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哲学中理性的双重维度
论康德哲学中理性的双重维度
孙甜甜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东营 250014)
摘要:康德哲学主要分为认识论,道德论和目的论三部分,本文简要论述了其认识论和道德论哲学,且就认识论和道德论彼此间的联系、各自的意义和局限作了简要论述。关键词: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康德中图分类号:B516.31
一、理性的认识维度
(一)作为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哲学致力于对休谟问题的解答,康德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只是这种确定性来自何处?
知识作为一种判断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先天分析判断—即从概念本身推演出其规定性,其具有确定性,然而却无内容;另一种是后天综合判断,综合判断可以确保内容的丰富性,但无法赋予知识任何普遍必然性。康德认为只有第三种形式,即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成为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丰富内容的知识。知识因此具有双重的构成要素,先天的形式要素和后天的经验要素。
经验客体自身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确定性,知识的确定性必然在认识主体之内,即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将主体的主观认识形式划分为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即时空和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即范畴。感性直观分为内感官和外感官,内感官的先天形式是时间,外感官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因此时空就作为我们的感性材料的形成基础,作为感性的先天形式。然而知识作为一个统一整体不是“感性的杂多”的盲目联合,而是知性活动的结果,是表象的自觉联结。经验对象自身不具有统一性,知识的客观的统一性根源于认识主体内的主观的综合统一,即经验的统一性是知性综合统一的结果。知性通过“三重综合”即“直观领会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和“概念中认识的综合”形成统一的概念。知性的统一活动的最高原则是(先验)统觉的先验统一即自我意识,统觉的先验统一是所有经验对象统一性的最高来源。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作为一种知性活动,以范畴为中介,凭借想象力借助时间构建的“图型”为桥梁,使范畴与直观对象相结合,构成知识。因而,在此意义上,康德说“知性为自然立法”。
(二)纯粹理性的幻相
作为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其仅适用于经验领域。对于理性想越过经验界限,获得关于先验对象的知识的企图,康德给予了批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6-0253-002
界,世界也因此呈现出不同面貌,而世界的整体,没有人类观察印记的自在世界,只能是理性的一个理念。
3.经院哲学的理想
经院哲学的理想就是想不依靠情感,单纯借助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宇宙论内对世界原因的追问,已经体现了经院哲学的痕迹。宇宙论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以偶然的有限的世界为基础推出上帝的存在。显然一个无限的上帝的存在是不能以一个有限的经验世界为基础的。设计论以自然之内的视角,通过类比,将世界的秩序归于完美的无限的上帝。然而其预先假设了“世界有一个原因”,才将世界的秩序归因于他,即上帝。如果世界没有原因,那个不存在的原因也就不可能是个设计者。无论宇宙论还是设计论终究都归于本体论,宇宙论和设计论从“世界存在解释”出发推出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必应是自因的,且必然存在,而这种必然性不在因果链条中,其只是包含于其概念之中。这样,就又回到本体论,而本体论的问题在于,其声称上帝是完美的,称存在即完美,他们从上帝的观念中分析出了存在的“属性”。然而存在却不是一个谓项,不是一种属性。说A存在,并不能给他的概念增加任何东西,只表明概念有相应例证。
由此康德在认识论领域内对可认识的经验现象和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作了严格区分。理性不可能在先验领域单纯凭借自身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理性的理念在认识领域只能作一种“调节性”的运用。
二、理性的实践维度
康德对实践理性先天原则的确定源于对休谟伦理怀疑论的质疑,康德力图为道德寻找可靠的基础。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基础一定不会如功利主义和伦理效果论者所言以幸福和快乐为导向。在认识论中,道德的基础必然不会依赖于经验,其必然根植于实践主体之内,即实践理性之中。实践理性内这种先天形式便是作为直言命令的道德律。道德律排除了一切经验因素,其适用对象是纯粹的道德意志,是意志自我立法的结果。康德将
·253·
判,具体体现为对纯粹理性三大理念的批判:
1.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
理性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经验心理学,理性心理学家由“我思”推论“我”的实体性,且实体性的“我”的属性即“思维”,然而“我思”之所以加诸我的所有思维之上,不是本质在先,只是逻辑在先,实质是知性的一种认识形式,即统觉或者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康德说“统觉的先验统一是一切人类认识的最高原则”,然而统觉的先验统一作为一种知性活动,总是要借助于范畴的运用,因此经验对象的统一性便是范畴对一切杂多设定的统一性,然而范畴是仅适用于构造经验对象的。统觉的先验统一(自我意识)作为逻辑在先的“主词”,尽管具有主观内的客观性,而其本身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范畴不能运用于其之上。理性派哲学家将逻辑在先的“自我意识”认为是绝对的主体,将现象的认识,将一切经验对象的统一性归于绝对主体,而不知其只是一种认识形式的统一。其并且将诸范畴加之于“绝对主体”,从而将“绝对主体”有限化为经验对象,而从这个经验自我根本推不出一个“先验自我”的属性。认识的主体何以成为认识的对象?康德将“绝对自我”确立为实践领域的道德主体,而在认识领域,“自我”作为“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
2.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的两个命题都是错误的,其错误性的根源在于两个命题都有一个错误的假设作为前提。理性宇宙论假设“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可以认识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从对立的视角阐述了对世界的认识,将不可用于自在之物的范畴诸如有限无限,自由必然,因果等套之自在之物,混淆了自在之物和现象。须知现象世界的“整体”本身也是一个先验“理念”,他是我们认识的极限,是不可逾越的。黑格尔试图突破这个极限,将现象自我本质统一且同一为绝对精神,而这种绝对精神,尽管冠之以客观,始终是认识内的绝对精神,因而也仅是一种唯心主义。我们始终只能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
智者论道 无条件的道德基础建立在主体之内,认为作为物自体的我即本质的我,只能是一个实践的道德的我。
经验的我处于因果链条中,服从因果律。而认识的主体不同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作为一种现象处于因果链条中且为认识形式所塑造,然而认识主体自身作为理性的我隶属物自体领域是不可被认识的,他仅仅服从自身,服从绝对的无条件的道德义务,其形式就是道德律。
道德律作为一条直言命令即绝对命令,采取以下形式“只根据这样的准则行动,这条准则你可以同时也意欲其为一条普遍法则。”[2]它强调了行动准则的普遍有效性,即一个行动的准则可以普遍适用于任何人,仍然可以保持实践层面的不矛盾和意欲层面的一贯性即不会消灭自身。这条直言命令的另一个意蕴即“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绝不是手段。”
[3]
