,不正是对求踏实、戒浮躁重要性的最好诠释吗? 一个国家有了求踏实、戒浮躁的作风,才能稳步发展,繁荣富强。 建国初期,中华大地百废待兴。许多人企望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于是有了“三年赶英,五年超美,十二年实现共产主义”这样不合实际的目标口号;于是有了大伐森林、大炼钢铁的激进场面;于是有了“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这样荒唐的“硕
果”。结果浮躁的“大跃进”运动不仅没有大跃进,反而让中国经济走向了“大倒退”。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只有求踏实、戒浮躁,才能走得更远。当我们每一次为海市蜃楼的奇景所倾倒感叹时,我们是否想过这空中楼阁其实也是人类靠自己的双手在另一个地方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呢?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能在“云端跳舞”成了众人趋之若鹜的目标。于是乎花钱发表论文者,抵押房屋炒股者,破坏环境换取GDP数据者……诸如此类,层出不穷。殊不知越
是浮躁,反而离成功越远——君不见沽取虚名者成为丑闻笑谈,博弈求富者倾家荡产,急功近利者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踏实之风,犹如山巅松柏,风吹不动,雷打不惊;浮躁之气,如同墙头野草,风来则枯,雨淋则倒。
朋友,在云端跳舞,虽然曼妙,却易跌落;贴地面步行,虽然平淡,然而稳重。我们何不求踏实,戒浮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呢? [点评]
作者赞同哲学家的观点,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角度论述了求踏实、戒浮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合题意。列举古今正反事例来论述,材料翔实,内容充实。能联系时弊来阐述,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表达上“总分总+并列式”的结构完整、清晰,正反对比鲜明,
比喻贴切,语言有文采、准确、通畅。 (评分:24+25+10=59分) 【优秀习作二】 登上高处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将自己放在低处才能稳稳当当。然而,因怕失足坠落而不敢登上高处的心态,我以为十分不妥。倘若人人怀有“登高必跌重”的念头,个人何以进步,社会又何以发展?
在思想上,人应当尽量登上高处。
有人说:“人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否则将会变成毫无希望的枯井。”是呀,人如果不能登上思想的高地,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境况!即使再大的家业交给他,他也会败得一塌糊涂。蜀后主刘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让思想登上高处,所以胸无大志,缺乏主见,说话草率,赏罚不明,最终葬送了刘备打下的江山。人只有从一个较高的思想层面想问题,才能把问题想得透彻,才会看得比别人更远,更准。
在境界上,人应当尽量登上高处。
王安石登飞来峰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在泰山之巅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反应了诗人那种超脱凡俗的境界。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
境界,才会有苏洵“泰山崩于前而不惧”的镇定,才会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才会有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才会有谭嗣同“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大义凛然。
在地位上,人应当尽量登上高处。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呀,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应当追求自己更高的位置。试想,一个中尉艾森豪威尔绝对发挥不了一个统帅艾森豪威尔的作用。人如果只甘心做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那么他便只能发挥一个普通人的作用。人若想有大的作为,就必须登上更重要的位置。
一位女教师曾对她的学生讲过: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位伟人,当我长大后,发现这不大可能;于是,我就再次梦想成为一位伟人的妻子,但如今我已结婚,丈夫是一个平凡的职员;于是,我继续梦想,让自己成为一位伟人的老师。也许将来,这个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我依旧感到欣慰和富足,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怀着勇气和力量,在大千世界中奋力去追求某个高度,不必在乎你是不是最高的,因为在你向终点逼进时,你的灵魂已达到了一个挺拔的高度!
