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1.时间范围的简单界定

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之间的32年的文学

2.主要特征

(一)内容方面

1、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逐步得到了确立。

2、普通人的情感得到了高度重视。

(二)形式方面

开放、自由、通俗

诗歌 散文 小说 戏剧

简答:什么是推动与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何根本性因素激发与规约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纷繁复杂现象与诸种创作方法更迭、流派纷呈重组?

(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

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古人对人的发现与认识)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种或多种人的观念,人的声音的对话、交流、对抗、激荡与交融

二、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现代文学的先声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近代文学。文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不可能出现突变。

文学的变革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期的文学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成就。变革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总的特点。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

在戊戌维新前后,我国文坛兴起了启蒙文学的潮流。在这股文学潮流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当时的启蒙文学家努力地从封建正统文学观念中挣脱出来,他们汲取了一些西方的文学观念(主要是人道主义)。

在文学上,同时出现了对封建正统文学(主要是拟古派诗和桐城派文)进行改革的呼

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

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绩

诗文的改革 话剧的输入 小说地位的提高 翻译的盛行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的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就是文学革命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主体和环境两个方面来回答。

人的主体角度: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逆向的发现西方的结果。

环境的角度:新文化运动是国际国内形势较为有利的结果。

(郁达夫: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的,为道而存在的,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2.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最早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

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反封建文学的响亮口号: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就不仅涉及了文学的形式,而且也触及了文学的内容。在《新青年》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后,立刻得到了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的响应,较有代表性的有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等。

双簧信 《人的文学》

3.文学革命的实绩

作家队伍的壮大和创作的繁荣

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为了反对封建文学并使文学适应于新的社会现实,当时的新文学,从思想倾向到形式、结构、表现方法,都曾广泛接受了西方文学的积极影响。欧洲文学,从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到契诃夫等,可以说哺育了中国新文学的最初一代作家。

当问题转到另一方面,即要建立新型的文学时,回答却欠明确具体。

所谓“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不免都嫌笼统。当时的倡导者们对于古典文学大多采取轻视甚至一概否定的态度,而把人们的视线完全引向西方。但究竟以什么样的西方文学作为新文学的蓝本,这在他们自己也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他们固然主要介绍欧洲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肯定中国文学要走“写实”的路,而又同时推崇王尔德等唯美主义作家,对于后起的自然主义思潮不但缺乏辨别,反而把它作为最新的方向来提倡。他们吸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矛盾和混乱。

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介绍,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五四时期的作家主要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而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实现的。从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起,这种介绍就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绍者。当时几乎所有报刊都登载翻译作品。这使中国文学和世界进步文学开始有了某种“共同的语言”,帮助了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

旧文学的种种影响,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展。

第三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展开,使国内封建势力深为忧惧。军阀政府不仅制造了流血惨案,而且以反对“过激主义”、“赤化运动”的名义,禁止一切进步思想的宣传。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不断受到各种政治迫害,《新青年》及其它许多进步报刊先后被查禁,连《娜拉》一剧也遭禁演。

和政治压迫相配合,文化领域中的保守势力,也因为传统文学已不足以遏止新思潮新文化的传播,就罗致了一批留过学、出过洋的人,挟“精通西学”的名义,作“仗义执言”的姿态,为旧势力张目,以遂其复古的目的。这批人物先后以《学衡》、《甲寅周刊》为阵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地向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发动了不断的反攻。

《学衡》杂志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主要编撰者有梅光迪、胡先肃、吴宓等人。

他们大都从国外回来,所披的已不是旧中国封建文化的长袍子,而是一套由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旧中国封建思想拼凑而成的新装。

刊物自称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也正显示了这一特点。并以“学贯中西”自我标榜。

梅光迪发表《评提倡新文化者》,自衔淹博,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肆意笑骂,显示其反对新学说、反对介绍和借鉴近代西洋进步文学的立场。

“杜威、罗素为有势力之思想家中之二人耳,而彼等奉为神明,一若欧美数千年来之

思想界只有此二人者。马克思之社会主义,久已为经济学家所批驳,而彼等犹尊若圣经。其言政治,则推俄国;言文学,则袭晚近之堕落派。”

吴宓也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把对西方进步思潮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宣传诋毁为“专取外国吐弃的余屑”、“专取一家之邪说” 。