智库时代 道德律作为先天的实践原则,是独立于经验的,无论面对什么经验条件,都有据此而行动的义务。道德律甚至应该是衡量善恶的唯一标准。然而作为直言命令的道德律并非分析命题,无法从理性意志的概念中推演出,他只能是一条综合的实践的先天命题。
不同于认识论的先天原则,道德意志即实践理性的先天原则的存在并不能必然保证道德行为的事实存在。因此在义务原则的基础上,为确保义务原则存在的合理性,康德提出了理性的三大“实践公设”。
由此康德完成了理性即“人”的双重划分,作为现象的必然的我和作为物自体的自由的我。然而对于道德的我却不能有任何概念和认识,只能是一个纯粹的实践的道德的我。康德也因此在现象和本体、认识和实践之间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三、康德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意义与局限
康德的认识论不仅结束了独断论和经验论长久以来的争论,同时也将人的主体地位推至认识世界的制高点。其先验哲学思想启发了后世哲学家如胡赛尔创立的现象学中对先验要素的探究。开启了西方主体性哲学和
先验哲学的大门。
而其也具有诸多局限,例如对其认识原则的适用范围的划分问题的争论。他对现象和物自体作了明确的划分,而对于将物自体作为感官材料的来源却未做明确论证,由此也引发了黑格尔的批判。
康德在实践论中将实践与认识断然隔绝,确保了道德行为的纯洁性和崇高性,拒斥了当时泛滥于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然而也正是由于其道德行为的基础仅仅建立在道德主体的意志自律和理性对上帝的假设之上,并不寻求任何经验的解释和保障,也导致了其道德理论较低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软弱性。
【作者简介】孙甜甜(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3.
[2]康德著,杨云飞译.道德形而上学奠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2.
[3]康德著,杨云飞译.道德形而上学奠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4.
即人
人都是目的自身,我们的任何行为都不应把自身及他人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对人是目的的确立依然也是基于普遍化的行动准则。
(上接第252页)
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团队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同时创新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和供给方式,如:完善二十四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或者借助传统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
(四)科学划分功能布局
第一,政府要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打造出普惠型均等化的文化惠民工程新格局,对于部分影片、剧目等文化惠民工程,除开商业化运作制外,其余由公共财政分担。第二,规划特定街道社区的文化服务以及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比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老年文化、红色文化等。以张家口市为例,可以建立社区书屋、移动文化站、鼓励社区成立演艺群体,为社区演艺团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第三,借助互联网开展文化惠普行动,将图书、影视、藏品、教育等多种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化资源,同时建设出多种不同的虚拟文化设施,如: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等,让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为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任何一个工程想要得到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惠民工程也不例外,作为国家基础公共事业,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其次引导、激励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文化活动中去,最后还要创新多样化的文化投资渠·254·
[2]
道,从而完善资金保障体系,让工程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3]。
以张家口市宣化区为例,政府完善了购买文化服务渠道,通过公益性捐赠、文化活动奖励、文化服务业企业减免税等方式,让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惠民工程中去。包括:个人捐赠、冠名、赞助等形式,成为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辅助力量,让社会、集体、个人资金得到有效的融合,还可以争取上级文化扶持资金,打造具有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多元化的发展,为文化服务、产品打造全新的发展路径。
(六)夯实文化服务基础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内外部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夯实文化服务基础,让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真正的发展。第一,政府要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扶持机制,为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复制作用。第二,强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培养出优秀的文化人才,比如:在社区中建立专职的文化管理队伍,同时成立兼职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同时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如:声乐、戏曲、图书管理、博物馆等。第三,加强考核激励机制,落实顶层设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规划中。针对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服务网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展开考核,确保文化惠民工程
得到根本上的落实。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惠民工程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质量效能上还存在问题,因此“提质增效”始终是其最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从消费市场、产品供给、文化服务供给、功能布局、资金保障体系、服务基础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我市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的服务效能。
【作者简介】王晓民(1971-),男,图书资料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资料、图书情报。2004年从事公共图书馆工作至今。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20189年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提高文化惠民工程效用,满足广大市民文化需求的研究”(编号:2019189)。
【参考文献】
[1]陈敏,连苹.文化惠民视角下城市品牌活动的价值创造——以深圳钢琴音乐节为例[J].艺术教育,2019(7):225-230.
[2]陈庚,李婷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能评估及其优化策略——以文化站为例[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4(3):46-55.[3]刘思佳.媒体如何助力文化惠民工程的推广——以天津“文惠卡”的推广为例[J].传媒,2019(7):77-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