一个有思想、有境界、有抱负的人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会是一个能“感到欣慰和富足”的人,所以我们应当让自己登上高处。托尔斯泰说:“我愿站在高处,因为那里能听到上帝的声音。”我的朋友,你呢? 【点评】
作者将“贴在地面步行”理解为“将自己放在低处才能稳稳当当”,
由“不在云端跳舞”联想到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因怕失足坠落而不敢登上高处的心态”,以此为出发点,反弹琵琶,针锋相对地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要登上高处的理由,见解独到新颖,切合题意。 表达上同样采用“总分总+并列式”的结构,层次分明。引用名人名言准确丰富,语言准确警策 地面有苍生 佘宇
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云间飘渺高妙,地面平凡低微;云间舞姿潇洒绝艳,地面苦行黏滞踉跄。然而我愿在地面行走一生,不羡云间超脱的一舞,只因云间是仙境,而地面却有苍生。
云间超脱出世,谁人不羡,然而我们有何超脱的资格?众生的疾苦之声句句入耳,社会的重任担在肩头,即使付尽一生地面苦苦的追寻,也不见得能替苍生减轻分毫痛苦、谋得点滴福利,如此的现实,注定了我们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假如我们仍只顾自己云间的舞蹈,那么惊鸿的舞姿只能是苍生痛苦挣扎的反衬,而纤尘不染的雪白舞衣也会在他人血泪的照映下失了颜色。当地面世界仍残缺不公,当千万人的痛苦仍等待我们去救赎,云端的舞蹈不再象征美丽,它只象征舞者不懂悲悯、不懂同情、缺乏良知! 地面苦苦跋涉,固是艰难,但正是这场艰辛跋涉映出人伟大的灵魂、高尚的人性:为自己而贴近地面苦行的人拯救了自己,为天下而贴近地面苦行的人拯救了社会,他们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地走
着,在宇宙的荒原上、在命运的荆棘丛中,他们用双脚踩出道路,他们是真正的救世主!
回望史尘,我们能看到魏晋那些执一柄拂尘清谈了一生、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官员,他们在世被异族所笑,死后被青史所鄙;文革时,面对混乱的中国,周总理并没有选择超脱, 篇三: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写作导引】
本次作文主要对学生的立意进行训练。一篇好的文章是从选定主题开始的,如果不明确写作目标是什么,只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选定主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立意。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立意新颖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二是多角度看问题,对同一事物,立意要从另一个角度看。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确立的时期,怎样看待世界,采取什么态度面对人生,其实也是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索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准最佳立意点,实际上对话题作文的结构的了解很重要。话题作文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引入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其中第阐释性话语比较重要,它可以暗示学生文章的立意方向。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的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
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 【构思点拨一】
