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鉴定报告模板-框架结构
项目
抗震鉴定报告
二○一二年二月
目 录
1、委托单位概况...................................................................................................... 2 2、房屋概况.............................................................................................................. 2 3、检测的目的和项目.............................................................................................. 2 4、检测情况.............................................................................................................. 3
4.1、房屋建筑状况.................................................................................................... 3 4.2、房屋结构设计状况............................................................................................. 4 4.3、现场检查情况.................................................................................................... 5 4.4、房屋结构布置检测及图纸复核 ........................................................................... 5
4. 4. 1轴线尺寸检测 ........................................................................................... 5 4. 4. 2构件截面尺寸检测 .................................................................................... 6 4. 4. 3构件配筋检测 ........................................................................................... 6 4.5、沉降检测........................................................................................................... 7 4.6、结构材料检测.................................................................................................... 7 4.7、后续改建方案及结构验算 .................................................................................. 8 4.8、承载力验算 ......................................................................................................11 4.9、抗震鉴定......................................................................................................... 16
5、房屋损坏原因分析............................................................................................ 20 6、房屋检测和抗震鉴定结论................................................................................ 21 7、处理意见............................................................................................................ 22 8、检测鉴定人员.................................................................................................... 23 9、检测鉴定单位技术负责人签章........................................................................ 23 10、检测与鉴定依据.............................................................................................. 24 11、附录.................................................................................................................. 24
