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之第四单元:文言文《诫子书》
【课本内容】第四单元:文言文《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市),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课文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二、课文精讲
(一)重点字词
诫 夫(fú)
淫(yín)慢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励精
险躁 穷庐
(二)理解文意
诫子书①
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
【注释】
①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用来。
【译文】
君子的品行,(用)屏除杂念和干扰(的办法)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
【注释】
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
【注释】
⑨方才:增长才干。
⑩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译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
【注释】
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三)文章分析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2.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三、重点词语句式
文言文的字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它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能单独回答问题,具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文言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它一般作句子成分,不能单用,但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虚词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一)虚词用法
1.夫(助词)
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以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意思不同的现象。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指内心安宁,摒除一切杂念,精神贯注专一。
今义:指环境中的安静,不嘈杂。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的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 例句: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目标
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句:非学无以广才 使……增长
【小试牛刀】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015年山西省中考真题)
《诫子书》的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___,不能_______ 。(用原文词语填空)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黄石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