1、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如下文《高空》。 2、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下文《人生四步曲》。 3、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4、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5、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如下文《曲径通幽》和《勿需选择》。 【构思点拨二】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 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就像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一样。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
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
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范文1 】 高 空
荒原野径,厉风过处,满目苍凉。高处,风景怡人,但不胜寒。 踏着历史小径,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从容不迫。他站在人烟稀少的高处,平静如水的心撩动了整片风景。风过衣襟飞扬,孤傲的背影将他遗弃在历史的巅峰。
他透彻,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段景致,而他只是站在景致外的景致来欣赏这虚空的尘世,高不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沧桑,一段历史堆积出来的满目疮痍。
踏着久违的苍凉,心际拂过一层烟云。如冬日般温度殷红的血自伤口处潺潺流出。为了一位才子,竟悲壮如此?残白的天际快要映出一片黑夜,无奈的长叹永远逃离不了那冰冷的封印,恶魔般的幻境穷迫不舍,绝望犹自浮上心头。在非云非雾非雨的竹涧阁楼边,潇洒桀骜的身影永远令人迷惑。嵇康,一位优雅的隐士,洞彻世事的才子用灵魂演奏着时代的华章。
那片未经尘世污浊的心境被幽深寂寞的山涧保护着。他的思想,他的觉悟随着曼妙的琴音在花蕊间萦绕。这高幽空明的山涧竹林是他思想的全部。高,已不只在官场中,而是心灵思想的高度,只是无奈的命运将他埋葬在他有高度里,只是在山水竹边,在竹涧焚香的溪边仍然孤傲着。天依旧残白,梅依旧高雅,林依旧幽深,只是缺了他,更添了一分神往,多了一分清雅,衣竹楼旁,
仍可见雪白的花绽放出他殷红的血。
老子逍遥,只留《道德经》而驾车隐去,集气于一生尤显突兀。他的淡定,注定他站在思想顶峰,观望沧桑的尘世,死一般的沉寂封锁了沉沉杀气,他淡然的笑容久久响彻,穿越时空。清傲的清莲居士,幽怨愤懑的子美,饱经沧桑的苏子,何常不为那高处而心寒,但那不是错误,历史决定了一种高处,于是他们从容不迫。他们背后的苍凉被一种叫“高洁”的东西封杀。
山仍然盘亘,为了永恒;水依旧奔赴,为了幻灭。山水的对话冰封了寒冬的沉默。有一老者,抛出不丝之竿,以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独钓寒江。在这前后,我隐约瞅见残白的两个字:高度。 【范文2】 人生四步曲
幼年 小时候,我发现我的眼前有一座大山,站在山的脚底,我望不见山后平原的广阔,森林的葱郁。我特别想翻过大山,哪怕就站在山顶,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欣赏到所有的风光。 青年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长大,我知道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渴望到达顶峰,一饱眼福。再后来我又了解了李煜”无言上西楼”的寂寞悲伤,我质疑了:山顶难道不如想象的那样好吗?
中年 人一到中年,总会有自己大大小小的不可计数的成就。而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惟一目的就是“爬山”,我的起点是山底,终点是云层上面的巅峰。中午的时光我都在山腰上攀登着,我见到了数不尽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但遗憾得是我并没有给予它们过多
的关注。也很少驻足听听山上的鸟叫,赏玩这遍布山野的一花一草,品味咚咚流水里面蕴含的语言??我的眼睛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朦胧的山巅,满脑子里都期盼着成功的那一天。