11.1、附图 .............................................................................................................. 24
……项目抗震鉴定报告
1、委托单位概况
单位名称 房屋地址 单位电话 检测日期 2、房屋概况
房屋用途 结构类型 平面形式 原设计单位: 原施工单位: 备注 改建设计单位: 结构形式: 基础形式: 建造年份 建筑面积 层数 3、检测的目的和项目
房屋最初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其中,裙房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有少量剪力墙,基础结构采用桩基筏板基础。现在业主准备对裙房中地下一层~四层12~15/P~S范围内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根据新的改造设计方案,该区域内房屋结构布置将有所变动。
为了了解裙房部分的现有房屋的质量状况以及结构性能,业主委托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房屋质量检测站对该房屋进行房屋抗震能力鉴定,由于本次装修改造的范围基本上均位于地面以上,且原结构中地下室顶板为上部楼层的嵌固端,因此,本次仅对地面以上的裙房单元进行抗震检测鉴定。
主要检测内容:房屋的结构布置复核与检测;混凝土构件截面检测;结构
材料性能检测;房屋的损坏情况调查与检测;根据目前房屋实际状况和改建方案并按现行规范要求进行有关的工程结构验算;房屋抗震鉴定;分析损坏情况的原因等;对该房屋的结构状况作综合评价、提交鉴定结论;对该房屋本次改造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现场检测日期:2012年2月
图一:房屋总体鸟瞰图
4、检测情况
4.1、房屋建筑状况
4. 1. 1房屋建筑概况
该房屋的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形状,除屋面以外各楼层均在平面中央位置开设大面积的中庭,六层电影院部分楼层面上也开设了大面积的洞口,见附图一。房屋东西向最多跨数有22跨,房屋南北向最多跨数有13跨,图示轴线间距均为9m。在轴线5~7×K~M、9~10×P~Q、15~16×N~P、19~21×J~L、15~16×H~J范围内设有电梯井,轴线6~7×P~Q、10~11×P~Q、14~15×N~Q、17~18×N~P、19~20×P~Q、17~18×H~J范围内设有楼梯。
房屋标高:根据设计图纸资料,底层地面标高为±0.000m,地上二层楼面标高为6.025m,三层楼面标高为11.325m,四层楼面标高为16.775m,五层楼面标高为22.225m,六层楼面标高为27.675m,屋面标高为34.000m。
经过调查、收集和整理,该房屋的建筑、结构等设计图纸资料基本齐全。有关各层楼面至屋顶的平面图和详图等可详见原设计图纸。
4. 1. 2房屋现有使用状况
该房屋结构已经封顶,截止到本报告完成时,内部装修尚未完成,全楼未投入使用。
4.2、房屋结构设计状况
裙房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有少量的剪力墙,楼盖、屋盖均为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结构平面见附图及原设计图纸。该房屋的施工记录、会审记录、工程质量验收单、沉降观测记录等施工、监理资料基本齐全。
楼板:上部楼盖和屋盖均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板结构,二~六层楼板板厚大多为 120mm,局部区域板厚200mm。楼板配筋为多为Φ10@200、Φ10@150几种,在楼板宽度较小的薄弱位置,其配筋均有所加强,典型的楼板配筋方式见下图。屋面楼板板厚多为200mm,楼板配筋多为Φ10@100,Φ12@100双层双向钢筋。详细楼板标高、配筋可见原结构设计图纸。
图二:二~六层典型楼板配筋图
梁:框架梁尺寸主要有500×800、500×1000、1000×1200、500×900、800×1000几种类型。框架梁支座负筋出现较多的有12Φ25、14Φ25、24Φ25、10Φ25,框架梁跨中钢筋出现较多的有7Φ25、8Φ25、12Φ25、13Φ25(均为三级钢);框架梁加密区箍筋配置多为四肢Φ10@100,非加密区箍筋配置多为四肢Φ10@200(均为二级钢),其中中庭上部的屋面沿南北方向设置了较多的预应力梁。
柱:裙房结构框架柱的截面形状基本上为方柱和圆柱两种,其中方柱尺寸多为800x1200、1000x1200、1000x1400,圆柱尺寸多为φ1250、φ1350、φ1450、φ1550等,框架柱配置的纵筋规格主要有直径Φ22、Φ25、Φ28、Φ32(均为三级钢)几种,箍筋规格主要有直径Φ10、Φ12、Φ14(均为二级钢)几种,柱配筋详见原结构图。
剪力墙:裙房剪力墙的厚度多为350mm,底部两层剪力墙均为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其边缘构件中均设有型钢,墙体水平、竖向分布钢筋间距均为200,底部两层的墙身分布钢筋的规格有Φ14、Φ18(二级钢)、Φ20、Φ22(三级钢)几种,三层以上分布钢筋的规格基本上均为Φ12(二级钢)。
图三: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图
4.3、现场检查情况
有关当前房屋外观完损情况的检查结果如下:
1) 在所检测楼层可视范围内的混凝土柱、梁、板墙体未发现有明显裂缝、