此外,《学衡》重复胡先肃在“五四”前夕写的《中国文学改良论》一文中的论点,反对以白话代文言,反对语文合一,主张文学上的模仿。胡又在《学衡》第1卷第1期中作文反对白话诗,认为白话诗“仅为白话而非诗”。

《学衡》出版后不久,鲁迅即对他们展开了批驳。在这之前他已经预见地指出了这样的迹象:“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随感录四十八》,《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2月)

1925年,章士钊的《甲寅》在北京复刊(《甲寅杂志》初为月刊,1914年创刊于日本东京,出版十期后停刊。至1925年,在北京续出《甲寅周刊》,从37期起改在天津出版)。章士钊曾留学英国,当时担任了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自称是新旧之间的一个“调和派”。

在“五卅”惨案所激起的政治浪潮中,《甲寅周刊》发表了许多“时评”,诬蔑爱国运动是受“野心家”的利用,“由公争返为私争”;支持军阀政府的武装镇压;提出所谓“读书乃真救国”口号,与反帝反封建的口号相对抗。女师大事件、“三一八”惨案前后,《甲寅周刊》刊载军阀政府的文件,并发表评论硬说进步师生“越轨”,为军阀的倒行逆施作辩护。

在和各种复古潮流斗争的同时,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也愈来愈趋于明显。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以后不久,《新青年》编辑部逐步发生分裂。胡适眼看自己无法阻止《新青年》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终于退出该刊,在1922年另办《努力》周报(后又附出《读书杂志》),提倡“好政府”主义与“联省自治”。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921年以前,是新文学的倡导期,那时还没有纯文学的刊物,当时有影响的《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都是综合性刊物。那时也没有文学社团,没有形成文学流派,创作也不活跃。新的文学社团和纯文艺性的刊物是从1921年才开始出现的。

据统计,从1921年到1925年出现的文学社团有100多个。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不仅成立早,活动久,而且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也最有代表性,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一)文学研究会

这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的第一个文学社团。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该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十二个,最主要的是:郑振铎(会章)、周作人(宣言书)、沈雁冰(编辑、理论)、叶绍钧(创作)。另外还有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等。文研会的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

周作人在为文学研究会起草的《宣言》中说:将文艺作为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不仅是一个文学社团,也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人生派”。他们主张文学“为人生”,认为文学应该成为“人生的镜子”,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印象。这种“为人生”的主张,主要是跟两种文学相对立,一种是封建的载道文学,另一种是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

(二)创造社

是继文研会以后出现的又一个著名的文学社团。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是一批留日学生,主要的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这是创造社的三个骨干:郭沫若的诗,郁达夫的小说,成仿吾的批评。创造社曾被人们看作是与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因为他们主张文学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本身无所谓目的”,作家要“专求文学的全和美”。他们跟文学研究会有过争论。那么创造社是不是真的跟文学研究会相对立呢? “为人生”也好,“为艺术”也好,它们都是对封建载道文学的一种反拨。文学研究会主要是从关心社会全体的角度体现人的意识,创造社主要是从尊重自我的角度体现了人的意识。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都认为,文艺是出自内心的要求,是天才的自然流露,无所谓目的不应该用规矩来衡量。他们不希望在自我之外有一个其他什么目的、规矩来约束。这是一种人的意识的自觉,只是以偏激的面目出现。事实上,创造社对现实人生还是十分关注的。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三)语丝社

1924年在北京成立。代表刊物《语丝》周刊。该刊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和宗旨。

《语丝》开始有倾向各不相同的十六个人投稿,后来有了几个比较固定的投稿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林语堂等,基本上是《新青年》的老将。这些人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鲁迅语),文风泼辣而幽默。尤其是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更能体现这一特色。人们称这种文体为“语丝文体”,称这些作家为“语丝派”。《语丝》主要刊登杂文和散文,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对杂文和散文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文化团体(不仅从事文学活动,也从事社会活动)。他们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很深。新月社主要成员都是英美留学生,他们有着共同的理论主张:宣称艺术美的至高无上,颠倒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艺术虽不是为人生的,人生却正是为艺术的”,提倡“反写实运动”,认为“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为了建立一种“纯粹的艺术”,要求文艺“解脱自然的桎梏”,而接受艺术格律的束缚,“乐意戴着脚镣跳舞”(以上文字分别引自闻一多《诗的格律》、赵太侔《国剧》以及余上沅《国剧运动序》。《诗的格律》中谈到的“戴着脚镣跳舞”一语,原是Bliss Perry教授的话)。

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

(五)湖畔诗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