老年 终于到达山巅了,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浓雾中,海拔高得连青松也不愿与我作伴,雪莲的形迹也藏匿于漫天的雾中。我的眼前白茫茫的一片,虽然山底上还有人衷心的羡慕我,山腰 上还有人不断地重复着我的脚印,但我却再也看不清潺潺的流水和五彩的大自然。在我的肉体如雾般消散时,彩虹也不愿现身弥补一下我今生最大的遗憾。
在我生命从开始到结束这短暂的一生中,我的精神的升华中只为世人显现了匆匆忙忙的攀登过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站在山脚却只能滤过云雾看见山巅的人是只会留下遗憾的人,人生中倘若只留下了对胜利那一天的希望与等待,这样由你奏出的人生四步曲最终将以凄凉的末音结束,曲中老年人的哀怨与悔恨之声响彻云霄。
站在哪里看世界?在山底,只有山的巍峨;在山顶,只能看到云海;而在山间你我却能看见整个世间,整个世界的意义与归宿。我宁愿只爬到半高处?? 【范文3】 曲径通幽
倦然,携一独枝入山,清晨的空气和温热暖阳阳地照在身上,每一处都氨氲着自然的气息,无限熨帖无限惬意。
人生是一种味道浓烈的干邑白兰地,热情醇厚给你支撑的力量。
山,望之弥高,总会在不经意的转角给你惊喜,无异于“落崖惊风,朝暾夕日”,宁愿守着一过寂寞,也不要世袭隆重的庸俗,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指引着你开发自己内心的潜力。
沿山拾阶,道路两旁芳草萋萋,更兼有落英缤纷,以为误闯了桃花源,乃惊于此山的别有洞天。原来山脚也有一派生机和魅力,无限生命的跃动,那阳光无阻隔无间隙地颓洒热情, 那狂放肆的自然热情,山脚的世界徜徉着自由和奔放。 越行越青年了吧!偶尔,几声鸟鸣也会惊吓到整座山的安谧,阳光温柔地从树叶缝里泻下,抚摸着已经熟透的春光,后阶缝隙间充满了细细柔柔的嫩草,仿佛那么柔弱的它们会因承爱不了过多的热情而死去,但它们却如此坚定执着的生长着,在幽深的林间独自开放、独立调谢,我踏上那石阶,就仿佛踏上了一种微漠的薄薄凄凉,人生,开放在一处无人欣赏的柔和角度,点破了山的寂寞,增添了山的内容,透过它们,仿佛一片广阔的意境在扩大。 终于可以看到那树林深处的禅寺,那清泉在侧,月色冷青的幽清古,山顶上仍是一片寂静,无人语,恐惊了天下人,阳光依然柔和,清流也充满了哲理。
敲开寺的门,老者正在参禅,一人一寺一孤僧,一草一木一世界。清茶伴我入座,入山无非过一栈道再经一座桥,转头,却已另一世界无岸无渡非山非水。成人,无非渡一苦海再棹一舟楫,回眸,竟也物是人非,已是凡人孤寂,又求高僧打坐禅悟,原来世界便在这里,
我问老者“参禅何如”,他告之我以山顶啸歌。清脆,浓重并且真挚。
原来,心境统一,站在哪里看世界都一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大约能够明白老者为什么执拗地孤身一人守着这古寺。无需竹弦洞萧,自有鸟鸣盈耳。无需挂画,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抬头是一片天,低头又是一个世界。 【范文4】 毋需选择
叠罗汉时你喜欢在哪一个位置?最上面的?会摔得很惨。最下面的?会压得很痛。中间的?又似乎不够刺激。叠罗汉时,我总是后悔我选择的任何位置。 ——几米
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站在哪里生或死,则是问题中的问题。秋日的扶桑,朝雾弥漫,枝头犹有残红,推开玄关,源氏公子倚在雕栏上,暂时欣赏这般美景。他低头思索着,离开宫门后,当户的残月会否为他指引。
你也如此徘徊过吗?犹豫着应该背负西西弗斯的罪名,永无止境地推动巨石;还是踏在《理想国》上,高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最终朝向孤独。无论选择什么,破晓之前,
我们必须找到那三尺黄土。其实,又何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后又必期望这黄土呢,既然来时未带一物,走时又何必窃取这不属于自己的呢?于是,勿受那黄土的束缚,走到哪里,便看到哪里的世界,因为一辈子从一个角度看世界,是很郁闷的。
如果一定要说这脚下踏着的是什么,或许是痛苦吧。在无法逃避的痛苦到来时,能做的, 唯有将它踏在脚下,积累的痛苦能使你看到更远。
站在世人的随意之中,站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得到的或许不是公认的幸福,但至少是自己认为幸福的生活。与其思索所站的位置,不如在任意位置尽心窥视世界,不是无欲则刚吗?