弓凸、风化等现象。 2) 被检测楼层的楼梯结构完好。
3) 屋面板底或吊顶装饰表面均未发现有渗水斑痕或漏水现象。
4) 被检测楼层的可视范围内混凝土构件没有发现明显的开裂和变形。未发
现有风化、露筋等损坏现象。
根据现场调查检查情况,本房屋目前主体结构状况良好,未发现有严重影响结构安全的损坏。
4.4、房屋结构布置检测及图纸复核
根据现场调查测量,房屋的结构布置、主要轴线尺寸、构件的截面尺寸等实际状况与结构设计图纸基本相符。
4. 4. 1轴线尺寸检测
现场采用电子测距仪抽测了部分楼层的部分轴线尺寸。检测结果见表一。各部位的轴线尺寸与原设计基本相符。
设计值 楼层 二层 轴线位置 (mm) 6-7/R 9000 (mm) 8998 实测值 表一 主楼轴线尺寸复测结果
4. 4. 2构件截面尺寸检测
现场采用钢卷尺(型号3m,编号02810122)抽测了各楼层的部分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检测结果见下表。
表二 各层柱截面抽样检测结果
截面尺寸(mm) 实测值 二层 二层 二层 二层 14×Q 14×P 13×Q 13×P 柱 柱 柱 柱 798×1201 805×1196 802×1199 797×1202 设计值 800×1200 800×1200 800×1200 800×1200 层数 构件部位 构件类型 备注 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规定,截面尺寸的允许偏差为+8mm,-5mm。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柱截面实测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均在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
4. 4. 3构件配筋检测
现场采用钢筋探测仪抽测了各楼层的部分主要构件的配筋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柱端设有箍筋加密区,纵筋及箍筋配置与原设计基本符合,部分保护层厚度部分偏薄
钢筋保护层厚度测试:
底层-柱位置:17×K(北面) 保护层厚度:(1) 25mm (2) 30mm
4.5、沉降检测
根据现场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1年累计沉降量很小,为发现有不均匀沉降现象。
4.6、结构材料检测
4. 6. 1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
混凝土碳化是导致钢筋锈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碳化深度达到钢筋表面时,混凝土的弱碱性环境遭到破坏,钢筋锈蚀加速,造成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下降。
本次现场采用1% 酚酞酒精溶液测试混凝土碳化深度,抽测主要的混凝土构件,测得房屋混凝土碳化深度约为0~1mm,混凝土碳化程度较小。
4. 6. 2混凝土强度检测
本次我站分别用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抽样检测了部分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回弹法和超声回弹综合法分别按照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用DIGI—SCHMIDT2型数显混凝土回弹仪和北京ZBL公司生产的ZBL-U510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对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抽查测试。其中回弹法采用根据碳化0-1mm的深度分别修正后的混凝土强度。抽样检测结果见下表。
构件编号 层数 构件部位 构件类型 回弹法 超声-回弹综合法 强度推定强度推定值(MPa) 值(MPa) 50.8 52.2 >60.0 >60.0 45.5 47.5 55.4 64.8 备注 01 02 03 04 二层 二层 二层 二层 14×Q 14×P 13×Q 13×P 柱 柱 柱 柱 >C45 >C45 >C45 >C45 表四 各层柱混凝土强度抽样检测结果
从上述构件中用超声回弹综合法的构件混凝土推定强度看,本房屋的抽测构件实测强度值柱大于C45,梁大于C35。
4.7、后续改建方案及结构验算
本淮海中路3号地块发展项目,原设计于2005~2007年,按原先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图纸资料显示的内容,房屋设计均遵照当时的规范标准进行,主要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根据业主提供的本次后续改建方案,重点结构变动如下: 1、拆除一、二层13/P、13/Q轴线位置的混凝土框架柱;
2、根据建筑需求降低一层12~15/P~R范围内局部的楼板板顶标高; 3、拆除一~三层P/12~14、Q/12~14位置框架梁,后改设型钢混凝土框架梁,
并增设钢结构柱;
4、拆除P~Q/12~14楼板,增设旋转楼梯; 5、调整一~三层14~15/P~R楼面结构布置;
本次结构验算主要是依据房屋现有结构的实际状况,后续改建的建筑结构方案,并按照现行的设计规范标准对房屋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重新计算分析。得出新的建筑改建方案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房屋现有结构的承载力情况,以评估后续改建方案的可行性。
