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骨(优秀教案)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理解“踌躇”“黯然”等词语的意思。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激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2.结合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激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
一、快乐起航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从中感受到了边关战士的豪情壮志,体会了诗人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今天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课件出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马援传》)东汉时期,有一名将,名叫马援,他一生奔赴沙场,抵御外族,屡建战功。他曾说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大家发现了吗?我们课文的最后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与这句话传递出来的精神非常相似,那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吧!
二、自主预学
(一)学习生词,扫除障碍。
1.本文是基于事实的创作,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课件出示: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人民志愿军参战的一部分,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毛岸英是毛泽东主席和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2. 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过程中如果遇到读不准的字音或生词,可以用笔在文中标注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解决。
3.这些字音你读准了吗?(课件出示本课生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带读一遍)同学们,你们来试一下看看自己能否读准这些字音,开始吧!
4.(课件出示易写错的生字:彭 锻 炼 眷 尊)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些字容易写错,“彭”的右半部分是三撇,“锻”是金字旁,“眷”下半部分是“目”,不要写成“日”,而“尊”上半部分是“酋”,里边不要漏写小短横哦!
5.初读课文,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比如“踌躇”,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现在我们一起回到课文,看看“踌躇”出现的语境,(课件出示课文第二部分的第四自然段)
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踌躇”在文中是指电报记录稿交给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因内心痛苦而艰难抉择的心理,因此“踌躇”就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再看“黯然”这个词,我们可以通过“黯”的偏旁明白其本意是深黑色,再结合上下文,(课件出示句子: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黯然”在这里是指毛主席因内心痛苦而艰难抉择,情绪低落的样子。
(二)归纳内容,理清脉络。
同学们,本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让我们来读一读自学提示,看看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大家看,课文共10个自然段,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内容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你们来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现在请你们先默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看了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心情无比悲痛。现在请你们默读第二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写毛主席面对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时,内心面临了艰难的抉择, 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现在我们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你能不能试着给两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呢?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命名为“闻噩耗悲痛欲绝”,可以把第二部分命名为“做抉择写批示忍痛割爱”。
同学们,我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大声朗读课文,把令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空白的地方。
好了,同学们,相信通过阅读,你的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宝贵的阅读感受,我们下节
课再一起来分享交流。
三、合作共学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学习。我们先来看自学提示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2.品读所画语句,感受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3.再次朗读所画语句,注意朗读时的语气和表情,加深对毛主席内心世界的体会。)
(一)了解岸英,感受“父亲之痛”。
我们来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有的同学可能会“整整一天”这里批注“时间很长”,有的同学在“整整一天”这里批注了“说不出话来、难以言表”等词,还有的同学在“一支接着一支”批注了“动作描写、内心悲痛”,这些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无法接受失去爱子的现实,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
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对儿子倾注了怎样的父爱吗?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吧!文中有一句话说道,(课件出示: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是的,毛岸英从小历经坎坷,和父亲聚少离多,他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可如今毛岸年纪英轻轻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可以想象,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悲痛啊!
有的同学还关注到了这句话,(课件出示:“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句话描写了毛主席得知噩耗后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同学们想一下,毛主席此时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他可能在想些什么?是不敢相信心爱的儿子就这样离他而去了?还是在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或者是在深深地自责。有的同学关注到了“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这一细节描写,在这里批注了“伤心、悲痛”,是的,从皱眉这一细微表情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的无比悲痛。
(二)关注细节,感受“主席之伟大”。
我们再看这句,(课件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同学们,这句话描写了毛主席面对是否将爱子的遗骨运回祖国安葬这一问题时的动作和神态,你们是否关注到了“不由自由,强忍,无限的眷恋”这些词语呢?试想一下,毛主席扬起头望着天花板时会想些什么呢?是啊!当时的毛主席多么想再见爱子的最后一面啊!他的内心是多么希望爱子的遗骨可以归葬啊!因为这是一个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啊!他的内心正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抉择,他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啊!
(课件出示: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这种念头”是指什么?是啊!毛主席立刻打消了让岸英的遗骨归葬的念头,为什么很快就打消了呢?有的同学在批注中体会到了,毛主席虽然满怀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但他同时想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儿女相见,作为主席,自己又怎能搞特殊呢?是啊!毛岸英的牺牲是为朝鲜人民做贡献,毛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若有所思”正反映了毛主席领过思考,做出了将爱子和志愿军烈
士一样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和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
我们再看这句话,(课件出示: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时,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正是这些细微的神态和动作,刻画出了主席内心极度痛苦、矛盾、煎熬、几经踌躇的过程,将一位普通父亲痛失爱子的痛苦和一位领袖做出抉择的艰难,刻画得感人至深。
同学们,品读了这些语句,你是否能更深切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些句子,注意朗读时的表情和语句,读好细致刻画毛主席的相关语句,通过你的朗读去体会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袖的伟大胸怀。
(三)追忆英雄,传承革命精神。
现在大家来看自学提示2,(课件出示:1.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你了解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了解的人物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英雄。(课件出示: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住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课件出示:为了新中国炸掉敌人碉堡的英雄——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争中,董存瑞以身体当支架,以手托炸药包,炸掉了国民党军据守的桥形暗堡,壮烈牺牲。)
(课件出示:坚守阵地,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1950年11月29日,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当最后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
(课件出示:集体主义的英雄——邱少云 在抗美援朝的秋季战术反击战中担任潜伏任务,敌人发射的一颗燃烧弹正落在离邱少云不到2米远的地方。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也为了战友们的生命安全及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在烈火烧身时,强忍剧痛,岿然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30分钟,最后壮烈牺牲,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四、明理提升
同学们,课文中配有一幅插图,画面上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是郁郁苍苍的苍松翠柏,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地方呢?(课件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马革裹尸”就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死于疆场。
(课件出示: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于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而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这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陪英雄儿女图片)
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于祖国,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历史上还有有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像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祖国的人民同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感受毛主席博大的胸怀,永远铭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五、幸福达成
毛主席既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父亲,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齐读这批示。(课件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批示里有慈父的痛楚,更有一个领袖的博大胸襟!这批示里有常人的情怀,更有一代伟人的恢宏与豪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