或许站在哪里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阿尔伯特说, 人生不过是从上帝那儿借来的一段岁月。我也认为,人还活着,是因为上帝忘记了你还活着,或者,上帝忘记了你不该活着。既然如此,这似乎偷来的生命,又怎么忍心在上面多加一点灰白呢,以孩童般的好奇张望这个世界,它需要色彩,而不是神伤的灰黄。 现在,所需要的,可能正是那份随遇而安。
天晴的时候,我想到山上赏鸟;天晴的时候,我想到花园种花;天晴的时候,我想去拜访朋友?? 然而雨始终下不停。
直到我决定在雨中赏鸟、在雨中种花、在雨中访友。 雨终于停下来了。 【范文5】 人当凌绝顶
洛尔迦说:“思想在高飞,我低着头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在时间的进程上,我的生命向一个希望追求。”——题记
正如洛尔迦所言,我的思想也在高飞,我人生的追求是登到巅峰,体会“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窗外夜色寂寥,执一本泛黄的书卷,任凭朔风猎猎吹动思绪。我立在时光前,凝视深邃的历史空间,风卷残云俱往矣,“朝”起“朝”落几经更替??此起彼伏的历史话剧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其间多少恩怨情仇是非功过,或令人捶胸顿足扼腕叹息,或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让我们沿着这神秘的历史阶梯攀援而上,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些曾经雄踞山巅彪炳千载的人物——
秦王嬴政,千古大帝。曾一度灭六国,雄霸天下,创立了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多民族国家。作为始皇帝,他可谓登上了历史的峰顶。掌握着中央集权政治权力,以威武高大的姿态统御着天下黎民。
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经说过:“不看兵马俑,就不算来过中国。”我们也有句古语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看看秦俑和长城,那种波澜壮阔的恢宏气势,令人扼腕!追忆当年,秦王那种傲视群雄、缔造千秋伟业的雄心壮志,令人惊叹!回看今日,一个大写的名字被后人永远镌刻在山巅。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
谁能会,登临意?毛泽东站在高山之巅,历史在他面前已经显得渺小!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他的伟大,不但在于他那些最出色的业绩具有永恒的价值,更在于他的始创性以至在完成所有这些业绩中投入了雄伟非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遍布他后半生征途上的那些巍然屹立的纪念碑,虽然饱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却还是宏奇壮丽!
“屈处奴役之下的民族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人类毕竟不以最高的荣誉授予那些谨小慎微、知难而退、毫无建树传于后世的庸碌之辈,而是把它授予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功勋卓著的人。” 毛泽东——这个拯救人民于水火的人,这个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人;这个于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民族成立的人——必将永远屹立于历史的巅峰而千古留名!
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攀援,我来到了那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这里,一位伟人,站在新时期的峰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谨慎的策划,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引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阳光下一步步迈向世界强国之林邓小平,站在了中华的峰顶,享誉着民族伟人之荣。
蓦然回首当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犹如一次攀登高峰的过程。唯有登上了峰顶,我们才会享受到胜利的荣光,体会到王者的风范,领悟到“一览众山小”的霸气。
人当凌绝顶,让我们向着心中高远的目标攀登吧!
【范文6】 站在山顶看世界
尼采说:“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
但是在我看来山顶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
少年林则徐曾说:“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是啊,只有登上绝顶,方能览得众山之小、万物之胜,才能感受到人生中的那份大气和畅然。
他的钢琴水平只有七级,但当他演奏完毕,所有评委和观众都起立鼓掌。他就是刘伟,一个用双脚弹钢琴的人。
小时候的刘伟因意外失去了自己宝贵的双臂,但他对人生依然充满自信。他曾说过:“要么就去死,要么就精彩的活着。”见过他用脚弹钢琴的人,无不被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最终,上天不负有心人,凭着坚忍不拔的努力刘伟实现了他的诺言,中国达人秀的冠军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刘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我们攀登人生高峰所必须的意志和精神,那就是乐观自信和勤奋执着。
他曾说:“背着包袱要走,放下包袱也要走,所以我放下了包袱轻松的向前走。”一个轻松的心态,一个坚定信念,让他拥有了山峰的高度,欣赏了绝顶的世界,感受了世界的美好。
他就是谢坤山,因工伤事故失去双臂、左腿和右眼。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谢坤山并没有就此沉沦,他坚信即使身体残疾,也同样可以登上人生的绝顶。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嘴咬笔
写字,硬是咬出了一部10万多字的自传体小说《我是谢坤山》。 这些身体残疾的人尚能攀登到人生的顶峰,享受成功的喜悦,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往高处并刻苦打拼呢?
登上山顶看世界吧,那里可以使我们视野广博心胸开阔,让我们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
诗仙太白登上了唐诗的顶峰,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写意生之大气;
东坡居士站在宋词之巅,高呼 “西北望,射天狼”,那是壮志填胸的霸气;
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在江河之畔吟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登上山顶后的豪气。
人生浩渺无际,我愿登上山顶,去欣赏那真实绝美的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