遵照的规范标准主要为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以及其他现行规范、标准。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软件PKPM-SATWE(2010年9月版本)。
4. 7. 1荷载取值、材料强度及其它技术条件如下:
4.7.1.1材料容重
混凝土容重 25.0 kN/m 钢材 78.0 kN/m 砂浆 20.0 kN/m
4.7.1.2楼面荷载 功能分区 商店 大堂 餐厅 厨房 停车场 楼梯间 卫生间 设备间 屋面、首层绿化 面层、吊顶、管线(KPa) 1.8 1.8 1.8 4.5 2.0 1.0 2.0 1.0 2.0 隔墙(KPa) 1.0 1.0 1.0 1.0 --- --- 1.0 --- --- 活载(KPa) 3.5 3.5 4.0 5.0 4.0 3.5 2.5 7.0 24 33
3
注:楼板自重按楼板厚度及混凝土容重取值。 4.7.1.3混凝土强度等级:
梁、楼板: C35 柱、剪力墙: C45
4.7.1.4风荷载
基本风压 0.55 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 D类 体型系数 1.3
4. 7. 2 计算结果
经过对计算数据分析整理,其有关整体信息结果数据的列表如下:
周期计算结果:
周期 T1 1.1934 X向 T2 1.1620 Y向 T3 1.0714 扭转 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最大层间位移角 X方向(Dx/h) 作用类型 计算值 与控制值相比 地震力 1/850 <1/550 风荷载 1/9999 <1/550 Y方向(Dy/h) 地震力 1/637 <1/550 风荷载 1/9999 <1/550 上述表中列出了房屋的前三个周期和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最大层间变形位移角等,其结果均满足现行设计规范的要求。
经过计算分析,本房屋平面较复杂,楼盖孔洞较多,在5层与6层存在楼板有效宽度小于50%,及位移比超过1.2的情况,属平面不规则结构。其结构规则性指标见下表:
序号 1 不规则类型 涵义 超过A级高度(7度框架55m,框架-剪力墙120m,框架-核心筒130m) 指标 34.9m 属于A级高度 1.36 是 高度 2 扭转不规则 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 3 偏心布置 偏心距大于0.15或相连层质心相差较大 否 4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凸尺寸大于相应边长30%等 否 5 组合平面 细腰形或角部重叠形 否 6层影院板有效宽度小于50% 是 6 楼板不连续 有效宽度小于50%,开洞面积大于30%,错层大于梁高 7 刚度突变 相连层刚度变化大于70%或连续三层变化大于80% 否 8 尺寸突变 缩进大于25%,外挑大于10%和4米 否 9 构件间断 上下墙、柱、支撑不连续,含加强层 否 10 承载力突变 相连层受剪承载力变化大于80% 否 11 扭转偏大 不含裙楼的楼层扭转位移比大于1.4 否 11 抗扭刚度弱 扭转周期不大于0.9(A级)或0.85(B级) 0.89 否 12 层刚度偏小 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连上层的50% 否 13 高位转换 框支转换构件位置:7度超过5层,8度超过3层 否 14 厚板转换 7~9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 否 15 塔楼偏置 单塔或多塔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 否 16 复杂连接 各部分层数、刚度、布置不同的错层或连体结构 否 17 多重复杂 结构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类型的2种以上 否 4.8、承载力验算
4. 8. 1 剪力墙验算结果
典型剪力墙的承载力验算结果见下表。原底部加强区的约束边缘构件
中配置了型钢形成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在地震力作用下,有部分剪力墙的边缘构件纵筋不足;在非底部加强区剪力墙中,部分剪力墙存在不同程度的抗剪承载力不足及施工缝抗滑移验算超限。
部分剪力墙边缘构件验算结果
楼层 编号 位置 YJZ1(5/M) YAZ1(5/L) YJZ1(5/K) YAZ1(6/L) KZ1a+2YAZ3(9/Q) 底层 YJZ3(9/P) KZ1g+2YAZ1/(15/P) YJZ3/(15/P) KZ1d+2YAZ1/(19/L) YJZ1(19/J) YJZ1(21/J) YAZ1(21/L) YJZ1(5/M) 二层 YAZ1(5/L) KZ1a+2YAZ3(9/Q) KZ1g+2YAZ1/(15/P) KZ1h+YAZ1(19/Q) GJZ2(5/M) GAZ1(5/L) GJZ2(5/K) 三层 GAZ2(10/Q) GAZ2(10/P) GAZ2(16/N) GAZ1(15/N) GJZ1(19/J) GAZ1(18/H) GJZ1(5/M) 四层 GAZ1a(10/P) GJZ1(9/P) GAZ2(15/N) GJZ1(5/M) 五层 GAZ1a(10/P) 纵向钢筋(mm2) 计算 44428 26932 26500 24900 134915 48400 116543 45300 119867 40400 21200 15600 20800 12700 89097 46140 15140 7800 4600 1800 6000 7900 9400 5500 5000 5900 2400 4261 4261 5649 2400 2100 实配 34629 25580 34629 25580 106500 59829 86099 59829 90500 34629 34629 25580 34629 25580 106500 70743 39825 4876 2438 4876 2438 2438 7296 7296 9043 7296 4876 2433 4876 3800 4876 2433 4876 验算结果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GJZ1(9/P) 2100 注:1. 