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18卷第4期 2012年4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01.18 No.4 Apr.,2012 浅谈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 施工技术要点 刘晓峰,王泽福 (黑龙江省虎林市856农场水务局,黑龙江虎林158400) [摘要]与普通的混凝土相比,水下混凝土不仅具有流动性能好、泌水性能高、抗分散性能强 等特点,而且它是在普通混凝土上添加了絮凝剂,能够确保混凝土的粘稠性,使混凝土不易出 现分层、离析现象。在水利工程中采用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有助于处理一些技术难 题,降低施工难度,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针对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主要特性进行了分 析,对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作出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7175(2012)04—0102—02 性作用的影响,容易使混凝土拌和物中的粗分散体系颗 粒表面发生改变,促使粗分散体系中的颗粒与水泥颗粒 联结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成为新型的水下不分 散混凝土,并具有较好地泌水性能,从而控制水泥与骨料 之间的分离。一般而言,当掺加的絮凝剂数量超过 0.5%,基本上不会出现泌水现象,从而有利于混凝土保水 性及粘稠性的增强。经天津卫生防疫站检验,絮凝剂是 一1 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主要特性 1.1流动性能好 水下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需要依靠外力进行振 捣,只需通过钢筋缝隙便能密实填充到每一个地方,形成 均匀的自我密实结构,而且在此过程中可以自流平,不泌 水,不会发生骨料分离。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能。经 过原西德的试验规范DIN148方法测定,水下混凝土的 0种安全的保水材料,对人体健康无损害,可适用于水利 扩展度保持在在35—50 cm的范围内,远远超出了普通混 凝土的标准要求。经科学的GBJ80—85方法检验,水下 混凝土的塌落度为18~22 cm,完全达到了普通混凝土规 范的性能要求。但是水下混凝土的流动性会根据现场条 件及施工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流动性大的混凝土便于工 程施工,但是在浇筑过程中容易发生粗骨料下沉,流动性 工程建设。 2 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技 木分析 2.1垂直导管法 垂直导管法主要采用密封性强的导管来进行水下灌 注混凝土施工,在进行施工前需在导管中的混凝土面安 放一个软体小球,水下混凝土通过自身较强的流动性能 会将小球顶向四周,在导管的下端形成自流平的混凝土。 垂直导管法的施工机具一般由混凝土下流的导管及装料 漏斗组合而成,且导管内径在25—30 cm之间。其施工技 术要点包括: (1)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确保混凝土与水相互分 离,也就是在浇筑开始时,应将水中的导管注满混凝土后 小的混凝土,水下捣固的难度将加大,混凝土填充密实趋 于缓慢状态。 1.2抗分散性能强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搅拌混凝土时加入适当 的絮凝剂后,混凝土拌和物便不易流失、不发生离析,具 有抗冲刷的能力。通过筛洗混凝土拌和物或水溶液的pH 值及透光率能够检验水下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当SCR 絮凝剂掺量超过水泥重量时,其水溶液的pH值范围通常 在在8~1O以内,透光率达到了9o%以上,且其拌和物即 再将底盖打开,让滑塞能够滑出导管内,以免导管中充满 水,而增大混凝土在水中的落差,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有 效控制。 (2)在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不停地将装料漏斗 加满混凝土,确保导管内的混凝土时刻充裕,避免水流反 窜现象的出现。 (3)导管的下端最好能够插入到已完成浇筑的混凝 使在深40 cm水中落下时,其水泥流失不会超过10.2%, 而普通混凝土水泥流失率一般在60%以上。因此,水下 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抗分散性能,能使混凝土在水中的配 合比保持不变,在水下形成均匀的混凝土结构。 1.3泌水性能高 掺人了絮凝剂的水下混凝土,由于受絮凝剂表面活 【收稿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 刘晓峰(1967一),男,黑龙江虎林人,助理工程师;王泽福(1965一),男,l ̄tJII苍溪人,助理工程师 一102— 刘晓峰,等:浅谈水利工程中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 土中,确保导管内的混凝土时刻充裕就是为了减小从混 第4期 内,之后再进行泵压输送,保证输送管内的水与混凝土相 互隔开,并且要随时将输送管内塞满混凝土。 (3)一旦混凝土输送中途突然断开时,应立即将输送 管的出口处埋人到浇筑好的混凝土当中,避免水流入到 输送管内。当浇筑范围过大时,应及时安排潜水员将浇 筑位置进行移动。 凝土中拔出导管下端的难度,使其保持在30~50 em之 间,而且必须保证混凝土在水中能够自由落下。 垂直导管法一般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大、水位较深的 混凝土施工,目前在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得到了 应用。如铁岭电厂沉井工程水下混凝土施工时就采用了 垂直导管法进行施工,在38 m的水下灌注了1 200 m 的水 (4)泵压输送完成后,应及时将混凝土输送泵机清洗 下混凝土,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2.2开底吊罐法 开底吊罐法的好处在于能够使混凝土拌和物与水的 接触始终保持在同一表面。其施工技术要点包括: (1)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通过吊机将吊罐放置于水 中,待吊罐底部距离浇筑仓面较近的时候,再将底门打 开,直到混凝土全部排出后,才能将吊罐脱离混凝土面。 (2)吊罐内的混凝土顶端必须覆盖上防水油布或帆 布,而底部必须随时沿水下地面打开,这样能够确保混凝 土在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下进行浇筑。 (3)必须保证每批续浇的混凝土都倾注在已完成水 下浇筑的混凝土顶端,接着通过振捣或夯击等手段将混 凝土外侧逐渐向水区延伸。 吊罐法一般采用圆锥形的施工机具,罐底开口呈弧 形,以便混凝土能够顺利排出。吊罐法适用于所有配合 比的混凝土及规模较小、水位较浅的工程建设中,目前在 许多水利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如广东三百f-JTJ ̄闸护 坦工程建设中,就采用开底吊罐法来进行施工,在0.5~ 4 m的水中灌注了1 000//1 的水下不分散性混凝土,使施 工质量得到了保证,降低了施工成本。 2.3泵压输送法 泵压输送法主要以混凝土输送泵为施工机具,将拌 和后的混凝土输送及浇筑工作一次性完成。泵管内的混 凝土出品部位应保持在混凝土适当的位置中,其最大深 度为1 m,通常在30~40 cm范围内,倘若过深,泵送阻力 将会增大,这样泵管内压力将有所增大,易发生安全事 故。倘若过浅,将会出现水向泵管内倒流现象,因此,必须 随时留意混凝土的流注状态。 泵压输送法的施工要点具体包括: (1)在安置泵管时应尽量考虑出现水下混凝土泵送 阻力较大的情况,避免弯头过多、管径过小、管路弯曲的 现象发生,并通过一些有效措施来降低混凝土泵送阻力, 如掺加混凝土泵送剂等。 (2)在混凝土泵压输送前,应将海绵球塞入到输送管 干净,同时注意防止清洗出来的混凝土污染水域。 3 水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在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根据施工配 合比来选取原材料,在陆上时先通过先进地搅拌机来生 产混凝土,其搅拌时间保持在3 rain以上,拌好后的混凝土 由溜槽直接滑落到运输船上的吊罐内,再按照搅拌机的 容量要求,将新拌混凝土运输到指定的水域中。 (2)混凝土指定的浇筑水域必须为静水,而临近混凝 土浇筑仓面的闸门禁止打开;相反,距离远的闸门可打开 以便排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流水冲刷,确保排水 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混凝土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3)吊罐需由吊机轻轻放人水中,工作人员通过水面 的定位框控制吊罐的具体位置,位置不当,则由潜水员稍 微加以调试。当吊灌底部距水下地面的距离接近40— 80 cm时,应将吊灌底门及时打开,以便水下混凝土能够自 由下落。待卸料工作结束后,再将吊罐慢慢提升,以免新 浇混凝土受到扰动的影响。 (4)在完成好浇筑后,应通过水下摄像机将仓面拍摄 下来,由水上监控人员通过传送过来的图象对仓面给予 检查,以免漏浇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陆泉林.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研究[J].石油工程 建设,1994,(4):17—23. [2]刘昌君.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水下浇筑混凝土的 技术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9): 23—25. [3]李智.论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工艺[J].建筑知 识.2010,(S1):25—27. [4]陈立明,冯微.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及 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00, (8):56—58. (编辑:赵琳琳) . .——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