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4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

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马诗》)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教师批注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积雪。燕然山上的新月,如一把弯钩高悬在连绵的燕然山上。

通过对第一、二句的学习,你知道写的是什么吗? (写的是边疆战场的环境。) 5.讲读第三、四句。 解词。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马笼头。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笼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

后两句仅仅写马吗?表达了什么?

(借马抒情,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2.你会背这首古诗了吗?自己试一试。 3.指名学生背诵。

4.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5.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马诗》。

2.请你先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给他们讲一讲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借物言志。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你们知道“吟”的意思吗?(吟诵)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你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的呢?于谦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

1.回顾之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的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从“若等闲”“浑不怕”中体会到石灰面对磨难时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抓住“清白”一词,理解:清白用来比喻石灰的什么特征?(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骨碎身),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教师批注

补充诗人的生平事迹,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课件出示:周敦颐的《爱莲说》。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篇古文里,你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搜集更多爱国诗词佳作,和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交流: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3.小结:借物言志。

4.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拓展“扬州八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呢?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1)“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咬”字会使读者想象竹根盘绕的模样,想象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2)“立根原在破岩中。” 立根:扎根。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连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教师批注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出示课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了吧!(小结:借物言志) 6.有许多古人喜欢竹子,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宋代徐庭筠《咏竹》中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宋代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

君亭咏竹》中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

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竹石》。

2.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马 诗 [唐]李贺

沙如雪

}写景

月似钩

金络脑

}抒情——杀敌报国

踏清秋

石灰吟 [明]于谦

颜色:清白

志向:坚贞不屈、洁身自好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立根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

{借物言志

}

坚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从词语教学入手,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报效国家,不惜牺牲生命。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和研究,同学们可以悟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分析,古诗教学亦应当善于抓住关键句、重点词来予以突破。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也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文本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下次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诗中的韵味,掌握更多的学习诗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