除注明外,实配钢筋面积为钢筋与型钢面积之和; 2. 计算配筋超过实际配筋的加边框注明。
部分剪力墙墙身抗剪验算结果1
楼层 编号 位置 Q4(K/5) Q4(M/5) Q4a(6/M) Q4c (9/P~Q) Q4c (P/15~16) Q4 (J/16) Q4 (16/J) Q4 (20/Q) Q4a (L/19~20) Q4 (19/J~L) Q4(K/5) Q4(M/5) 四层 Q4(6/M) Q4 (9/P~Q) Q4b (P/15~16) Q4a (L/19~20) Q4(K/5) 五层 Q4 (9/P~Q) Q4a (L/19~20) 水平分布钢筋(cm2) 计算 1.8 3.0 2.6 10.1 9.4 1.8 6.6 2.2 6.5 1.8 1.8 1.8 1.8 5.0 5.7 2.8 1.8 4.3 2.4 实配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2.26 4.52 3.39 2.26 2.26 3.39 验算结果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三层 Q4a (K/19~20) 1.8 3.39 注:1. 一、二层考虑型钢抗剪后,水平钢筋基本上满足要求; 2. 计算配筋超过实际配筋的加边框注明。
4. 8. 2 框架柱验算结果
部分框架柱的承载力验算结果见下表。在地震力作用下,存在部分框架柱纵筋、加密区箍筋及核心区箍筋不足的情况。
部分框架柱验算结果
楼层 编号/位置 KZ5a(7/L) 底层 KZ5(10/N) KZ2(10/K) KZ1(17/Q) 南北向钢筋(cm2) 计算 实配 62 46 41 34 47 59 59 41 东西向钢筋(cm2) 计算 实配 56 52 39 39 63 55 55 39 箍筋(cm) 计算 7.0 6.6 6.3 4.2 实配 9.5 9.4 9.4 6.3 2验算结果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KZ9a (2/4及5/K) KZ2b(9/H) KZ12(10/F) 圆柱KZ5d(11/L) KZ4(14/J) KZ4(15/K) KZ12a(7/M) 圆柱KZ2c(9/H) KZ2b(9/H) KZ9(4及1/K) KZ4(13/J) 二层 KZ1p(17/R) KZ2h(20/M) KZ5a(8/L) 圆柱KZ5d(11/L) KZ25a(13/H) KZ25a(13/G) KZ7 (2/4及7/K) KZ12a(7/M) 圆柱KZ2c(9/H) KZ2b(9/H) 圆柱三层 KZ5d(11/L) KZ5b (10/L) KZ5(17/近M) KZ2(13/P) KZ5(18/K) KZ4(13/J) KZ1(13/Q) KZ9a (2/4及4/K) KZ9d (2/4及7/K) KZ1(11/Q) KZ9d (3/4及7/K) 39 114 12 199 34 66 129 94 26 34 26 26 39 199 33 43 35 74 129 67 174 47 37 26 37 34 26 35 121 26 113 39 24.8 23 172 39 61 127 24.8 38 39 61 86 47 127 27 20 38 61 127 24.8 127 55 49 32 49 39 32 39 120 36 120 34 114 31 / 39 47 / 94 35 39 35 49 56 / 20 20 55 56 / 67 / 37 47 55 47 39 70 26 98 35 137 41 24.8 23 / 44 61 / 24.8 31 44 61 98 63 / 27 27 41 61 / 24.8 / 40 55 39 55 44 39 31 77 37 77 4.8 3 2.6 7.6 8.4 4 核心区8 3 4.8 4.8 3.6 核心区8.4 7 7.6 3.0 3.0 3.6 4.0 核心区11.1 2.6 7.7 核心区6.2 5.9 3.6 5.9 核心区6.4 3.6 4.2 8.1 3.6 核心区8.6 9.05 4.7 7.7 5.6 6.3 9 7.7 4.7 6.7 9 12.3 12.3 9.5 5.6 3.9 3.9 6.7 9 7.7 4.7 5.6 7.9 7.9 6.7 7.9 9 6.7 9 7.9 3.9 7.9 基本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四层 KZ5f/(10/N) KZ5a(9/L) KZ5f(7/N) KZ2k(20/N) KZ9c1 (2/4及3/K) KZ2h(10/K) KZ2b/(9/H) KZ1m(14/Q) KZ1L(16/Q) KZ1g(17/Q) KZ5f1(14/N) KZ8 (近23/近Q) KZ4a(14/J) 126 39 37 37 59 26 49 134 100 104 37 67 34 95 102 94 90 112 31 29 70 70 55 94 36 114 47 167 47 68 44 35 28 30 30 22 47 14 80 47 135 139 135 102 77 39 29 102 80 61 135 41 139 86 核心区14.9 11.3 5.9 核心区9.7 3.6 3.6 2.6 10 7.1 9.2 5.9 核心区8.2 5.9 5.1 15.4 7 15.4 12.3 7.9 6.7 4.7 X向9 9 5.5 11.3 4.8 11.3 11.3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KZ5g(18/K) 37 73 注:1. 除注明外,箍筋均指加密区箍筋; 2. 箍筋加密区均按计算间距100mm进行箍筋截面换算; 3. 计算配筋超过实际配筋的加边框注明。
4. 8. 3 框架梁验算结果
典型框架梁的承载力验算结果见下表。梁箍筋基本能够满足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要求,但部分的梁支座位置纵筋有所不足。
部分框架梁验算结果
楼层 编号、位置 KL62 (1/4及5/K) 二层 KL53 (7/K及2/4) KL64(6/R) KL30a(11/R) KL32(J/14) 三层 KL46(N/11) KL5(7/K及2/4) KL8(M/近7) 支座正截面(cm) 计算 24 26 30 43 51 72 29 40 实配 19.63 34.36 19.63 34.36 68.73 98.2 39.27 34.36 2跨中正截面(cm) 计算 16 16 17 24 56 50 19 30 实配 19.63 34.36 29.45 29.45 63.82 63.82 24.54 24.54 2箍筋(cm) 计算 0.8 1.0 0.8 1.2 1.7 4.4 0.9 1.0 实配 3.14 3.14 3.14 3.14 3.14 6.79 3.14 3.14 2验算结果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楼层 编号、位置 KL10(L/11) KL14(L/11) KL14a(K/12) KL25(19/N) KL7(5/K及5/4) KL6(N/近11) 支座正截面(cm2) 计算 104 51 38 75 43 84 28 67 55 45 85 50 57 65 84 34 53 42 113 39 实配 112.92 44.18 29.45 96.5 34.36 103.1 34.36 88.37 49.09 63.82 108.01 68.73 78.55 68.73 68.73 24.54 58.91 44.18 117.83 128.62 跨中正截面(cm2) 计算 55 29 24 71 22 26 34 56 30 25 62 25 53 43 38 38 27 27 72 45 29 实配 78.55 54 54 128.66 19.64 34.36 24.54 78.55 54 34.36 68.73 39.27 63.82 34.36 44.18 24.54 34.36 29.45 73.65 257.26 29.45 箍筋(cm2) 计算 4.6 1.2 1.0 1.9 0.8 1.7 1.3 2 1.2 1.6 5.8 1.4 1.9 3.9 2.7 4.2 1.8 1.2 3.0 1.3 1 实配 6.79 3.14 3.14 131 3.14 3.14 3.14 4.71 3.14 3.14 9.24 6.79 4.71 4.71 4.71 3.14 3.14 4.71 6.28 6.28 3.14 验算结果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不满足 四层 KL43(13/P) KL15(K/18) KL14b(12/K) KL69(N/14) KL6(近N/8) KL26 (5/4及5/K) KL49a(K/18) KL7(4/K及4/5) KL36(7/Q) KL31 (2/4及5/K) KL54(N/13) KL24a(K/12) KL1(Q/近7) KL2(P/7轴) 五层 六层 七层 KL21(9/J) 29 19.63 注:1. 除注明外,箍筋均指加密区箍筋; 2. 箍筋加密区均按计算间距100mm进行箍筋截面换算; 3. 计算配筋超过实际配筋的加边框注明。
4.9、抗震鉴定
现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简称“鉴定标准”)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简称“抗震规范”),按照后续使用年限50年(简称C类建筑)对房屋的现有结构进行抗震鉴定核查。根据“鉴定标准”,房屋设防烈度为七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建筑场地为Ⅳ类,抗震设防分类为重点设防类。有关本房屋的抗震措施核查结果如下,其相应的房屋结构现状和鉴定标准要求请见房屋抗震措施核查内容表。
1. 房屋大屋面距离室外地面高度约为34.90m,满足“抗震规范”抗震设防
烈度7度的框架结构小于50m的要求;
2. 房屋抽样检测构件的混凝土实测强度梁、板达到C35,墙、柱达到C45,
满足“抗震规范”第3.9.2对材料的最低强度C30要求;
3. 房屋所有梁结构的截面尺寸满足“抗震规范”第6.3.1条的构造要求; 4. 房屋局部梁上柱的截面尺寸不满足“抗震规范”第6.3.5条的构造要求; 5. 个别框架柱的轴压比不满足“抗震规范”第6.3.6条的要求;
6. 框架柱的箍筋的加密区设置及箍筋间距满足“抗震规范”第6.3.7-2条、 7. 框架柱的加密区箍筋肢距满足“抗震规范”第6.3.9-2条的要求; 8. 部分柱的箍筋体积配箍率满足“抗震规范”第6.3.9-3条的要求; 9. 框架梁的箍筋配置基本满足“抗震规范”第6.3.3条的要求;
房屋抗震措施核查内容表
鉴定内容 房屋高度 鉴定标准要求 本房屋结构现状 备注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7度的室外地面到建筑大屋面的高框架结构最大高度为50m 。 度约为34.90m。 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小于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层间位移的平均值的1.2移的比值为1.36>1.2。 倍。 平面凹进的尺寸,小于相应房屋主体部分凹进约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26%<30% 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4层西北角立面收进的水平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向尺寸大于下一层的于相邻下一层的25%。 10.3%。 梁、柱、墙实际达到的混凝混凝土实测强度剪力墙、框架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柱为C45,梁、板为C35。 满足 不满足 平面规则性 满足 竖向规则性 满足 混凝土强度 满足 框架梁截面尺寸 截面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框架梁截面宽度多为500mm,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截面高宽比均满足要求 4。 满足 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除个别连梁外,跨高比均满足于4。 要求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4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450mm;剪跨比宜大于2。 截面长边与短边比不宜大于3。 上部楼层部分梁上柱柱截面的宽度最小为300mm。 (该条标准由原设计时规范要求的300mm提升至现行规范要求的400mm) 长边与短边比最大为800/400=2<3。 满足 柱截面尺寸 局部不满足 柱的轴压比 一级抗震(框架柱): 柱轴压部分框架柱的最大轴压比为比限制为0.65。 0.85。 一级抗震:中柱和边柱的纵向钢筋最小总配筋率为1.05%,角柱和框支柱的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为1.15%。 部分框架柱纵向钢筋总配筋率小于1.05%(0.88%)。 (该条标准由原设计时规范要求的0.9%提升至现行规范要求的1.05%) 局部不满足 柱纵筋的钢筋配置 局部不满足 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取截柱的箍筋加密区范围满足规面高度,柱净高的1/6和范要求,箍筋直径大于10mm,500mm三者中的最大值,底层箍筋间距为100mm。 柱为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二级不宜大于200mm,且每隔一柱箍筋肢距均不大于200mm。 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 经计算,体积配箍率基本能够“抗震规范”第6.3.9条柱满足“抗震规范”第6.3.9箍筋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条柱箍筋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以及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区的墙厚,一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满足 柱箍筋配置 满足 满足 剪力墙厚度 底部加强区最小墙厚为350mm,非底部加强区最小墙厚为350mm 满足 剪力墙以及抗震墙轴压比7度时剪力墙轴压比最大为0.21 轴压比 不宜大于0.5 满足 一级抗震墙横向、竖向配筋配筋率最小值为0.32% 率不应小于0.25% 剪力墙分布钢筋 分布钢筋间距不宜大于分布钢筋最大间距为200mm 300mm 满足 满足 剪力墙边缘构件 纵筋、箍筋基本能够满足最小边缘构件纵筋、箍筋应满足配筋率要求 “抗震规范”6.4.5条要求 构造边缘构件箍筋或拉筋间距为200>150mm 《高规》(JGJ3-2010)7.2.24条,跨高比大于1.5的连梁,纵筋最小配筋率可按框架梁要求采用框架梁要求采用; 顶面、底面单侧纵筋最大配筋率宜符合《高规》(JGJ3-2010)表7.2.25要求。如不满足,应按实配钢筋进行连梁强剪弱弯验算 不满足 纵筋最小配筋率满足一级抗震框架梁要求 满足 个别连梁2 5、房屋损坏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对建筑和结构外观的检查检测结果,其外观平整,未发 现有剥落现象,未发现有风化、露筋等损坏现象。房屋的结构布置、主要轴线尺寸、构件的截面尺寸等情况与结构设计图纸基本相符 6、房屋检测和抗震鉴定结论 1) 本房屋的总体概况,主要为: i) 上海淮海中路3 号地块发展项目,房屋原设计单位为华东建筑设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并于2011年由上海建工集团建造完成。 ii) 该裙房原为商场,改建后房屋功能未出现显著变化,基本与原设计相同。 iii) 目前裙房尚未投入使用,大部分范围内仍在做最后的装饰装修。 2) 根据现场检测,本房屋的现有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形状、尺寸和配筋等 与原设计图纸基本符合,部分构件保护层厚度偏薄。 3) 被检测楼层的可视范围内墙体未发现有明显裂缝、弓凸、风化等现象,上部 在所有可视范围内没有发现屋面有渗漏现象。 4) 本房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设有少量剪力墙。目前房屋被检测楼 层的墙、柱、梁、混凝土楼、屋盖等主要承重构件可视范围内均平整完好,未发现有其它明显的变形和裂缝等损坏现象。 5) 本房屋主楼结构抽样检测混凝土构件实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抽测混凝 土构件的碳化深度约为0-1mm。 6) 未发现房屋有不均匀沉降现象存在。 7) 本房屋平面规则性存在楼板有效宽度过小及位移比过大的情况,属平面不规 则结构。 8) 由于本房屋建造年代较早,现行的各设计规范(2010版)较原先的设计规范 对房屋抗震措施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升,由此导致房屋部分抗震措施有所不足,根据验算分析及核查的结果,基本情况如下: i) 本房屋除框架柱轴压比、纵筋配置、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拉筋配置及楼 梯间填充墙构造等尚不满足要求外,其余各项抗震措施能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后续使用年限50年建筑(简称C类建筑)的要求。 ii) 本房屋中存在部分构件配筋不足的现象,主要为:底部加强区少数剪力 墙边缘构件纵筋不足;底部加强区以上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不足;剪力墙施工缝抗滑移存在不足情况;少数框架柱存在纵筋及箍筋的不足情况;部分框架梁存在抗弯承载力不足的情况。 需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 9) 对于本次改造方案 i) 改造方案中需拆除两根框架柱,约占楼层框架柱的1%,对结构的整体抗 震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ii) 拆除一~三层P/12~14、Q/12~14位置框架梁,后改设型钢混凝土托换梁, 其两端节点的应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当变形性能。 iii) 根据本次改建方案,房屋改建后使用功能基本不变,现有结构抗震抗震 性能没有削弱。遵照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根据具体后续方案对本房屋中部分结构构件进行加固处理后,房屋后续的装修改建方案是可行的。 7、处理意见 后续改建设计与施工时,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8、检测鉴定人员 项目负责人: 检测人员: 9、检测鉴定单位技术负责人签章 二〇一二年二月 10、检测与鉴定依据 1) 委托方提供的房屋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 2) 《房屋质量检测规程》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DG/TJ08-79-2008) 3)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44-2004) 4)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2006年版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6) 《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08-11-2010)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9)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 23-2001 J 115-2001) 10)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CECS02:2005) 11)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 (DGJ08-81-2000) 1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 50023-2009) 13)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 116-2009) 14) 《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 城住字(84)第678号 15)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 《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 (DG/TJ08-804-2005) 11、附录 11.1、附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